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帮我看看,这个印章是谁的,这是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不知道是谁写的
你的这一幅作品,印章印文是篆书“朱克家章”;有一定功力水平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请问这幅篆书写的是什么
小学主要指的是,并不是指哪一本书,有人说是隶属于经学。
“经学”指儒家的经典,又分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在<大学集注>言,学有大学、小学之分:‘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以现代中国看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与百家众技之流’等现代大学之专业,皆宜归入古之小学,而政府党校则类于古之大学。
国学是周代时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
大学以诗,书,礼,乐为终点;小学则以(字形)、音韵学(子音)、训诂(释义)的基本知识为重点。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统国学是,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
朱檀墓的内容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1921年 (辛酉 民国十年) 42岁 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寻《四分律》,始览诸先师之作。
春,曾在闸口凤生寺小住,丰子恺游学日本前夕曾前往话别。
3月,自杭州赴温州,居庆福寺。
撰 《谢客启》,掩关治律。
6月,所撰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成。
1922年 (壬戌 民国十一年) 43岁 正月初三,在家发妻 (俞氏)病故于天津本宅,俗家仲兄文熙来信嘱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
仍居庆福寺。
1923年 (癸亥 民国十二年) 44岁 2月,在上海与尤惜阴居士合撰《印造经像之功德》。
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马湖、绍兴、杭州等地停留。
6月,为杭州西冷印社 《弥陀经》一卷刻石。
9月重至衢州,居莲花寺。
1924年 (甲子 民国十三年) 45岁 4月,由莲花寺移居三藏寺。
不久,取道松阳、青田抵温州。
5月,至普陀山,参礼当代善知识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师。
6月,返温州整理《四分律》,8月完稿。
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暂止宁波,居七塔寺。
应夏丐尊之请,至上虞白马湖小住。
10月返温州。
1925年 (乙丑 民国十四年) 46岁 春,云游宁波七塔寺、杭州弥陀寺、定慧寺。
应夏丐尊之请,至上虞白马湖小住。
不久返温州庆福寺。
1926年 (丙寅 民国十五年) 47岁 春,自温州至杭州,居招贤寺,从事《华严疏钞》之厘会、修补与校点。
夏丐尊、丰子恺曾自沪至杭专程拜访。
夏初,与弘伞法师同赴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
路经上海时曾与弟子丰子皑等访旧居城南草堂等处。
冬初,由庐山返杭州,经上海,在丰子皑家小住,后返杭州。
1927年 (丁卯 民国十六年) 48岁 春,居杭州吴山常寂光寺。
7月移居灵隐后山本来寺。
秋,至上海,居江湾丰子皑家。
主持丰子皑皈依三宝仪式。
期间与丰子皑共同商定编 《护生画集》计划。
是年春,丰子皑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内收李叔同在俗时歌曲13首。
丰子恺在序言中说:“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
据我们所知,中国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 1928年 (戊辰 民国十七年) 49岁 春夏之间,在温州大罗山诛茆坐禅。
秋至上海,与丰子皑、李圆净具体商编《护生画集》。
冬,刘质平、夏丐尊、丰子皑、经亨颐等共同集资在白马湖 筑“晚晴山房”,供大师居住。
1929年 (己巳 民国十八年) 50岁 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参与整顿学院教育。
春,返温州,途经福州,在鼓山涌泉寺藏经阁发现《华严经疏论纂要》刻本,叹为稀有,发愿刊印。
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厦门、南安,与太虚法师在小雪峰寺度岁,并合作《三宝歌》。
是年2月,《护生画集》第一份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50 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
大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
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
”是年,夏丐尊将所藏大师在俗时所临各种碑帖出版,名《李息翁临古法书》(上海开明书店)。
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岁。
1930年 (庚午 民国十九年) 51岁 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与性愿法师相聚。
4月赴温州,后至白马湖“晚晴山房”。
秋赴慈溪金仙寺,讲律两次。
11月赴温州庆福寺。
时人称弘一大师为孤云野鹤,弘法四方。
1931年 (辛未 民国二十年) 52岁 2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
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
9月,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
同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
岁末在镇海伏龙寺度岁。
1932年 (壬申 民国二十一年) 53岁 是年在镇海龙山伏龙寺为刘质平作书法。
年底,至厦门,住山边岩 (即万寿岩),在妙释寺讲《人生之最后》。
法师从1921年初次来温至1932年最后一次离温,虽然中间来来去去,但在温先后长达12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