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带作者及出处,含义
1.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2.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3.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4.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7.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9.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1.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1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13.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
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责备,要求。
1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
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
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
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17.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刀石。
18.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好(hào):喜爱。
前“恶”(è):缺陷和丑恶。
后“恶”(wù):讨厌,憎恨。
19.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
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
伏:潜伏,隐藏。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2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
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2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2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24.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25.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26.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尚:重在。
2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腐:腐臭。
户枢(shū):门的转轴。
蠹(dù):蛀蚀。
28. 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
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29.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3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
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31.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
锲(qiè)、镂(lòu):雕刻。
3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33.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34.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
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
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
士季便说:“~,~,~。
”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35.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解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
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
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3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解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
切磋琢磨(qiēcuōzhuómó):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3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古代清官的故事
二、中国历史上十大清官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 3、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 4、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 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 法官 ,被当时人誉为 自古无有 的好官。
? 5、狄仁杰 (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陈希亮 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 30 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 世,享年 64 岁。
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 7、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二刻拍案惊奇》讲过一个故事。
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
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
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
”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
”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
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
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
”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
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梦溪笔谈》记载过他的一件糗事。
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
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
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
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辨不已。
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
”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
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8、况钟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 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 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福尔摩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
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10、汤斌 (公元 1627-1687 ),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最知名的大家知道最多的,当属:包青天,能查上天入地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大的历史功绩吗?为什么能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并列?
请宋太祖胤功过有哪些,请大家指个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称的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
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
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后,我将着重谈谈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魅力: 1,仁德之君。
赵匡胤为什么要定国号为“宋”
有人说是因赵匡胤曾出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
这是一个原因,但不仅如此。
赵匡胤定国号为宋,还含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良好愿望。
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带是成汤的发源地,成汤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四方诸侯都因成汤仁德归顺商。
后来商纣无道,武王灭商,但是听说纣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备,就让他在他们祖宗汤的发源地商丘一带建立宋国。
鉴于五代时期礼崩乐坏,动荡不安,赵匡胤以兵变夺政权,特以“宋”为国号,意思就是要在宋国的故地建立一个崇尚仁义的国家,兼取成汤之仁,微子之德。
事实上在赵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里,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体现在他作为开国之君所奠定的民为邦本的治国方针上,又充分在他所颁布的一系列爱民,恤民,惜民的诏令之中。
具体事例可以表现出来:(1),历来开国皇帝打天下无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军事打斗中,而赵匡胤在篡夺后周政权后,对后周的皇室以及旧臣,并没有展开血腥的杀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较好。
(2),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其他政权的兼并,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例如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宋军对南唐国都是用1年多的时间围而不打,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才发动总攻,赵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杀害金陵城中百姓,”并要曹彬及其部下将官“焚香为誓”承诺不乱杀无辜后,才下令攻城的,宋军攻入城中果然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城中百姓赞叹。
2,心怀大度。
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对后周旧臣的怀柔政策上,张永德原本是后周皇亲,是位权臣,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张永德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仍然象从前那样尊称张永德为驸马,而不呼唤他大名,加封他为侍中,授武胜节度使。
即使对企图阻挡自己篡位的大将韩通,在其被杀后也追封中书令,下令厚葬,并经常对旁人提起韩通对后周忠心可嘉。
早年赵匡胤投奔随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诲经常欺负他,赵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赵匡胤发迹以后,并没有报复董遵诲,反而不记前嫌重用了他。
3,有过必改。
人生在世,谁能无过,而知过能改,却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国之君
赵匡胤闻过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一例赵匡胤出身行伍,喜欢打猎,一次打猎从马上摔下来,就恼羞成怒的把马给杀了,回到宫中十分后悔自己的举动,认为马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自己,自己贪图一时快活,不应该杀马,从此就不再出去打猎。
4,勇于纳谏。
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于纳谏,其实宋太祖在这一点上堪与唐太宗相比。
在此,举一例说明,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赵普的奏折撕碎,赵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装好,还是来推荐此人,宋太祖见赵普如此不达目的不罢休,突然感到也许此人确实有才能,马上采纳赵普的建议,后来此人确实德才兼备。
想想看,如果宋太祖不是个勇于纳谏的人,赵普敢在他面前这么“放肆”吗
5,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深居内宫,几乎与外部的世界隔绝,为了兼听则明,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市井了解民情,这样使得宋太祖能够及时掌握大量民情民意,从而指定出一系列的良好政策,为宋初强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去清流关”,“先南后北”等一些战术战略方针也是他去部下家里夜访的时候确定的。
6,崇尚节俭,杜绝奢侈。
一次,宋太祖17岁的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
想想看吧,堂堂大宋帝国的公主难道连一件高贵点的衣服都穿不起吗
不是,因为出身中下阶层的赵匡胤了解体恤民间的疾苦。
7,百善孝为先。
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宋朝的“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平时对母亲是百依百顺,其母杜太后是一个母仪天下明理达事的女政治家,这对母子正所谓“母慈,儿孝敬”。
因赵匡胤是从后周幼主手中夺的天下,杜太后临终时候,为防止后周悲剧重演,便与赵匡胤立下誓约“使周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有
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这就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就是说杜太后设计的皇位继承制度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匡胤二弟〉——赵廷美〈赵匡胤三弟〉——赵德昭〈赵匡胤长子〉……这样无论谁当皇帝,一般都不会出现幼主临天下的局面)。
后来赵匡胤谨遵母命,真的就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可见在其心目中母亲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过自己亲生儿子本应得到的皇位。
可惜的是赵光义是个卑鄙的家伙,当皇帝后,害死了赵廷美,逼死了赵德昭,打破了杜太后的遗言。
直到200年后高宗赵构无后,皇位才又回到赵匡胤的后代手中——这是后话。
8,廉政建设,打击腐败。
宋太祖十分痛恨官员的腐败,宋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和查院,可以弹劾任何一级别的官员,(应该相当于今天的香港廉正公署吧),分权制衡(老美就是笨,几百年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家宋太祖1000多年前就这样实施了),实行高薪养廉,有效的防止了腐败问题,并且也调动了官员的工作热情,根据宋初的民间传说,当时一些官员看私人信件都不敢用公家的蜡烛,以至有了“灭蜡看家书”的说法,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宋初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
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宋初的政治清明与明初的政治清明是不同的,明初的清明是建立在朱元章的对吏制的血腥高压统治之上的。
