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情境填写古诗名句、格言或警句
根据提供的实际运用学过句填空。
(1) 在写评语时,老师会 来年更上一层楼。
(2) 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_宋__朝诗人 苏轼在 《 题西岭壁 》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 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 (6)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唐__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 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小(8) 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
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 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
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 13、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14、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
请就下面句子中有关日、月、雨的内容填空 有关描写“日”的句子: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描写“月”的句子: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描写“雨”的句子: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5、唐代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请填写下列诗句中与“酒”有关的句子。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学校餐厅根据情境填写古诗名句,格言或警句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小学生英语格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阅读教学总目标是什么
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各年级教学目标一年级1.喜欢,喜欢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6.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7.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万字。
8.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
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
9.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年级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6.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能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顿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
10.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四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
3.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养成良好的读书报的习惯,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
3.能借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辨别词语的。
4.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6.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10.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六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
注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4.能初步理解句段篇目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10.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课外读物,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50万辽。
新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