
求助:季羡林的人生格言
品格——季羡林——传承 今年的《温暖》新增了一个板块叫做“探望”,这主要是受到《艺术人生》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完成的“拯救老艺术家”这一工程的启示。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是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到今天,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垂暮之时,从他们的本心来讲,他们并不愿意成为任何一个节目的嘉宾,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安静,需要把以往没来得及写的字下来,需要把现在每一个可能转瞬即逝的思考记下来。
可是,我们需要去探访他们的足迹,需要听他们讲话,需要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因为,我们更需要他们身上那种可以温暖我们的人性力量,需要去感受那种必须要在心和心之间传承品格。
当季羡林老人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虽然老人的头脑还相当清晰,可毕竟95岁了,老人的每句话我们都必须特别专注才能听得清楚。
听见朱军叫他“爷爷”,老人开心极了;提到95岁还经常在梦中相见的母亲,老人说,他19岁离家就再也没见过母亲,现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妈妈的模样了,“我要是知道当初我一走就再也见不到俺娘了,我永远也不会离开俺娘”;说到诚实,老人说,他这辈子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一辈子都要过完了,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朴实,故事不再需要修饰,身份不再需要吹捧,这一生到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品格——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坏真情、讲真话,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够了
今年的《温暖》新增了一个板块叫做“探望”,这主要是受到《艺术人生》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完成的“拯救老艺术家”这一工程的启示。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是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到今天,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垂暮之时,从他们的本心来讲,他们并不愿意成为任何一个节目的嘉宾,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安静,需要把以往没来得及写的字下来,需要把现在每一个可能转瞬即逝的思考记下来。
可是,我们需要去探访他们的足迹,需要听他们讲话,需要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因为,我们更需要他们身上那种可以温暖我们的人性力量,需要去感受那种必须要在心和心之间传承品格。
当季羡林老人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虽然老人的头脑还相当清晰,可毕竟95岁了,老人的每句话我们都必须特别专注才能听得清楚。
听见朱军叫他“爷爷”,老人开心极了;提到95岁还经常在梦中相见的母亲,老人说,他19岁离家就再也没见过母亲,现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妈妈的模样了,“我要是知道当初我一走就再也见不到俺娘了,我永远也不会离开俺娘”;说到诚实,老人说,他这辈子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一辈子都要过完了,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朴实,故事不再需要修饰,身份不再需要吹捧,这一生到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品格——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坏真情、讲真话,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够了
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可是我对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
我从来不相信什麼轮回转生。
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拨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愈成愈诚~~~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入阿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40年.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先后获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等荣衔.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等 其的格言有: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进的危险性成正比\\\/ 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
袁隆平的人生格言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关于感恩老师的小故事
感恩老故事(一) 孔子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在去陈国和蔡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
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
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
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
刚一跨出房门。
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
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
”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
不行
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
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
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感恩老师的故事(二) 周恩来不忘师恩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感恩老师的故事(三) 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 感恩老师的故事(四) 朱德给老师让座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