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南怀谨50名人生格言

南怀谨50名人生格言

时间:2019-12-15 18:17

推荐一些最值得一读的佛经

处事胡秉言清淡极为美,简单最顺祥。

装憨人幸福,计较会癫狂。

对《论语》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阐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深谋远虑、规划未来的重要性。

不论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还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实现长远目标的正确举措,远无规划,近无计划,就会陷于糊糊涂涂过日子的境地,随之而来的肯定是漏洞百出,困难重重,以至寸步难行。

举例说明《论语》对后人的影响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为人处事的诗句或格言有哪些

关于为人处事的关于为人的名言1、做人要讲是非,要太利害;做事要讲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

对人,要往好处想,往长处看;对事,要往远处想,往大处看。

2、做人: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要谦和为美,多让少争。

三要与人为善,切忌骄横。

四要仗义疏财,扶危济贫。

五要诚信待人,远离是非。

3、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4、比赛,有胜有负;地位,有上有下;际遇,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

做人要尽力而为,处事要随遇而安!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做人要懂礼仪,懂得尊重人,懂得鄙人者人恒鄙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知者不博,博者不说,妙语精言,不多为贵!7、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施众以义。

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

做人须懂得:心易服于德,而难服于力!8、大海的浪花靠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人鼓起。

做人应积极进取,挑战人生,使人格完美,使真情永恒!9、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

10、人心深不可测,我心清澈见底,人心变化多端,我心常驻恒态。

人给我一道横眉,我给他一张笑脸;人给我一句坏话,我给他一曲赞歌;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德报怨,以善报恶!11、

★☆超难禅机,谁来开示

★☆ (迷信的就免进)

人不是佛,修行方能成佛,人有佛性,佛对人而言,是“可以能是”和“应该是”,而不是“已经是”。

正因为“不是”,才要修行为“是”,从“不是”到“是”,是一个转染成净的过程,心性虽净,仅是定体,由定生慧方成正觉。

建议楼主看看讲解的,若有人言我等过去是佛,如今迷失了,此为邪说,不可不辨。

成佛了不再轮回,众生了悟自性后,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何来始末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阿弥陀佛

上茶妙墨

创立上茶妙墨吧,在新浪里建立上茶妙墨圈子.标题:琴棋书画茶艺术收藏地球村.与很多书画家是朋友,喜欢古玩,字画,品茶,下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情感,在中国青年作家网发表文章:昙花一现的感悟,有很多读者,百度里博客上茶妙墨风度迷尔,和秋涛散人及国学大师南怀谨,画家严强,赵鱼,邵一衡,刘克宁交往较多,并对易学研究,尤其是易理研究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先天易如何转化为后天易颇有独到见解,据说很多接触过的人,他不用问,就能直断来者很多信息,屡试不爽,受到接触过朋友好评,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昙花一现的感悟,有句话我很欣赏,把他作为我晚年的格言:'人人都拥有无限的幸福!我们的人生比起昙花一现要漫长,和宇宙长河相比又很短暂,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丰富我们的人生,去寻找,享受更多我们本来就拥有的幸福.真的很精彩.文章出处: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古往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

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

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

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

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

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

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

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

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

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

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

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

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

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

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

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

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

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

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

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

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

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

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推断“时”是“时节,时机

”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

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

“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

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

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

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

物理学死了

”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

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

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

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

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

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

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

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

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

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

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

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

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

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

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

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

那么学问是什么

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

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

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

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

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

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

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

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

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

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

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

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

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

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

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

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