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名言有什么 老子的名言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妈妈让我背过老子的诗句,我找了好久才找出来这几句,抱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诚可诚,逢场诚。
信可信,逢场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老子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理解:“曲则全”。
懂得换位思考,懂得脑袋转弯,便会考虑周全,进而做到完美。
老子论述“曲则全”需要认识四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枉则直。
弯曲邪恶等等开始存在,进而正义正直也会相应的兴起。
洼则盈。
当把池子挖深的过程中,水也就会慢慢渗入,充盈低洼。
敝则新。
东西破烂到一定程度,新生的东西已经悄然创建。
少则得,多则惑。
拥有的少,专一的事物少,便会倍加珍惜、倍加专注、倍加努力、倍加思考,进而有所得。
可选择或者可拥有的事物过多,进而有所失,迷惑在内心越发变大。
所以圣人深切懂得看问题要从整体出发,一定要把两方面合在一起谨慎看待。
这种规律是适用于天下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规律。
通晓它们的变化趋势,谦虚谨慎创立法度和规矩。
为了考虑周到,能从整体出发。
所以要做到以下四点:1,不自我表现,不只突出自己,而是接纳别人、虚心请教,所以就能拥有无穷智慧。
2,不自以为是,而是集思广益,谨慎考虑,制定方案,所以成绩极为显著。
3,从不自吹自擂,不炫耀自己,所以别人都会记住你的功绩。
4,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自负,而是谦虚谨慎,所以你的品德、才能、功绩被人们长久的记住。
只有不去与人争权夺利,才不会有敌人,不会有对立方,所争者惟权力、名利而已,你都不看重,天下人谁还会与你争呢
古代格言讲“曲则全”,怎么是空话呢
真是实实在在的全部归结于这句话。
注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此句中,“曲则全”是总括,后面均是并列句。
注释:曲,弯转,与“直”相对。
全,完美、完。
枉,邪曲也《说文》。
洼字本义:深池。
盈,满器也《说文》。
敝,破旧。
惑字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是以,所以。
抱字本义:用手臂围住。
式字本义:法度、规矩。
见,看见、显现。
明,智慧。
彰字本义:明显、显著。
伐,夸耀。
矜,大也《广雅》。
虚,使衰减、空、净。
言,主张、号令、话。
诚,确实。
译文:弯转则是完美:枉弯便会正直;低洼便会充满;破旧便会新生;减少便会获得,过多便会迷惑。
所以圣人把两者合为一体作为天下范式,不自我表现,所以智慧;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
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曲则全”的话,怎么是空话呢
确实完全归结到这句话。
老子的道德经有哪些人生哲理
道德经名言名句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道可道,非常名可名,非常名。
”认为是港片《幽魂》里抓鬼擒妖的经典台词。
很久以知道是先秦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开篇之语。
《道德经》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经》究竟是讲什么呢
我认为道=轨道=规律;德=认识;经=经天纬地=为=实践。
《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治国方针。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
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
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
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
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