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于丹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于丹

时间:2020-02-24 09:14

我喜欢的名言警句是什么

1、我们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果3、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伏尔泰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5、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梭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潜7、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8、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10、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

于丹真的仅仅是因为一句古语,而被迫走下神坛的吗

一、瞬间走红二、国学大师三、德不配位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十篇

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

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

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

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句子。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

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

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而于丹教授却以她自己方式更通俗地为我们广大群众解读了这本著作,从而使得这本千百年来的著作能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

因为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

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

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论语》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有关口才的名言警句

124、听不到奉承的人是幸运的,听不到批评的人则是危险的。

——牛根生(2009.3.11)123、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2009.3.10)122、我们必须言行谨慎而虔诚,应该欢迎和倾听别人的建议,并对他们保持高度的尊重。

——比尔•盖茨(2009.3.9)121、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易经》(2009.3.6)120、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是朋友。

——易中天(2009.3.5)119、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培根(2009.3.4)118、交朋友的目的是要增加见闻,而不是吹嘘自己。

所以要少说多听,人际关系才会好。

——曾仕强(2009.3.3)117、跟你嚼舌根的人,也会说你的闲话,——朝鲜谚语(2009.3.2)116、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于丹(2009.2.27)115、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东西,就是礼节。

——希尔(2009.2.26)114、电话就像有人站在门口敲门,必须真诚地去接;写给别人的信,也必须亲笔签名。

——潘基文(2009.2.25)113、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孙子(2009.2.24)112、心眼小的人,舌头却比较大。

——意大利谚语(2009.2.23)111、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显然十分重要。

——吴建民(2009.2.20)110、说话前要想想,是否有不妥之处,或有更好的说法。

——刘墉(2009.2.19)109、喋喋不休的人,就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想赶快逃离它。

——西蒙斯(2009.2.18)108、“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鲁迅(2009.2.17)107、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毫无例外地显示着他的品味。

——希尔顿(2009.2.16)106、读完书后,要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拉里(2009.2.13)105、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2009.2.12)104、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2009.2.11)103、懂得倾听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兴趣,你就成功了一半。

——原一平(2009.2.10)102、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面庞柔和了,就更能畅快地传达温暖的情意;身体柔和了,就更能准确地表达与人平等的信念。

——毕淑敏(2009.1.16)101、误用聪明,何苦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王永彬(2009.1.15)100、人与人的交往,不完全是语言上的,有时候你做的事情不妥或不懂礼仪,就会在别人的心目中掉价。

——吴建民(2009.1.14)99、与人交谈,即便听不懂,但从对方讲话的表情中,也能琢磨一二,这才是对对方的尊重。

——钱其琛(2009.1.13)98、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宁可牢牢地敲进一根钉子,也不要松松地按上几十个一拔即出的图钉。

——海茵兹•雷德曼(2009.1.12)97、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文中子》(2009.1.9)96、老是责怪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长的,而随时检讨自己的人,才会不断提高。

——曾仕强(2009.1.8)95、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

——易中天(2009.1.7)94、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事业推动你。

——富兰克林(2009.1.6)93、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

真诚是一把无往不利的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三毛(2009.1.5)92、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

——《增广贤文》(2009.1.4)91、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和美好的境界,它与伟大永远是近邻,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

——丁肇中(2008.12.31)90、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

——罗斯福(2008.12.30)89、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牛根生(2008.12.29)88、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情,就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周汝昌(2008.12.26)87、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2008.12.25)86、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菜根谭》(2008.12.24)85、那些在私底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马云(2008.12.23)84、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2008.12.22)83、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2008.12.19)82、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希腊谚语(2008.12.18)81、只听恭维话,等于只长了一只耳朵。

——泰国谚语(2008.12.17)8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2008.12.16)79、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冯玉祥(2008.12.15)78、以怨抱怨,只会让人际关系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于丹(2008.12.12)77、每次诽谤总有三个牺牲者:一个是诽谤者,另一个是被诽谤者,第三个是信以为真者。

——吉特曼(2008.12.11)76、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

——吕坤(2008.12.10)75、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易中天(2008.12.9)74、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

——西班牙谚语(2008.12.8)7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2008.12.5)7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2008.12.4)71、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

——李嘉诚(2008.12.3)70、做演讲,不应以长度充数,而应以深度服众。

——孟德斯鸠(2008.12.2)69、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不自欺欺人,也不贪小便宜。

——徐特立(2008.12.1)68、仇恨平息不了仇恨,谬误纠正不了谬误,它们只会仇上加仇,错上加错。

——乔叟(2008.11.28)67、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曹操(2008.11.27)66、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林语堂(2008.11.26)6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位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2008.11.25)64、善人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2008.11.24)63、真正的君子,是在不被人理解的时候,还不生气。

——文怀沙(2008.11.21)62、要学会演讲,就必须固执地、一个劲儿地让自己出丑,知道娴熟为止。

——萧伯纳(2008.11.20)61、交友者,识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

——魏禧(2008.11.19)60、只怪别人的掩鼻,却不医自己的口臭,结果只会更增加别人对你的厌恶。

——柏杨(2008.11.18)59、对自己所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短处;对自己所厌恶的人,要看到他的长处。

——牛根生(2008.11.17)58、演讲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平常话,身边事,真性情

——易书波(2008.11.14) 57、做一场成功的演讲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准备,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最好的准备就是时刻准备着

——易书波(2008.11.13) 56、人生要勇敢一些,少一点害怕。

什么是怕,字面理解就是白担心。

所以,你害怕什么,你就应该去面对什么

——易书波(2008.11.12) 55、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巴,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

