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名言警句
1、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美】霍姆斯《普通法》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
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著名的法律学者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9、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谚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法谚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22、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23、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24、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25、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
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2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27、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28、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29、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有关莲花的成语(要解释),格言 各10个.急!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下信乎
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人生格言诗句
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 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贾岛《题诗后》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王维《送别 》 7、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 杜荀鹤《泾溪》 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1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朱熹《劝学诗》 12、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3、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1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屈原《国殇》 15、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 陆游《沈园二首》 1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1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 2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黄巢《题菊花》
人生格言诗句
孝亲·贤达: 孝父心宽。
〖宋〗陈元靓 ·终身慕父母。
〖〗孟轲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李纲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清〗王永彬 ·重情轻物,厚养薄葬。
字严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清〗王永彬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名贤集》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
《劝孝歌》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
《劝孝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 ·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
《格言集锦》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宋〗何铸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格言联璧》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格言集锦》 ·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
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劝孝歌》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劝孝歌》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劝孝歌》 生死·气节: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经》 ·生而必死,自然之理。
〖宋〗苏轼 ·生亦自然,死亦自然。
书摘 ·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
《战国策》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归。
〖三国〗王乐 ·男儿徇大义,立节不沽名。
〖唐〗聂夷中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唐〗杜甫 ·壮士难易节,贞松不改柯。
〖唐〗李咸用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唐〗孟郊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唐〗张籍 ·堂堂七尺躯,勿使污青史。
〖宋〗陆游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 ·独爱山中兰,幽香抱枝死
〖宋〗范师孔 ·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宋〗梅尧臣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明〗顾炎武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明〗顾炎武 ·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
〖清〗袁牧 品行·美德: ·大德必得其寿。
〖春秋〗孔丘 ·德不孤,必有邻。
〖春秋〗孔丘 ·志于道,据于德。
〖春秋〗孔丘 ·富润屋,德润身。
〖汉〗戴圣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宋〗杨时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春秋〗管仲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春秋〗孔丘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春秋〗左丘明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战国〗孟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国〗孟轲 ·不衿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汉〗司马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 ·居安思危,积德固本。
〖唐〗魏徵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晋〗傅玄 ·无学为贫,无德为孤。
〖清〗王永彬 ·求教受劝,向善进德。
〖清〗王永彬 ·进德修业,经世致用。
书摘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书摘 ·德为人本;勤是家基。
《对联集锦》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明〗洪应明 ·学道无早晚,进德无先后。
〖明〗王达 ·德音流千里,功名重泰山。
《后汉书》 ·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汉〗贾谊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汉〗刘向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
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魏晋〗嵇康 ·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唐〗吴兢 ·读书既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格言联壁》 ·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
〖春秋〗孔丘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汉〗王充 ·平生德义人间通,身后何劳更立碑
〖唐〗徐夤 ·英雄第一开心事,撒手千金报德时。
〖元〗张养浩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 ·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
《增广贤文》 ·德日新也,万邦惟怀;志自满也,九族乃离。
《尚书》 ·忠信谨慎,德义之基;虚无诡谲,乱道之根。
〖汉〗王符 ·其名弥消,其德弥长;其身弥退,其道弥进。
〖隋〗王通 ·有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
〖宋〗胡宏 ·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明〗薛煊 仁义·诚信: ·无信不立。
〖春秋〗孔丘 ·仁者无敌。
〖战国〗孟轲 ·君子以诚之为贵。
〖春秋〗子思 ·士虽有学,而信为本。
〖春秋〗墨翟 ·君子于信,义不食也。
《易经》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汉〗班固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晋〗陈寿 ·人无忠信,不可立世。
〖宋〗程颐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战国〗孟轲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司马迁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汉〗刘向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清〗王永彬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清〗张映斗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春秋〗孔丘 ·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
·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晋书》 ·孔子曰仁,孟子道义;仁义堪首,做人之本。
字严君子以当仁不让。
〖春秋〗孔丘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春秋〗孔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春秋〗孔丘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其穷处而守高。
〖战国〗李玉 爱国·报国: ·一寸丹心惟报国。
〖宋〗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春秋〗子产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霍去病 ·欲安其家,先安其国。
〖唐〗武则天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唐〗韩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战国策》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宋〗陆游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明〗杨继盛 ·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
丰子恺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 ·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
〖明〗冯梦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白人无再青。
〖宋〗陆游 ·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宋〗李清照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收复山河吾济事,长留肝胆照陵园。
林伯渠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廖仲恺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
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掘起有黄人。
吴玉章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宋〗岳飞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梁启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陶行知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李大钊
求有”妍/施/伟”的格言(三者有一就行).
宋·朱淑真: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宋·林一: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孟德斯鸠: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丹·笛福: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唐·柳宗元: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施施乃亡。
情人眼里出西施。
叔本华: 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
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毛姆: 如果一个人受到侮辱损害而又没有力量对罪人直接施行惩罚,这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
宋·朱熹: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明·冯梦龙: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宋·朱熹: 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车尔尼雪夫斯基: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泰戈尔: 超越国界,比国家更伟大的东西,只能通过国家来显示自己。
席勒: 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大的人和英雄。
亚里士多德: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带有疯狂的特征。
列宁: 革命军队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强有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在现代斗争,强力的组织就是军事组织。
巴尔扎克: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 老先生最不喜欢的是狂妄。
岂知道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妄人所发明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托尔斯泰: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爱默生: 没有热情,就创造不出伟绩。
鲁迅: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才有把握。
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尼采: 人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他是一个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