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相关主题的诗词对联或者是格言警句
【拥军语句】 常怀报国之志为民为中华,常思武备兵事强军强国家。
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安居乐业不失国防观念 致富不忘国防,和平不忘忧患 牢记历史教训,不忘警钟长鸣 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宁维系千万家 国防关系人人,人人心系国防 国防关系千万家,安全责任重如山 国防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没有国防固金汤,哪能致富奔小康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开放不忘固国防,发展不忘兴武装 【拥军对联 】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关于松鼠的古诗
〈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出路〉小论文我国目前会不公平问题是在过程中出现的,必须用发展式予以解决。
就此而言,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确立起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否则,其他一切应对思路和措施将无从谈起。
\ 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
极为重视这一问题。
当我们引用同志“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名言时,不能忘记同志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所说的另一个与之相辅相成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构想,否则就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同志就可预计的贫富差距问题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 第二,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
\ 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基础,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保持社会的活力,才能为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途径。
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社会的支撑构架。
在我国,如果处理不当,平均主义很容易抬头,因为平均主义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群众基础。
平均主义一旦抬头,将会使我国社会丧失发展活力,并同样可以形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 第三,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 应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我国现阶段的大量社会问题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与人民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部位。
任何使人民生活水准有所下降的举动均会带来抵触情绪。
因此,要想从总体上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就必须保证社会成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满足。
如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并能够得到持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安定局面就能得以维护,从而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 第四,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
\ 充分就业应当成为社会的优先发展目标。
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获得一种职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意味着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
\ 第五,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构筑“社会安全网”。
\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要立足于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角度,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的确保。
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平等和不确定的因素,如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的遗传影响等等。
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处境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有可能由于工作的丧失或是其他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状态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障程度的高低同社会的公平程度、稳定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着手建立,但离目前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要求相距还远。
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予以全面、系统、深入解决的时候了,不能以任何理由延缓下去,否则将会因此而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请问这是什么成语呢
:谢谢大家
八月一日,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它改变了我国的历史,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以后的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华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它就是八一建军节。
重温历史,我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眼前突兀的是纷飞的战火,那大气磅礴的场景,昭显着松骨峰悲壮的硝烟,生命中不曾有过的枪炮声离我如此之近!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吧! 1927年8月1日,整个中国充满了腥风血雨。
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军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灭敌人3000余人,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
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
