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自修,诚以自勉这则楹联的下联
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以清白做人、清静无为,为首要目标;待人处事,以真心诚意要求自己。
“清”应该说是自我道德完善的—种最高境界,因为清,才能做到不为情所牵,不为名所累,不为物所役,也正因为清,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了解别人。
①.什么叫廉洁
②.廉洁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③.收集有关廉洁的格言警句。
④.什么时候是不廉洁的坏行
③腐败者耻,廉洁者荣。
惩腐方能安邦,倡廉才能兴国。
廉能生刚,正则得威。
执一柄权杖,留一世清白。
廉洁奉公做贡献,争当人民好公仆。
困难要上,利益要让。
廉洁是做人为官的生命线。
真正的高贵不在财富,而在清廉。
贪污是贪污者的通行证,廉洁是廉洁者的墓志铭。
存私德难馨,无欲品自高。
高怀见物理,清廉得天下。
廉生勤,廉生明,廉生威。
财物得失为轻,民心得失为重。
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高尚的人为廉洁谋举措,堕落的人为腐败找借口。
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
廉洁是从政的根本;廉洁是一种无穷的号召力。
廉洁出威信,腐败伤民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为政戒贪,养廉恒俭。
沉迷金钱铸枷锁,淡泊物欲促清廉。
党风正无风不正,官气廉无风不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为政当正,为政当清。
有德不在有位,能行不在能言。
执政为民,“廉”字当先。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他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贪小而蹈火,忘义而人魔。
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
心中无愧事,不怕鬼敲门。
源清则流洁,源浊则流浑。
廉洁之心常留,生命之树常青。
养浩然之气,做廉洁之人。
今天的廉洁奉公,是你我一生的心安理得。
一身正气美于心灵,两袖清风廉于行动。
廉则胜,腐则败。
廉者常乐无穷,贪者则必有祸。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德,福之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的词语有哪些
本人,己身己家。
~身。
~白。
~满。
~诩。
~馁。
~重zhòng )。
~尊。
~谦。
~觉(jué )。
~疚。
~学。
~圆其说。
~惭形秽。
~强不息。
从,由:~从。
~古以来。
当然:~然。
~不待言。
~生~灭。
放任~流。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经典古诗词名言佳句的8字对联有哪些
他律: 一个背上长有毒瘤的人,他自己能除去自己后背上的毒瘤吗???他自己能对自己下手吗??? 他自己够得到吗??? 所以必须要由别人来帮助其铲除背上的毒瘤。
必须要借助外力来铲除。
所谓廉洁自律,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罢了。
要求有关部门修改口号,改为廉洁他律,强调监督,重视外部力量的监督。
自律: 廉洁从政靠纪律,一是他律,二是自律。
他律就是监督,就是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包括党派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等八大监督。
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全面运作起来,才有效。
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最重要的“他律”很有些靠不住,常常不起作用。
从自爱自保自重自立考虑,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加强自律了。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清代中兴名臣、湘军领袖曾国藩,为我们作出了廉洁自律的榜样,他的廉政智慧很值得学习。
一、志趣“兴廉”。
曾国藩, 原名子城,字伯函,派名传豫。
他青年时代立志安邦定国、做“国之藩篱”,而改名为“国藩”。
后在涟滨书院就读时,受山长刘元堂先生的的影响,曾国藩痛下决心,修身立德,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意即告别旧我,走向新生之意。
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由于立志于“澄清天下”,救国救民;立志而后,便持之以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反省自我,哪怕是前有猛虎,后有毒蛇,面对三军,也要“我虑则一”,毫不苟且;对自己的言行,要禁绝“巧语悦人”,对人对己都要但坦荡荡,不自欺、不欺人。
二、学习 “效廉”。
曾国藩一生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坚持在历史中学习,在典籍中学习,毕生以伊尹、周公为榜样,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几只旧木箱随他辗转南北。
他肃贪官,严吏治,倡学风,开书局、办工厂,官德官声,可圈可点。
三、日记 “思廉”。
曾国藩每天都记日记,其中记载了不少个人的一些过苛过细的自责。
他在日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话:“近来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大切,俗见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再请看他的一段日记:“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
醒后痛自惩责。
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
”曾国藩在睡梦中,梦见别人得了利益,自己羡慕,在日记中责骂自己“卑鄙”、“下流”,这真正是“灵魂深处闹革命”了
四、诗文“导廉”。
公元1843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由实缺翰林院检讨成为翰林院候补检讨的六个月后,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出众,着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
钦此。
”他在这一天的《过隙影》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廉洁自律,方能上对得起天、皇上、国家,下对得起百姓、亲友、子侄。
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事偶尔有失公允,天也能谅。
”他总结为人处世的“八本论”:“读书以训诰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平时,曾国藩常常在与兄弟、儿子的书信中提倡“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要晓得上岸”等朴素思想,并书写对联、匾额自勉共勉,常怀自律之心,永远保持清醒头脑,而不致自毁长城、步入歧途。
五、节俭“促廉”。
身为将相、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
(1)在饮食方面:他每餐只吃一个蔬菜,决不多设,因为他常吃一个菜,人们呼他为“一品”大相。
任两江总督时,到下面巡视,下级为他多加了几个菜,他只吃面前的一个菜,离开时,他很不高兴的说:你们要我一食千金,我不忍心吃呀,也不忍心看呀。
在南京城里他经常同老人子孙吃开水泡饭,而且不得多吃。
(2)在穿衣方面:他更是节俭,衣服上常有补钉;三十而立之年,曾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在节庆之日穿一下,藏了三十年,还如新衣一样。
(3)在住行方面:他床上铺草席、盖土布,家中老屋,已有百余年,由于家中人口增多,他的九弟花了三千多元建了一栋新屋,他听到后大不高兴,写信责问弟弟,他说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
(4)在开销方面:他的女儿出嫁时,他规定办嫁妆的钱不得超过两百金。
六、清正“保廉”。
曾国藩做官几十年,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染,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发誓不靠做官来发财。
他一生总是过着贫困的生活,直到最后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还有吩咐家人拿出四百两分赠给戚族中的贫困者。
平时与同僚也很少礼尚往来,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
曾国藩从青年时代起,按照京师唐鉴、倭仁帮他制定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也从不停止。
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
”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