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静秋的教学贡献
[(暑假习作)王家大院观后感]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暑假习作)王家大院观后感。
”山西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其不仅是三皇五帝中尧文明的发源地,还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商摇篮。
有人曾笑称,秦晋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是古董,因为里面都包含着历史的风霜,只要你踏足与此,便能感知历史的凝重。
大一暑假,我有幸游览了中国古代民居的居家典范——晋商“四大院”中的王家大院,感触颇多,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折服。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依山而建,幽静古朴,彷如世外桃源。
而从地图上的总体布局上来看,大院是全镇的制高点,前可攻、退可守,为兵家必争之地。
大院整体分为两部分,中间由一条石桥联通两地,右边是富贵典雅的高家崖(由王氏位高有钱的两兄弟修建),左边是错落有致的王氏族人群居地红门堡(红门堡里的房子整齐的组成一个“王”字,虽为人力修造,但恍若天成,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人民的智慧)。
因为王家在当地是大家,所以其在房子的装修布置上特别讲究,所谓管中窥豹,王家大院的完好保存,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通过它一窥古代人生活的原貌。
中国人讲究门面,家中大门是给客人的第一印象,所以马虎不得。
王家因为是经商起家,因读书考取功名而发的家,所以门口的木雕和砖雕上(王家大院的木雕砖雕十分出名,享誉海内外)都刻有凤凰戏牡丹,寓意“富贵常在”,刻琴棋书画,寓意“读书人四艺精通”,从而显示王家是书香世家。
因为高家崖的王氏两兄弟都位居五品官以上,所以两家门口都修有上马(下马)石,而红门堡里的王氏众族人家门口则无这东西,可见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社会不公。
观光是从高家崖王氏两兄弟中的老大家房子开始的,一跨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道隐壁(即一进门先看到一面墙壁,要往前走几步才能看到主人的正厅,这和中国人隐忍含蓄的性格有关),上头也无外乎雕刻着凤凰戏牡丹之类寓意吉祥的事物。
再往前五步,映入眼帘的便是主人工整大气的前院——正中央是家里长辈的居室,两旁是儿孙媳妇的卧房,而儿孙居住那栋楼的第二层是家中姑娘的绣楼(上绣楼一共有13层阶梯,寓意姑娘13岁上绣楼,从此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到出嫁)。
古时之人爱讲规矩,这老大家虽无弟弟家显贵,但也在门面上做足了文章,观后感《(暑假习作)王家大院观后感》。
这不,在上正厅时人们就会看见一道“如意台阶”,台阶由三块大青石层层铺垫而成,三面都可上人,往中间上取义平步青云,往两头上则是财源广进,十分讲究。
穿过老大家的院子,我们便来到老二家的庭院。
老二是正四品官,比哥哥高一阶,因而家中也比哥哥家讲究。
从老二家姑娘的绣楼上下来,两旁的楼梯扶手都雕刻有猴子抱着印章,旁边有马峰围绕,取义“马上封侯”。
下到内院后,院子里的布置虽与哥哥家相似,但老二家的房门前刻有寓意深刻的砖雕,用来教育儿子媳妇。
比如,刻麒麟送子图,教育媳妇要多生麟儿,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刻唐氏喂婆婆喝奶(这是二十四孝和列女传奉养老人的典故)图,教育媳妇敬爱公婆;刻蒋旭背母逃命图,教育子孙孝顺父母;刻使者飞马报喜信图,教育子孙苦读圣贤书,早日金榜题名,以上种种,足显王氏大家风范。
王氏乃书香门第,对子孙的教育抓的很严,小少爷长到读书年龄时,就会被送到两府共建的桂馨院中上学,寒窗十载,直至蟾宫折桂。
这桂馨院门口的门檐便是修成竹子的模样,寓意学业节节高升。
就这样兜兜转转,我们结束了王家大院之行。
望着身后气势恢宏的大院,我在惊叹之余,心中却划过一丝感慨——大院看似宏伟,其内却不知隐藏着多少辛酸。
且看这院内“低等人”的生活状态:奴仆婢子们干的活最重最累,但住的却是最下等的瓦房,生活条件很差。
而这些房子都紧挨着“主子们”的厢房,但凡主人召唤,即使是寒冬雪夜,你也得迅速赶过去服侍;而“上等人”中的小姐夫人们日子也不见得好到哪去。
王家的姑娘一到13岁,族里就会把她安排上绣楼居住(我进过王老二家里小姐的闺房,这就相当于如今的二居室,还没学生寝室大,可怜的王家姑娘们13岁上楼后,就要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等到出嫁才能下楼,类似于关禁闭,没有一点人身自由。
由此可见,那些才子佳人的艳事纯属扯淡,在当时,就连是亲兄弟也不允许见已上绣楼的姊妹,更何况是外人);而嫁入王家的媳妇们日子也过得不顺遂,王家家规,新进门的媳妇每晚要伺候公婆洗脚,冬天时还要帮公婆暖被(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捂暖),待公婆安然入睡后方能离去。
举凡媳妇做错事,婆婆就会罚她去祖宗祠堂里静跪思过;若是媳妇进门三年都生不出孩子,婆婆就会请出族中有身份的夫人,大家聚集在祠堂里“训育”无所出的媳妇(就是大家对跪在祖宗面前的媳妇念七出之条和王氏家规,斥责媳妇,要媳妇悔过,早日为王家生个大胖小子),倘若经“训育”后的媳妇一年后还无所出,婆婆就会出面做主为儿子纳妾,媳妇无权反对。
在王家大院里,享受特权的永远是那些老爷公子,而奴仆和女人们总是处在被压迫的位置。
王家大院这一行,我由衷的被古代内涵深刻的文化折服,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那句话——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个不散的人肉宴,这吃人的封建礼教害人不浅,还是如今的社会主义好啊!