脑筋急转弯:什么子什么财取之有什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出自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解释为:君子只要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君子:有才仁德的人。
)用于处世。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什么“道”
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
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面对激烈的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
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也可以说成是,君子虽然喜欢钱财,但是取舍之间是正路来的
《宋史》列传第25 田锡,字表圣 翻译
【译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
少年聪悟,喜好读书做文章。
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白任玉津县令时,都对他很礼遇,为他扬名,他因此名声大振。
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脱去平民衣服,官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
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
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
田锡喜谈论当前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所献的有关于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体的建议四条。
大略说: 前年王师平定太原,未赏军功,到现在已有两年。
如今幽燕地区被非法侵占,固然应用兵夺回,虽有皇上的英明决策,但必须借助武力。
希望陛下在举行郊祀、籍田典礼时,评定歼敌战功,驾驭战将军官,没有比此更重要的,这便是军国大计的关键。
如今交州未被拿下,战士无功,《春秋》上所说的“老师费财”就是这个意思。
臣听说圣人不致力于扩大疆土,只致力于增加发展品德和事业,声誉和教化达到远方,远方的人自会前来臣服。
周成王时,越裳氏通过九道翻译转辗来进贡,且说“:天没有暴风疾雨之灾、海不兴风作浪已经三年了。
大概是中国出现了圣人吧
为何不前往朝拜他呢
”交州一带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如获得一块石头田。
臣希望陛下致力于修德以便吸引远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军队去攻打士气锐盛的军队,而且又何必因为小小的野蛮异族,劳动您皇上的雷霆震怒呢
这是有关朝廷大局的第一条大计。
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关于朝廷大事的争辩,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皇帝的诏令、驳正臣下的奏章,左右史也未见他们上皇宫、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岂是圣朝的美事吗
又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职而又无图书。
臣希望陛下挑选有才的人,任用贤能之士,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事业兴旺发达,那么国家形象自然强大。
这是第二条关系大局的根本大计。
近来宇内州县太平安定,京师富庶。
军营马监,无不复兴;佛寺道宫,尽都日益盛美。
加上又开辟西苑,扩大御池,即使周朝的灵囿、汉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
然而尚书省却低下狭小得很,郎官无处办公,尚书无处治事。
九寺与三监的机构,寄寓在京城街市两边的走廊上,贡院借用武成王庙,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吗
臣希望陛下新修独立的尚书省与九寺的官署,用来安置各部官员。
这是第三条根本大计。
考察监狱和政府的法令制度,给犯人戴的枷木丑有长短之分,铁锁链也有轻重之别,尺寸与斤两,都记载在刑法书籍上,未听说有用铁制枷的。
从前唐太宗观看了《明堂图》,见人的五脏都比背部华丽,于是减免徒刑。
况且太平盛世时,将弃置刑罚不用,人们不犯法,铁枷锁链,可以废去。
这是有关大局的第四条根本大计。
此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
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日之事太显眼了,你该稍稍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
”田锡说:“事奉国君,惟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会因为一次赏赐而丧失呢
”当时赵普做宰相,令部下接受群臣的奏章时,必先告诉赵普然后才送呈皇帝。
田锡给赵普写信,认为这有失公正,赵普认错谢罪。
太平兴国六年,任河北转运副使,由驿站寄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说: 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个人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言乱说。
利害相生,变化不定;取舍没有疑惑,思虑必定精细。
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个说法,动就是讲的用兵,静是讲保持镇静。
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助长敌寇、产生奸恶;应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
动静恰到好处,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如今北面边疆不断发生骚乱,大概也有部分原因是守边的官吏们,只计算夺取的羊马细利便以为战捷,夸耀有所捕杀的小胜作为大功,惹起怨恨结出大仇,兴起战争引来了敌寇,都是由于这一点。
前些年边陲动乱,皇上御驾亲自远征,敌骑退后,大军才回来。
这都丧失了我方的先机,落入敌人的圈套,我国被敌方劳累、烦扰、耗损、破坏,不可胜述。
臣希望皇上申饬将帅,谨慎地固守要地,不争小功。
允许与邻国互市贸易,俘获的人口,妥善优抚并遣返对方。
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人民,就能尽心农业,亭障要塞,都储积军粮。
然后等敌方骚乱时再进攻就能将他们打败,乘敌方衰弱时再发兵就能将他们降服,他们心服以后就忘了再回去,那我们便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诚恳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国之道,尽力作长远的考虑,显示绥抚怀柔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谋事最忌动不动就乱发言论,讲理最需要的是能深刻地谋划,这就是所谓的安危之理,不可轻易乱说。
国家致力于根本性的方针,追求最完美的治理,就会安定;丢下近边的国内大事,而图谋远方外国,劳而无功,就会危险。
做君主有永恒的方法,做臣下有固定的职责,这就是致力于根本性方针。
皇上不拒绝进谏,臣下不隐瞒实情,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
汉武帝亲握兵权,登上了匈奴的单于台;唐太宗手系着雨衣,攻打了辽东的小国:这便是舍近谋远。
沙漠贫穷荒芜,得到它也无用,这就是劳而无功。
在位的臣下,敢讲的少;讲了而被听从,未必会蒙受幸福;讲了而没被听从,那就还有大祸临头,如此而想要下面不隐瞒实情,能够么
哪里是在务大体而求至治呢
