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十个
1、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2、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赛3、青年人陷于不义的时候,不敢对良心的镜子照一照;成年人却不怕正视;人生两个阶段的不同完全在于这一点。
——巴尔扎克4、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列夫.托尔斯泰5、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7、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8、世上惟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热爱人生。
——罗曼·罗兰9、不曾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不足以成为一个良好的顾问。
——拿破仑10、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11、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思坦12、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
——费德13、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诺贝尔14、人生如同道路。
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培根15、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亚里士多德
请你写出15个以上的格言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妈妈让我背过老子的诗句,我找了好久才找出来这几句,抱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诚可诚,逢场诚。
信可信,逢场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关于诸子格言的思想内容
夕阳透入书房冯骥才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阳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为什么作者会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阳穿窗而过
夕阳穿窗带来了怎样的神奇
开篇设置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
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浸没在阴影里。
【此处书房背景的介绍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夕照的特点。
】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
【这是一句主观味很浓的话语,话里面加入了作者很多的主观情感,从“不管……全都”这组关联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夕照充满爱意。
】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投射”,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突显的效果。
作者通过“投射”一词,使夕照形成如投影一般的效果,将读者的目光带到了大书架上的《傅雷文集》上,从而凸显了“我可以永存”的寓意。
】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有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 【此句在此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过渡自然,由上面夕照下景物的描写转为探讨人生的哲理。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
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
【运用对比手法,“片瓦不留”和“一字不误”有力地突出了能真正永存是非物质的东西。
】世上绵延已久的还是非物质的东西——思想与精神。
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
【文字所承载的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呼应了上段段尾的“我可以永存”。
】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此话具有深意,文字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和精神,我们人生境界的提升靠的是文字所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人生思考的传承仍然靠的是文字,所以文字应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字所代表的文化应占据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
【这句话说得太妙了,不同情境下的事物会触发观察者不同角度的思考。
案头物品作者平日应看的烂熟于胸,如今在夕阳的照射之下,物品显示出与平日不同的情态,从而触发了作者的思考。
】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穿”,写夕照穿过笔丛的缝隙,投射到了隐在黑暗中的苏格拉底小雕像的嘴巴上,“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
这一“穿”字,写出了夕照对“黑暗”的穿透力,这其实也是作者面对混沌的商品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期盼。
】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
【细细的光芒穿过缝隙停在哲人的嘴唇之间,这是多么美妙的情境,而此情境又恰恰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一个“撬”,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感,将自己欲要做的事说成是阳光想要做的事。
听一听的内容道出了作者的思考,此处由上面的强调文化应占据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转为思考在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激烈碰撞时文化遗产的处境问题。
】但他口含夕阳,紧闭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哲人为什么口含夕阳,紧闭嘴巴,一声不吭,是故作沉思状吗
原来是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只能对他所处的时代思考后发出醒世之言,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对于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只能由今人经过思考后自己提出来。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商品世界对于人精神世界的冲击,人们对于商品世界出现的精神、文化缺失漠不关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被物质化了,变得缺少思考,沉默不语了。
】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
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
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
当阳光透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
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
它究竟是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
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小银鱼瞪圆眼睛,感到匪夷所思,小蚂蚁迟疑不前,不知所措,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作者困惑和恐惧的心境。
阳光透入无色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象征了作者感觉自己所处的境地,说明人们对精神、文化缺失的漠视程度使得作者感到困惑,难道是自己错了
小蚂蚁在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有赶紧缩回来,说明当下社会有些人迫于大的环境氛围,欲言又止,最终保持了缄默。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这是人的一种潜在心理,当社会正常的时候它是深埋人的心底的。
这种心理占据了主流正反衬出了社会的不正常。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
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
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一个“抛”字,写得极有情态。
面对黑暗,面对被“黑暗”淹没的美好事物,夕照在自己即将沉落时,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全部光芒洒向人间,这是何等的悲壮
这情景能不让读者为之肃然吗
】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
此时,连我书房里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
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缓缓地游弋着,好象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
这是唯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这是在写“夕照”的最后时刻,它让读者感受到了“夕照”缓慢而坚韧移动的情态。
即使已“满室皆黑”,即使已到了最后一刻,已步履蹒跚,但“夕照”依然要挪到书架的最上边一格,将余光洒落在泥公鸡上。
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这时,读者心里听到的岂止是泥公鸡的哀鸣,难道不也有作者的呼喊吗
“挪” 在这里,不仅写出了“夕照”的形态,更写出了“夕照”的情感、作者的情感。
】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
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
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的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
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
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泥公鸡”代表遭遇冲击和破坏而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艺术,借此形象表达了对商品经济毁灭民族文化的愤怒和批判。
】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凄厉的哀鸣”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
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借泥公鸡悲壮而雄浑的哀鸣,发出呐喊,令人感动,给人以警醒。
】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连无情的夕阳都被感动了,人何以堪
“好似燃烧了起来”使我们想到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民间工艺似乎又蓬勃发展起来了。
这是作者的呐喊和呼吁,期盼和愿望。
】【简评】冯骥才先生以一颗沉静之心,一枝生花之笔,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一片弘扬传统文化的痴情,为世人敲响了黄钟大吕。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夕阳中书房,是何等惬意之事。
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夕阳创造了无比神奇的景象,作者对夕阳带给人间美好的赞誉之情与歌颂之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正是这无比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揭示出文化遗产这个文化焦点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谁知道格言
阳透入 作者: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
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
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
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
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
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
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
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
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
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
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
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
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
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
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
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
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
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
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
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
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
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
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
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
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
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 简评:一个人静静独坐于夕阳中的书房,是何等惬意之事。
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作者对夕阳带给人间美好的赞誉之情与歌颂之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正是这无比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表面以夕阳之足脚为线索串起书房中陈列之种种,但深层次里说的是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在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的激烈碰撞时,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做点什么
这是个文化焦点问题。
阿房宫和华清池早已片瓦不留,泥公鸡也对着即将熄灭的夕阳凄厉哀鸣,指望先哲来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发出醒世之言吗
不,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名家:朱自清 散文: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点评:《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
“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
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
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
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
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先摘抄两篇,一会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