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用人的标准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
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和原则,在于能够充分识别人材、发掘人材。
诸葛亮的第四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能不问资历的深浅,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将来区别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诸葛亮的七个用人原则
论诸葛亮的用人 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
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
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
”(见《廖立传》)。
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
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诸葛亮当然懂得这个道理。
许靖原为刘璋手下为官。
刘备入蜀后,先后封其为左将军长史、太傅和司徒。
但其实以许靖的真才实学,并不足以当此重任。
法正曾说许靖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见《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
刘备本来不想用许靖,可法正却劝刘备道: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见《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
诸葛亮也有相类似的意思。
他向刘备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
”(见《诸葛亮集。
文集。
称许靖》)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
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
(见《许靖传》)。
再如同魏延、杨仪。
魏延虽说“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但其“善养士卒”,又很能打仗。
诸葛亮驻汉中时,”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见《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
杨仪虽也“性狷狭”,但他却也有真才实学,刘备与他在谈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之时,总被杨仪的高见而大为高兴。
有“规画他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的好处。
因此“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
五年,随亮汉中。
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
……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见《三国志。
蜀书。
杨仪传》)。
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虑到此二人时,也总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见《杨仪传》)。
“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
”(见《三国志。
蜀书。
费文伟传》)。
此外还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宽、“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见《法正传》);何诋的“好声色、不治节俭”(见《三国志。
蜀书。
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李严的“腹有鳞甲”(见《三国志。
蜀书。
陈震传》);张裔的“性不公平”(见《杨洪传》),诸葛亮都能正确对待,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
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和原则,在于能够充分识别人材、发掘人材。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
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
刘备在一次的游观中,突然来到了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刘备非常生气,要加罪与蒋琬。
诸葛亮深知蒋琬其人的才干,他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见《三国志。
蜀书。
蒋琬传》)这和庞统当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
果然不出诸葛亮之料,蒋琬的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他后来被前后任为尚书郎、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
诸葛亮曾经秘密地对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见《蒋琬传》)。
在诸葛亮死后,他更与费文伟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国的重担。
何诋的情况与蒋琬也差不多。
何诋字君肃,自幼寒贫,为人宽厚通济。
开始时任督军从事。
他也和庞统、蒋琬相类似,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
诸葛亮听说后,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亲自考察一番。
其他人都为何诋捏一把汗。
何诋当听说诸葛亮要亲自下来考察他的工作时,急忙连夜张灯审问犯人,解读有关诉状。
在诸葛亮第二天早上来到前,何诋只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记于胸,“答对解释,无所凝滞”,诸葛亮本人对此也很惊讶。
为此,他不仅未免何诋的官,而且还提拔何诋为成都县令。
后来郫县县令的职位有所空缺,诸葛亮又让何诋一人兼任两职。
何诋本人也没有浪费诸葛亮给他表现的机会,努力工作,正确断案。
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
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
(见《三国志。
蜀书。
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
可见,诸葛亮在识人上也是很有其独到之处的。
诸葛亮的第四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能不问资历的深浅,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将来区别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
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
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本人没什么文化,“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一个“文盲”了。
但他又非常聪明,写信时令他人代笔,自己口授,所写的内容还“皆有意理”。
而且他虽不识字,但别人讲的《史记》、《汉书》,他听完后,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
往往与别人谈论时“不失其指”。
并且他由于“生长戎旅”,还很富有作战经验。
街亭之战中,作为马谡的参军,他曾数次谏阻过马谡,不要“违亮节度”;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
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
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见《三国志。
蜀书。
王平传》)。
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后出师表》中的“突将、无前、青羌、CONG、叟”,指的就是这种部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
姜维原来是魏国的中郎官,参天水郡军事。
建兴六年,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收降了他。
诸葛亮也并未由于姜维是个降将,而对他有所歧视。
姜维也很争气,当蜀军由于一出祁山失利后,姜维只身一人,丢下老母与蜀军一起撤往汉中。
后来姜维受到他母亲的来信,“令求当时”。
姜维则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见《三国志。
蜀书。
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