臣又说过利害相生、变化不定的话,《兵书》上说“: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好处。
”大概事情有的可进却退下了,那么有害成功的事便来了;有的本该退却又进了,那么本可利用的事便失去了。
可以快却反而慢,那么好处从这里失去;该慢的却反而快,那害处就由此而来。
可以诛杀却反而赦免,那么奸邪之心,就会不时地产生祸害;可赦免却反而诛杀,那么忠勇之人,就可能不再关心国家利益;可奖赏却反而惩罚,那么就害了有勤劳之功的人;可惩罚却反而奖赏,那就会对越轨徼亻幸的人有利。
能分清利害,就是聪明。
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聪,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会明。
所以《书经》上说“明四目、达四听”,就是这个意思。
臣又说过取舍不可以有疑惑的话,所以说“孟贲之狐疑,还不如童子之必至”。
思虑不可以不精细,所以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自国家图谋燕州以来,连续用兵不断,财物费用不能不损耗,人心不能不忧虑,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决定取舍,不要使战争旷日持久、国家穷兵黩武。
信奏上后,皇帝嘉奖了他。
太平兴国七年,田锡调任相州刺史,后改任右补阙。
又上奏章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调任睦州刺史。
睦州人原先阻挠礼教,田锡建孔子庙,上表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朝廷下令赐给《九经》,从此人人都知道向学。
遇上文明殿发生火灾,田锡又上奏章大谈时政,皇上嘉奖采纳了他的建议。
调任起居舍人,回京师后任判登闻鼓院,又上奏请求封禅。
以原官身份任知制诰,不久升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有“调燮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郎中,调出京师任陈州刺史。
后因稽留杀人案受牵连,被降职任海州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团练副使。
后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员外郎,又议论当时政治的得失,随即被任命为直集贤院。
至道(995~997)中,官复原职。
宋真宗即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郎。
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说陕西数十州都受灵、夏两次战争之苦,生民困苦不堪,皇上为他们感到很悲戚。
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不协调请求辞职,出任泰州刺史。
遇上出现彗星,田锡上奏请求皇帝自我批评以回答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
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宫中的特使前往问候,而且加以优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诏身边的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推荐了田锡以应诏。
田锡回到朝廷后,皇帝多次召见他商讨大事。
田锡曾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用什么方法治理天下呢
臣希望您用皇王之道来治理。
旧有《御览》,但只分门别类地记事。
臣请求从经、史、子、集四部书籍精选抄录,另编一部《御览》三百六十卷,皇上日理万机后,利用闲暇,每日看一卷,一年读完。
又选录经史中的精要格言,编成《御屏风》十卷,放在屏风座位的侧边,那么治乱兴亡的借鉴,就常在眼前了。
”真宗认为他说得好,下令史馆将各种书籍借给他,每编成数卷,就先拿给皇帝看。
田锡于是先献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说:“圣人之道,散布在各种书籍史册。
《六经》就立言很高、意义深远,若不讲解讨论,不能测知它的博大精深。
各种史书则所记事迹殊异,若不参考比较它的异同,怎容易记住它的纷繁复杂。
子部书则异端邪说众多,文集则符合经典的言辞极少。
若不猎取精微 要义作为鉴诫,提举纲要来观察它的会通规律,编成每日阅览的书,以帮助需要日新的品德,那么就是一个人从小读到白了头,也不能读完经部,何况是日理万机的君王呢
臣每读书时,便想将自己从书中所得来补充圣上的聪明,将可以铭刻在座位侧边的格言,写在皇上的御屏风上;将可以用来当作日常道理的,录下来给皇上御览。
希冀用我涓涓尘埃般的细小,来补益您天地般的品德,使得你的功业能像尧、舜一样崇高伟大,而人民也就能跻身于仁爱长寿的世界了。
” 《御屏风序》说:“古代的帝王,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也有诫言,大概是日常起居都必须观看,而使得夙夜都不会忘记。
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武王在几杖上刻铭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
’唐代黄门侍郎赵智为唐高宗讲解《孝经》,举出其中最精彩重要的一句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宪宗采集《史记》、《汉书》、《三国志》以来的经国济世大略,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迹》,书写在屏风上。
臣每次览读经、史、子、集,都从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断进献给皇上,再题写在御用屏风上、或放置在座位侧边,皇上时时观读反省,则圣上的品德日益增高,同商汤、周武王一样崇高了。
” 咸平五年,再次掌管进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讲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方便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汇报。
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得到了诤臣的根本”,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
连续上奏八疏,都直讲当时朝政的得失。
咸平六年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遗下奏表劝皇上用仁慈节俭来维护统治,用纯洁安宁来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防乱。
皇上看了颇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个直臣。
朝廷稍有缺点失误,正在考虑,田锡的奏书就已上来了。
像这样的谏官,不易得到。
”嗟叹了很久,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
又录用他的两个儿子,一并任命为大理评事,并发给官费,让他们安排田锡的丧事。
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进过权贵人家的门,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没有懈怠的样子。
倾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尽心规劝、奉献己见、更正君主过错为己任。
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五十二篇,都是谏官职份内的通常应说的话。
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
”因此下令将它们全部烧掉。
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治理地方时没有什么政绩。
他的著作有《咸平集》五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