简述弟子规的教育思想
1、慈爱教育。
慈爱精神是人最基本、最原初的道德,是仁义之本,礼仪之源。
“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在弘化一种“博爱”精神。
人有了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他就会生发出一系列善良的行为,人生第一步就会走正。
慈爱是政治和道德的根本原则,是一切美好德行滋生的源泉。
假如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信条,这个世界一定会安宁得多,和睦得多。
《弟子规》的教育思想以此为纲,可谓识见卓异。
2、孝亲教育。
人是国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
《大学》中早就提出:“为人子,止于孝。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
在《弟子规》中,从“父母乎,应勿缓”至“事死者,如事生”共四十二句全面提出了孝亲教育的详尽内容。
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从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系统铺陈,从而使“孝”这一重要德行在一系列与长辈互动的行为中养成。
当前,在亲情关怀方面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情感“下流”。
即父母关怀爱护儿女,儿女并不“领情”——不关心孝敬感恩父母。
《弟子规》中的孝亲教育思想倡导了一种慈孝对等、孝亲报恩的伦理道德追求,这有力地避免了亲子关系淡化、失落、分离的风险。
这对当今亲子关系的改善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启迪意义。
3、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
西方文化传统对此也有相应的表达。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列举公民美德十一种,“诚信”便是其中之一。
《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
《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体现了古人将诚信作为“正性”、“养心”、“成德”的基础,也体现了做人须遵守“言行如一、言出必践”的原则。
鄙弃虚伪、欺诈的恶德,凡事抱求实求真的态度,是为人子弟的本份。
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信犯了错误,而且不承认不反省,那么,他就有双重过失:一是对别人不诚信;二是欺昧了自己的良心。
《弟子规》旨在孕育出一种美好心灵和人际伦理秩序,就不能缺失对诚信的培养,须将诚信根植于儿童心中。
4、节制教育。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长养孩子们的名利欲望,而在于修养身心,积极健康的精神品德与过份的物欲冰炭不相容。
《弟子规》中要求,“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着力强调的是“节制”的美德,这也是人际互动利益当前之际一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
同样,17世纪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一书中对“节制”教育也有明确的阐述:“如果他们从小就能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轻易提出要求,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他们免于放纵,到他们长大成人,做事会斟酌的时候,如果他们遇到事情听从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他们在这世上就能多获得一些自由”。
现代教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教育中这些非常合理的部分非但没有承续,反而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结果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对金钱贪欲无限,对物质尽情占有,放纵欲望,过度消费;在个人交往中取多予少;在公私交往中侵吞贪污,沦为社会的蠹虫。
美国杰出的政治家、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为自己制定了十三条守则并终生坚守,第一条便是“节制”,其中内涵主要是“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集中表达了《弟子规》“食适可,勿过则”与“饮酒醉,最为丑”之义。
一个人若不懂得节制,他终将被欲望所毁灭。
5、行为限制教育。
如果说节制是自律性的,那么限制就是他律性的。
《弟子规》全篇共有“勿”字句四十二句,“莫”字句三句,这些含有否定词的语句几乎都是对不当行为的制止,内容涉及举止、言谈、饮食、起居、交往等。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在一系列限制中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态度也都是在严格的管束中养成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康德对此早有透彻的认识,他在《论教育》一书中写道:“管束是防止人类为动物的冲动所支配而不能达于‘做人’的目的的,人的目的是‘做人’”,“管束一定要禁止他做野蛮危险的事情……他的作用是抵抗人类自然有的野性……野性是不受规则约束的,管束便使人服从人类的规则,使其感受到一种制裁。
”“人必须早早的受理性的指挥,因为一个人为其幼年时让他任意胡为,无所制抑,终身是有一种不服从规则的性情的,这种情形与他们自己不好”。
康德之所以重视对儿童的行为习惯通过禁止、劝阻、制裁等限制手段进行培养,主要出发点还是着眼于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进行养正教育,“防止兽性侵越人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自由……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
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该加以制止。
”教育及其效果应当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和手段,而恶劣的教育很难被指望在当时和以后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控制效应。
当学校放弃惩戒、家庭弱化管束的时候,那些“不曾受过管束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6、生活实践教育。
《弟子规》倡导“行先知后”、“解行相应”,且特别看重的是“行”,而不是“思”“学”“言”“知”,非常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说明一个人不会“做事”,也就不会“做人”。