诸葛亮对姜维大为器重,辟姜维为仓曹掾,加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时姜维不过二十七岁。
后来诸葛亮对张裔、蒋琬评论姜维,说姜维是“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马良)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还说:“须(使姜维)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官,觐见主上。
”(见《姜维传》)。
等姜维训练军士完毕后,又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此以后,姜维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蜀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的第五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蒋琬。
诸葛亮为了能让蒋琬尽快地成长起来,就有意识地往蒋琬身上“加压”,使他得到应有的锻炼。
诸葛亮开府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
蒋琬本人表求推辞,想要把这个位子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诸葛亮就对蒋琬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见《蒋琬传》)其意为:“我本来顾忌到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怕这样推举你会受到别人的非议。
但这样一来,别的被举荐的人心里会感到不安,其他远近之人也会对此不解。
所以你更应该接受这次推举,并用你的实际功绩,来表明这次的选举是非常公正的。
”后来诸葛亮又让蒋琬与张裔统留丞相府府事。
建兴八年,张裔去世后,又让蒋琬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让蒋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受到锻炼与提高。
还有就是费文伟和董允两人。
费文伟是江夏人。
诸葛亮在南征胜利归来后,群臣于数十里外迎接,而且大多数的年龄和地位都要高过费文伟。
而诸葛亮只把费文伟叫来,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于是众人“莫不易观”。
自此之后,诸葛亮让费文伟为昭信校尉,多次出使东吴。
让他在与东吴的外交工作中,努力发挥和锻炼其才干。
后来,又迁他为侍中、参军。
建兴八年,又转为右护军,后又为司马之职。
随诸葛亮进入汉中,参与北伐之事。
(见《三国志。
蜀书。
费文伟传》)。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上书《出师表》。
上面写道:“侍中郭攸之、费文伟、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到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被阙漏,有所广益。
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见《三国志。
蜀书。
董允传》)。
费文伟任参军后,诸葛亮又马上迁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在诸葛亮的细心培养下,蒋琬、费文伟、董允很快都生长了起来,担起了治理蜀国的重任。
后来蜀人么诸葛亮、蒋琬、费文伟、董允四人为四相,一号“四英”(见《董允传》。
裴注引《华阳国志》) 诸葛亮第六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在于能对人材的缺点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帮助。
张裔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点我已在上文中讲到过。
但张裔也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宽,好忌恨人。
他本来与杨洪和关系很好,但后来却因为几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责任还出在他本人身上。
再有,他与岑述的关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
对此,诸葛亮曾经严肃地批评过张裔。
诸葛亮说:“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见《杨洪传》)其大意为:“你过去在陌下被我军打败,我当时很为你的安全担心,吃饭也吃不香。
后来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为你的的处境而悲叹,睡觉也睡不安稳。
你一回来,就马上委你以重,共同参与国政。
我还自以为与你的交情坚如磐石。
既然交情坚如磐石,举荐对方的仇人以获取帮助,举荐对方的至亲以明大公无私,这些都不用向对方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
更何况我现在只是重视岑述,你怎么就受不了了呢
” 再有,如刘巴。
刘巴字子初,零陵人。
他为人高傲不群。
刘表接连几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就。
曹操定荆州后,刘巴“北诣曹公,被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见《三国志。
蜀书。
刘巴传》)。
后来刘备夺得此三郡和占有益州后,刘巴一开始都不愿仕刘备。
刘备以“若有害巴者,诛及三族。
”的命令(见《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以及诸葛亮的数次极力推荐,终于使刘巴感动,被刘备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刘备称汉中王后,又以刘巴为尚书,法正亡后再代法正为尚书令。
刘巴总是很自负,有些看不起人。
他与张飞的关系曾一度紧张,刘巴认为“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诸葛亮就帮助刘巴道:“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
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见《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 由以上六点可见,诸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当高明的。
在以上提到的这些人中,许多都成了蜀国后期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会使只拥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与强魏与东吴的较量中,没有因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过缺乏。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没的
我只找到六条。
不好意思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怎么说呢
如果你认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那只能说你没看过《三国志》,你对诸葛亮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一些民间评论。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的很明确,诸葛亮精通用人之道,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发挥才能,诸葛亮执政期是蜀国人才最兴盛的时期。
很多人片面觉得诸葛亮不懂用人主要的观点依据就是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和街亭之战,但这其实并不是诸葛亮的责任。
后期蜀国人才凋敝,主要原因是蜀国领土狭小,人口不足百万,而且蜀地地方豪族从刘焉执政时期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对“东洲”士人集团的不合作,诸葛亮虽然启用了如谯周为代表的很多蜀地本土士人,但他们在政治治理方面并没有起到太多积极作用,更多的只是宣传“蜀人治蜀”“偏安自保”这些消极理念,和刘备及诸葛亮的目标统一兴复汉室的大志背道而驰。
而街亭之败也是有必然一面存在的。
诸葛亮的第一次出祁山是一次典型的奇袭战,通过快速出兵和政治攻势,迫降了陇上三县,但兵力不足后援补给困难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而曹魏方面对此反应迅速,曹睿亲自赴长安督战,张颌、曹真这两个魏国当时的军队核心将领分兵两路声势浩大。
当时街亭之战时马谡的兵力约2万,而张颌的兵力却在5万左右,面对敌方兵力倍于己方的情况,马谡不得不选择消极防守等待后援的办法。
不过面对战斗经验丰富的张颌,马谡的占山死守的办法并不奏效,张颌果断的围而不攻,断其给道的办法造成蜀军不战自乱。
马谡弃军而逃,蜀军溃败,而这时诸葛亮破格任用的马谡副将王平却可以在危难之际临危不乱收集残军整装而退,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蜀军在军力上的保存,这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诸葛亮用人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