但是要想吃好饭,先要说好话

——易书波(2008.11.11) 54、金口常开,笑容常在;生命不息,演讲不止

——易书波(2008.11.10) 53、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

——金正昆(2008.11.7) 52、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最佳服饰。

——都德(2008.11.6) 51、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冯梦龙(2008.11.5) 50、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

——尤里•邦达列夫(2008.11.4) 49、幽默就像练剑时用的钝头刀,怎么样也伤不了人。

——莎士比亚(2008.11.3) 48、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听。

——钱大昕(2008.10.31) 47、不以奉承讨好人,不讲大话取笑人,不开玩笑激怒人。

——普京(2008.10.30) 46、独揽话题的人,既无礼,也无情。

——余光中(2008.10.29) 45、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记得微笑。

——纳尔逊•曼德拉(2008.10.28) 44、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时。

——王夫之(2008.10.27) 43、一言而造无穷之福,一言而去无穷之害。

——胡达源(2008.10.24) 42、抓住人心的捷径,在于以对方最关心的问题为话题。

——卡耐基(2008.10.23)41、口中从来不说恶语,眼中从来不现怒火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裴斯泰洛奇(2008.10.22)40、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王充(2008.10.21)39、要开化人的知识,感动人的思想,非演讲不可。

——秋瑾(2008.10.20)38、要是你想达到你的目的,最好用温和的态度与人家讲话。

——莎士比亚(2008.10.17)37、演讲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给听众以协调平衡乃至美的感受。

——曲啸(2008.10.16)36、使用得当的话,道具能使演讲人的话更清晰,更有趣,也更容易记住。

——卢卡斯(2008.10.15)35、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切记:与我们交往的不是纯粹按道理或逻辑生活的人,而是充满了感情的,带有偏见、傲慢和虚荣的人。

——卡耐基(2008.10.14)34、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周国平(2008.10.13)33、当只有说谎与沉默两种选择时,沉默也是好的。

——何其芳(2008.10.10)32、思想充满庄严的人,言语就会充满崇高。

——朗加弩斯(2008.10.9)31、演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事业,一种伟大的事业。

演讲,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一种卓越的艺术。

——李燕杰(2008.10.8)30、有口才能使你的雄辩滔滔,占尽上风。

——埃及谚语(2008.10.7)29、如果你的舌头变成刀子,就会割破你的嘴唇。

——西方谚语(2008.10.6)28、语言之美并不是耍贫嘴。

——老舍(2008.9.28)27、不知道何时闭嘴的人就不知道何时开口。

——英国谚语(2008.9.27)26、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易于产生浅薄的思想。

——乔治•奥威尔(2008.9.26)25、爱的微笑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的迷宫。

它的光芒照亮周围的一切,给周围的气氛增添了温暖的同情、殷切的期望和奇妙的幻影。

——瓦西列夫(2008.9.25)24、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周国平(2008.9.24)23、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2008.9.23)22、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刘向(2008.9.22)21、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

——胡世宗(2008.9.21)20、独揽话题的人,既无礼,又无情。

——余光中(2008.9.20)19、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培根(2008.9.19)1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冯梦龙(2008.9.18)17、听众就是演讲者的镜子,而且是多棱镜,从各个角度来反映演讲者的形象。

——曲啸16、身登演讲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即须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开口讲演,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性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

——孙中山(2008.9.16)15、当你抱怨时,你就是在毁灭你的当下,就正在失去创造和享受生活的这一刻。

——朱苏力(2008.9.15)14、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功靠对手。

——余世维(2008.9.14)13、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身体挪动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当你和听众间的距离缩短时,较大的亲密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约翰•哈斯(2008.9.13)12、对粗鲁的话莫生气,对温柔的话莫投降。

——俄罗斯谚语(2008.9.12)11、林觞赠一言,此言真可宝。

——白居易(2008.9.11)10、人人管闲事,世上无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无穷人。

——林秀贞(2008.9.10)9、一个人的确应该敢于不顾公众对他的褒贬而生活。

他只在意他的生活是否充满真实,他是否完全会说真话。

——胡适(2008.9.9)8、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毕淑敏(2008.9.8)7、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汤姆士(2008.9.7)6、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王安石(2008.9.6)5、言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

——伏尔泰(2008.9.5)4、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2008.9.4)3、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有大胸怀。

——贾平凹(2008.9.3)2、用简洁的话说明道理比用复杂的话说明道理要高明。

——赵启正 (2008.9.2)1、舌为利害本,嘴为福祸门。

——谚语 (2008.9.1

关于自信的名人名言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今说过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由此可见“论语”一书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中起着相当大的一个作用,,作为治国之本的“论语”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孔夫子,在数千年之后的现在依然是万人敬仰的至圣伟人,因为他的经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个中国的核心。

简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极大地受到了孔圣人的影响。

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站稳脚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张扬,它是慢慢潜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朴素的也只有是真理了。

最主要的,真理其实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会披上羊皮,迷惑人们,它只是支持着事物最根本的本质,而没有半点虚假.。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心说虽被天主教支持但最终却被日心说压倒一样。

孔圣人便是真理的缔造者,如果我们去看他的画像的话,很易看出他具备着所有智者和长者的气质,朴素无华,简简单单的衣着,就像个极普通不过的老人,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层次,因为他是安贫乐道之人且早已领悟天地人之道,应该说这就是君子的表现,所注重的是心灵世界,而凡人为名利操劳,图的是物质世界,简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由此一想,要是没了孔子,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古典文化研究者——于丹在她的著书中这样写道: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也就是说,论语是人们通向幸福的航标。

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变得靓丽了起来,

于丹教授360个让人流泪的句子?????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 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朱熹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朱 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 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 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