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四个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摘要:实际,重点探讨了教学中如何做到学做合知行合一。
词:教学;学做合一;知行合例背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
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才能把握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最终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
现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为例,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
【案例描述】【片段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8师: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通过“试”的过程判断得出的数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不超过被除数的数。
生:6÷2=3(盘)。
三、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知行合一的认识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在贵阳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上看,他极力反对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与理论结合实际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