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一个适合当座右铭的格言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
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
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
(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
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
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
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
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
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
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
《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
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
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
先秦时用印通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田)之分。
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
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刊将军所用称‘章’。
职卑者用力口之弋谓半通印。
皆用缪篆,也多为自艾朴实大方。
魏晋时虽不如汉印精致 但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渐乱,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划,失却汉魏挺拔风格。
隋唐官印更大,为朱文,盘旋折叠,称‘九叠篆, 清晰秀丽。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
元用蒙文入印。
明沿用九叠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
清多合用篆文、满来。
以隶书入印,有‘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一方,系宋制,为后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
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
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
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
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
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
扬雄《法言.孝至》谓‘五两之纶,半通之铜’,其纶指印 授,铜指官印。
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亦常用此法。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总称。
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揩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
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
秦有小玺作:‘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
’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
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 私印的一种。
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
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
盛行于汉代。
两面印 即‘穿带印’。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
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
一般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印文多作朱文。
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
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图兽空其扰,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
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
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
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
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
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
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
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
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
多白文,一为纯 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
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
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 刻印的一种方法。
指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
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
其起源相传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
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急就章 见‘凿印’。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
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
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 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
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
执刀法大致分为斜刀法与竖刀法,无论斜刀法或竖刀法,运刀时会因刀锋的倾斜程度、运刀的速度快慢、刀干的厚薄状况及刀干的陡峭程度等等因素,而造就出线条笔划的多变风格。
不过基本上,运刀可依速度的快慢、线条的长短,而区分为冲刀法及切刀法。
冲刀法的刀痕较直长有劲,而切刀法的刀痕则多短促苍浑。
所以综合执刀法与运刀法,再加上运刀的方向,约可分成斜刀直冲法、斜刀直切法、竖刀直冲法、竖刀直切法、竖刀横冲法、竖刀横切法等六种方法。
斜刀法有如执硬笔(原子笔或钢笔类)式,刀干平斜,以姆指、食指与中指捏住刀干前端,刀干尾端则平靠在手掌虎口处,刀锋与石面呈垂直。
同时无名指及尾指要抵住中指,辅助用力,不要卷曲在手掌中。
斜刀法的运刀,都是由内向外将刀干直向推出,刻时较省力,刀触的劲道也较强势,所以使用此法时,印石通常都用印床加以固定,以防危险,或是手持印石抵住桌缘来刻,较为安全。
竖刀法则大致若双钩执毛笔式,刀干竖直,姆指与食指捏刀干中段,中指与无名指夹在刀干的下段,刀锋方向朝向自己。
同时尾指要抵住无名指,辅助用力。
竖刀法的运刀,则由外向内直向拉进,刻时以外侧刀尖着力,或由右向左横向滑动,以右侧刀尖着力。
此法运刀,力道较能节制,所以通常都只用手握住石材来刻,反而较能灵活。
如不习惯徒手握石,当然也可加以印床固定来刻。
什么叫“闲章”
篆刻
一、艺术价值首重。
篆刻艺术较为晦涩复杂,需要精通书法、绘画以及雕刻工艺。
1、书法:字形是否符合古法、字体是否具备意趣2、刀法:是否圆润、流畅、均匀、有力度,尤其是转折处3、章法:布白是否自然、字势、体势是否浑然一体、字与石的纹理是否相辅相成、字与石的大小是否气韵想通......4、是否名家作品5、闲章更具个性闲章内容具有更为广阔的艺术价值。
正章:刻姓名、职官、藏书印等。
闲章:刻吉语、诗句、格言、自戒词等。
如齐白石“浮名过实”印、程邃“守拙”印、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启功“坚净翁”印,潘天寿”强其骨“印。
闲章还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
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比如“万壑千岩”、“闲云野鹤”等内容,这些篆印可谓印中有画,意趣无穷。
二、石料价值鉴赏印章石料的灵透和印纽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黄石、鸡血石为贵,温嫩脂润,色可夺魂,“溪中冻”、“凝脂霞”即其美誉。
但不能迷信石材,石头只是艺术的载体,有些石材本身价值很高,但是如果篆刻了一手不好的字,还会让本身的材料价值大打折扣。
请问如何欣赏印章(篆刻)
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其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哲理。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过,篆刻(中国印或印章)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
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
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
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
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
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
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开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质粗劣,只用于殉葬。
后出现了古代玺印,多以质坚耐久的铜玉为材料。
元末,浙江的著名画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这可说是印章石挤身艺术之林的开始。
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
经过数代,印章石料日益丰富,载体多样,形式各异。
这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秀。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
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
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
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
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
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
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
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
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六面印]: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
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
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中国的印章文化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
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
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
先秦时用印通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
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
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称“章”。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
元用蒙文入印。
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
清多合用篆文、满文。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
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
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
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
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
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
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
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
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
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
”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的。
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又名“两面印”) 私印的一种。
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
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
盛行于汉代。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
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
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印文多作朱文。
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
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
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
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
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
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
最末一层为小方印,可刻六面。
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
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
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
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
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
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
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
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
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
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
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