9,大力发展水运事业。
由于以开封为中心的汴河航运系统,事关赵宋王朝的存亡,因而对水利事业很是重视,下令疏通河道,重修运河,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的调节了水量,使“民无水患”,为开封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10,环保主义者。
古代帝王大多比较关注军政大事,很少有人能顾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宋太祖却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灾害,宋太祖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平衡,下令官员劝百姓多种树木,禁止乱砍滥伐,并根据树木种植的品种很数目,奖励地方官员和百姓。
而且还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奇珍异兽,将保护野生动物归入国家永久制度中。
写到这里,我感慨:看看今天的人类为了一点点私利,把地球糟蹋成什么样了
宋太祖在1000多年前就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实在是个睿智英明的举措。
11,历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
在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多能横刀立马征杀疆场,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官史,野史记载。
真正能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可谓历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
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赵弘殷精于骑射,赵匡胤小的时候就随父学武,年轻时出来闯荡江湖,访名师,拜高人,见识和武艺都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投军郭威帐下,屡建奇功,成为后周第一流的大将。
相传赵匡胤的盖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术和棍术,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实战中发展成自己的独特体系和套路,其拳术被尊称“太祖拳”,也称“赵家拳”。
身为武林高手的赵匡胤还擅长棍术,创立了“腾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为棒术的开山鼻祖,,人称宋太祖“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州都姓赵”。
种种记载都表明,宋太祖赵匡胤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12,准“一夫一妻”制。
历代帝王中,对待女色,有的荒淫无道,有的纵欲过度,有的风流多情……宋太祖是其中难得的几个懂得修身养性节欲自爱的皇帝,一生中从来没有沉迷于女色,只立皇后不封嫔妃,成为和隋文帝和明孝宗类似的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贺氏,可惜早亡,赵匡胤结发情深,当皇帝后,为纪念相濡以沫的原配夫人,便追封为皇后,溢号:孝惠。
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夫妻恩爱4年,不幸在22岁时病逝,宋太祖伤痛欲绝,封王氏为:孝明,并鳏居4年以示怀念。
第三位是宋氏,这是对典型的老夫少妻,但是他们夫妻感情也很好,宋皇后每天把宋太祖照顾的无微不至,太祖退朝必然整衣相迎,深的太祖欢心,(他们的夫妻感情之好,甚至引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嫉妒)。
后太祖死,宋太宗赵光义逼宋太后迁居洛阳,几年后忧郁中病逝,溢号:孝章。
在这里我要谈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故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传为一代佳话。
其实历史上并不真有其事,不过是百姓的一个美丽杜撰,但是我们就是愿意相信。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人们把这个美丽故事杜撰在赵匡胤身上,而不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等这批无赖皇帝身上
也不是西门庆,矮脚虎王英等市井流氓身上,不能不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品质是有关系的,你想我现在假如说千里送京娘的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西门庆,矮脚虎王英这帮家伙,有人相信马
他们摊上这种事情,恐怕早就把京娘给××了,还送什么送
通过以上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简单评述,我想大家对宋太祖的功绩和个人品德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宋太祖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英武皇帝,纵然他也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1000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要评价一个人功过得失,要用历史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客观。
显然,暇不掩瑜,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睿智英名的好皇帝。
在张元徽的强攻之下,樊爱能和何徽不领兵迎战,反而先行败退,张元徽斩杀后周一名监军使,一千后周士兵缴械投降,向刘崇大呼万岁。
后周的右翼军队由此被冲垮,影响得全军几乎动摇。
柴荣看形势万分危急,亲自率侍卫亲军冒着箭石冲锋督战。
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就在后周军中,是柴荣的宿卫将,他对大家喊道:“我主处境危急,我们怎么能不死战保护呢
”他又对张永德说:“敌人士气骄横,但力战可以破敌
你率领的部队有很多善于从左侧射击,就请率军从左翼高处出击,我率军从右翼进击。
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啦
”张永德听从了赵匡胤的计划,他们于是各率军两千强攻北汉军队。
赵匡胤和柴荣一样身先士卒,飞马冲进敌阵,士卒见主将英勇,无不以一当百,拼死与敌决战,北汉兵无法抵挡后周军队将士如此猛烈的冲击,纷纷败退。
后周大将对士兵说:“让陛下和敌人交战,还要我们干什么
”于是上马拉弓射敌,接连射死数十人,士气更加振奋。
在他们的带领下,众将纷纷领兵杀入敌阵,后周将士在柴荣的鼓舞下,万众一心将后汉军队杀得大败。
刘崇这时才知道柴荣亲征,就在阵前,就嘉奖张元徽,让他进兵,张元徽出战时战马倒地,将他摔到马下,被后周兵所杀。
张元徽本是北汉的一员虎将,他一死,后汉军的士气立即丧尽。
而南风这时刮得更猛了,后周兵奋勇争先,北汉军纷纷败退,刘崇亲自举起红旗收兵也无法将溃退的将士遏止。
杨衮畏惧后周军的强大实力,也不敢救刘崇,而且还在怨恨刘崇刚才说的大话,于是也率军队退走了。
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个贪生怕死的将领,率领数千骑兵向南撤退,竟敢拉弓持刀抢掠自己军队的辎重部队,役夫们吓得逃走了很多。
柴荣派近臣和亲军将领追上劝阻,都不肯听命回来,有的使者还被士兵杀死,四处扬言:“契丹大军以到,官军大败,其他部队都已经投降了。
”援军在刘词的率领下赶到了,路上遇到樊爱能,樊爱能竟劝他别去,刘词不相信他的话,继续北上。
刘崇战败后,仍有万余部队,隔着山涧列阵和后周军对抗,在黄昏的时候,刘词的援兵到达,会师后,后周军士气更旺,又一同出击,北汉军队又被杀得大败,王延嗣也被杀死。
后周军猛追到了高平城,北汉军的尸体满山谷都是,丢弃的辎重、器械和杂畜不计其数。
柴荣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但这一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中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柴荣严厉整顿了后周军队,先奖赏立功的将士,然后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险些导致全军败北的将校七十多人全部斩首,此外被斩杀的还有溃退军中军使以上和监押使臣,从此,不用心作战的将士无不畏惧,军纪得到初步整顿。
后来,柴荣又从根本上改革了后周军队,下令各地节度使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柴荣建立了精锐的禁军,在此后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禁军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