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名人名言、警句、格言
1.以家为家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三个爱国的四字词语,格言,诗句
1、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0、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1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3、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1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15、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1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赠崔纯亮》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社甫《戏为六绝句》18、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2、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傅玄《傅子·口铭》2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荀子·劝学》2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2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2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31、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3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36、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汉书·赵充国传》3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韩愈《原毁》3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修权》4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4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4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4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44、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4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4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社秋娘《金缕衣》4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4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49、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5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5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5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5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君子行》5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57、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5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其九59、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6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61、知子莫若父。
——《管子·大匡》6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6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64、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6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社甫《望岳》66、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67、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6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69、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70、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唐太宗纪》71、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72、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
尽心下》7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7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7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7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7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7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8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8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8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8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84、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全唐诗·织补遗》8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86、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白居易《反白头吟》87、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8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8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90、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91、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9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93、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9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洒》95、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9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97、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9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9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
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书——。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而格言,则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
这本更是集百言之精华。
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的远大志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英雄作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章题:惜年华,志高远。
第一句格言随之映入我的眼帘:,老大徒伤悲。
想必这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大家都很熟悉。
这就是古辞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时不好好地努力学习,长大后一事无成,只能徒然地悲伤。
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埃想着想着,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国现代作家的一篇关于感悟时间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形象细致地描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如:“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问提醒了我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勉努力,惜时如金,不要虚度光阴。
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中的每一句话,共同创造新世纪美好的希翼!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书——《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而格言,则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
这本《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更是集百言之精华。
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的远大志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英雄作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章题:惜年华,志高远。
第一句格言随之映入我的眼帘:,老大徒伤悲。
想必这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大家都很熟悉。
这就是古辞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时不好好地努力学习,长大后一事无成,只能徒然地悲伤。
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埃想着想着,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国现代作家的一篇关于感悟时间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形象细致地描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如:“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问提醒了我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勉努力,惜时如金,不要虚度光阴。
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的每一句话,共同创造新世纪美好的希翼!【扩展阅读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的一句格言也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望采纳,O(∩_∩)O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