《弟子规》主要关心的并不是用文化知识和特定的技艺去“武装”子弟,而是让他们更广泛地参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家庭内外的事务和人际互动中训育执行力,使“做人”的目的在“做事”中逐步实现。
家庭是生活的场所,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育和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将会不断成熟和发展。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卢梭的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不正是表达了对儿童进行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吗
《弟子规》又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
说明并非一味地看重“行”的作用而忽视“学文”。
其实,培养生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须兼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否则,就会割裂“行”“知”,使事与理不能贯通。
而不求真理,不明道理,固执已见,则容易迷失方向。
7、安全教育。
《弟子规》文小体大,述细思精,包含有一定的安全教育思想。
“宽转弯,勿触梭”,“斗闹场,绝勿近”,强调安全意识,要求儿童远离危险处境,远离打架闹事场面,避免自伤性他伤性事件发生。
“邪僻事,绝勿问”,这是要求儿童对不正当的事不要打问探听,避免感染邪恶,受邪思邪见侵袭,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应让少年对一切恶劣的事物保持陌生”何其相似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意思是,宣扬别人的恶行,也是一种恶行;憎恨过了头就可能会引起祸端。
《弟子规》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都非常微弱,若宣扬一些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过恶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会惹祸上身。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求儿童对待他人要柔和宽容,谦让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谨慎做人,学会明哲保身。
8、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们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确立的应该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
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礼仪,并且以风俗、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美好心灵、文化修养、整体素质、交际能力的自然外露,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根基。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说明礼仪是人们安身立命、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前提条件。
礼仪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民众教养乃至国运盛衰的重要标志。
《荀子》中写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者,人道之极也”。
《左传》又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可见中国古代把礼仪教育是放在安邦治国的高度来认识的(这一点在世界文明史中极为突出,这也就是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最大根据)。
《弟子规》是一本礼仪大全,其中对儿童应遵循的礼仪随处可见,在其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诸多方面都有要求,且非常细密周全。
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冠必正,纽必结,祙与履,俱紧切”。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礼仪教育的巨大作用被约翰·洛克所认识,“礼仪的目的和作用本来就是使天生强硬的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多为别人着想,使人与人相处得融洽”。
他在《教育漫话》中继续写到:“凡是懂得如何使对方感到舒服,而又不会自贬身价、显得卑躬屈膝的人,就是明白了处世的真谛,处处会受到欢迎和尊重,所以礼貌是儿童和青年必须养成习惯的头等大事”。
人们生活的现实是由个人和环境组合而成,要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就必须确认尊卑等级关系,确定一个人的“伦理执行界面”,按“礼”为人行事,俾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安本份。
《弟子规》尊重父母权威,尊重律令秩序,其礼仪教育具体而不抽象,实在而不空洞,非常适合时代需要。
但很不幸,过于单一化、模式化、功利化的现代家庭与学校教育完全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国学复兴的浪潮为《弟子规》的推广开启了一线曙光,倡扬《弟子规》作为一种“后启蒙”策略,已经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纳,这无疑是面对反智色彩浓裂厚重的现代教育浊流的一次有力冲击。
9、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有心胸,格局大,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而心胸狭窄、格局小,不能宽容、包涵别人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心狱之中。
《弟子规》不但关注儿童的行为养成,而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自己有才能,不能只为个人谋利,还要助人为乐利益社会;别人有才能,也不要轻视和诋毁,而应见贤思齐,学习其长处。
嫉妒、憎恨、敌意,这是人心的毒瘤,对儿童本人的成长永远是一种威胁,因此,《弟子规》积极主张以平和心代替仇恨心,培育健康心理,“言语忍,忿自泯。
”《弟子规》也涉及到学习心理问题,“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认为墨磨偏,写字潦草不工整是学习时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的表现。
如果在学习前学习中克服心理障碍,诚意正心集中注意,这才是做学问的样子。
此外,“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是《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义异构语,提倡遇事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和畅人际关系。
10、责任心教育。
在家庭内,每个人既为人儿女又会为人父母,父母所负的责任和子女所负的责任如果是高度一致的,则会造成家庭功能有序、充分的发挥。
家庭是只讲责任、义务、付出、奉献和感恩的地方,在家庭内一旦培养起一个孩子的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他的高度的责任感就会很自然地适时地移向对待他人和社会。
批判性地思考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责任心教育作了边缘化处理,结果导致人们大都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家庭及社会越来越陷入混乱,进而趋向瓦解。
在教育问题上,不管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和方向,我们首先要澄清这个时代最缺失的是什么。
不是危言耸听,一些所缺失的东西(如责任心)的重要性往往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气脉相连。
若要扭转由于普遍的责任心缺失而造成的社会颓势,我们必须重新铸就经得起检验的教育信念,重新认定并确立教育的主流价值,这个主流价值之一便是《弟子规》所高度重视的“责任心教育”。
在《弟子规》中,关于培养儿童责任心的语句俯拾即是:“亲所好,力为具”强调了子女有给父母提供一切资生物品用具的责任;“亲有过,谏使更”,强调了子女有帮助父母改正错误的责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强调了子女要悉心照料生病长辈,尽责尽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自己没有看清事情的真相,就不要随便乱说;对事情没有确切的了解就不要轻易传言,避免散布谣言,无事生非,造成混乱,这是对公众社会负责。
“善相劝,德皆建。
”兄弟姐妹友伴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勉励,一起建立美好的品德,共同前进。
强调要对他人的成长进步负责,也要对自己的道德进步负责。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对责任的认识是:“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
这(责任心)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责任,责任的一些内容与时俱变,但责任感当持续存在。
那些对家庭、生活、工作、学习、事业没有尽到责任乃至不负责任人的人将为社会所轻视。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将生命跟崇高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就会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弟子规》包含着一种“大德育”思想,以上十个方面只是择其要者加以分析概括。
除此,还有许多教育元素也值得归纳,如“价值观教育”,美丑、是非、善恶、好坏的分辨在《弟子规》中非常被看重(“年方少,勿饮酒,饭酒醉,最为丑。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能亲仁,无限好”,“不亲仁,无限害。
”)如“中庸教育”(“过不规,道两亏”,“扬人恶,即是恶。
”)赞成“规过”,反对“扬恶”,把握分寸,不走极端,符合中庸。
如“气节教育”,教育儿童“勿谄富”,当然“勿谄贵”也就不言自明了。
如“赏识教育”(“道人善,即是善;人思之,愈思勉”。
)如“感恩教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如“节俭教育”(“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防止儿童追逐时尚、盲目攀比斗富,产生虚荣心理与不平衡心理。
如“卫生习惯教育”(“便溺回,辄净手。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如“学习方法教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此外,《弟子规》的教育还涉及到语言的文明与艺术、交友的方法与原则、谦虚严谨、发愤立志等方面。
《弟子规》所提倡的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教育,这种教育在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均可落实,要求儿童懂规矩、守规矩是这一教育观的主旨。
《弟子规》提供给孩子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各种生活界面,使孩子更容易在挫折中成长,在风雨冷暖、人情世故中修身养性。
可以确信,接受了《弟子规》教育的人即使没有接受当代学校知识教育,他依旧能够成长为一个快乐幸福且对社会有益的人。
《弟子规》最显著地突出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思想。
其基本理念是:贵“德”“行”培育,在“做人”与“做事”二者的统一中养成优良人格;以德统行,德在知先,行胜于言,以道德修为品格完善行为养正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次之。
道德占据着生命与灵魂的制高点,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行。
亚里士多德说:“专门追求有用,不能形成高尚自由之心灵。
”道德的教育在青少年儿童心里扎稳了根,他们就具备了分辨善恶的能力,就会有大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一些染污心志的事物就会有免疫力,从而远离它们并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正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不需要父母操心。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人与做事。
比起做人与做事,做学问位居其次。
学会做人做事,才有可能做一些学问;放弃了做人做事,只去做学问是不会做出大学问也不会有大出息的。
反观现代教育现实,有那么多“高分劣德”、“高分劣行”、“高分低能”者充斥于世,可见,修正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已刻不容缓
父无不义,厥子惟孝什么意思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所以父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尽职尽责 儿子唯有尽孝方可解忧
世传忠孝士 代毓俊英良
这是新的罗姓辈份,世传忠孝士,代毓俊英良;道德宏华国,声名耀上邦;。
。
。
。
。
。
一共八句,40代,记不住了,得看族谱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