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让孩子背国学更快
累积式教育法,对于背国学是非常好的方法,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
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
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
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求朱子家训心得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
在书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得教人。
这里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
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
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
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
”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是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
学海无边而韶华易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我欣赏这句话。
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
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一个民族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而去捧读外国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东方悠久的文化,被我们曲解和遗忘得太多了,而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却保存得很好。
要想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就要发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让老外来学习我们。
有个美国教育家听说中国2.5亿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带着一种嘲讽的表情,为什么?因为英语的变化太复杂了,大家都在保留自己语言中那种民族的东西不被人同化和影响。
不要说我们的小学生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花很大的功夫,很多时间学习一种不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
记得曾看过胡适先生的一篇关于诵经的文章,说他在读私塾的时候,也是天天死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当时对他而言是颇为头痛的事情,好在人小只需要背会,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枯燥的东西竟成了指点人生的明灯!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谁会用这句话写文章(贪念之心不可有,不义之财切莫取)
贪念之心不可有,上进之心不可无 噢也~~~终于考完试了,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可以松懈一下了,在这样下去的话一定会断掉的。
幸好,考试打的不是持久战,要不然的话,肯定会提早缴械投降的。
不过,下半年可得转变一下作战计划了。
好想成为一个心无杂念的圣人哦,可惜还是个凡夫俗子,不可能不闻人间烟火啊
今天在怀卡托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水与杯》,作者雁邱说的好似真理那,想必是她的亲身体验吧: “爱情如水,宽容是杯,当爱情沉淀的时候,就轻轻地摇一摇杯子。
相信,我们永远都不会后悔,选择了彼此作为生命中最真诚的爱人。
相信,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我们邂逅时的美丽,约会时的浪漫,拥抱时的甜蜜。
。
可是,生命再精彩,总有归于平淡的一天;爱情再热烈,也有渐渐失去色彩的时候。
没有了味道,是爱情开始退色了么
不是,是爱情沉淀了。
于是,我们不再有惊奇,不再有激情,不再波澜起伏,不再有涟漪。
。
” 的确,人都喜欢追求有刺激的新鲜事物,可是也总有一天会失去新鲜感的,难道到那个时候又要去寻找新的刺激吗
新鲜-喜欢-狂爱-退温-麻木-厌烦-寻找-新鲜-喜欢。
何时是个头啊~~人的贪念是样可怕的东西,无止尽地要求被满足,鬼使神差地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走下去,so希望我们都不要滋生贪念之心就好了。
现在终于真正体会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啦,要好好努力咯
今天起要重新开始学习,真正做到全力以赴,加油有前途啊~~~
朱子家训感悟50字
《朱的读后感一:《朱子家训》的读后感(1892字) 学校布置必读《朱子家训》,先前觉得很是奇怪,后来才知道这是南医大的传统,心里觉的有点佩服。
《朱子家训》是集为人处世多方面道理的经典著作,学校的安排可谓是颇费苦心
这篇一百多字的《朱子家训》原来只是听说过,却从未看过。
原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读后才发现全篇以偶句连成,读来如金玉落地,颇具韵律之美,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爱不释手。
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
”从第一句我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把自己也收拾清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
这是一种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需要一份怎样的心情去经营呢
君子的如水心态才能享有这样的安宁吧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
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
正如那古诗所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须大力提倡。
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
现在石油煤炭的储蓄量已所剩不多,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
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
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
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此话也有道理,但细想,似乎又有点古代士大夫明哲保身的味道: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朱子理学,儒家孔孟之道让“明哲保身”这个词成了一个中性词。
但为人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就是一种道德操守,现在有些杂志和八卦,又有研究说明,八卦也是现代人压力释放的渠道,所以不八卦,不多言,相当不容易,是要人有很高的自觉,非同一般的自律,否则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有一句“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这句颇有环保意识。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
这句对我的启发很大,对我而言。
现在是一个即将跨入大二门槛的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有一种困惑,亦觉交友不易,“千金易寻,知音难求”啊
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嘛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
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
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
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提醒我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
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当官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
这样的追求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实总是无情改变人的初衷,再纯洁高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也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变的面目全非。
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
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吧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
对于一个尚且稚嫩的大学生,在对成人的世界探索中,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
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
总之,受益非浅
孙氏家规小故事
乐善好施 胶州东关孙氏家族,在当时占据了大半个东关。
在城里也是四大家族之首的名门望族,官宦人家,家大业大,但从不仗势欺人,反而与四邻和睦相处。
记得在翻阅孙彝政的悼亡诗稿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便笺,上面工整地写下了两行字:“诗书门第春长在,忠厚人家乐有余”。
落款是芦洲。
这大概是他留给后人的两句处世箴言吧。
十世祖孙铎之妻高氏,监生高景业之女,丈夫去世后,独立操持家务,十分注意家教,抚养四个儿子全都成了名人,长子孙友昆,授布政司理事;次子孙友玮,武举出身,候选备守;三子孙友于,举人,任兵部员外郎;四子孙友尚,任副指挥。
而高氏自己更是以勤俭持家闻名于世,嘉庆十七年,鲁东大饥荒,高氏令四个儿子出米赈灾,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十万缗钱无偿捐赠给当地官衙,以济难民。
享寿九十余岁,无疾而终。
胶州人十分感念她,说是以德获寿。
到孙大同这一代,更是谨遵祖训,惠泽四乡,谁家有个三灾八难,多以温恤济之。
凭我的记忆和父辈的传说,每逢饥馑之年,便在街头用苇席扎起帐棚,架口大锅,熬小米粥周济四乡饥民,并备有一些零钱救济一些穷困之士。
就连远在他乡的灾民也拖老带小前来图个肚子饱。
记得我小时候东关有个王姓贫民,人称“王大个子”,此人体格魁梧,浓眉环眼,络腮胡子,饭量很大,常食不果腹,便经常到孙家各户串门,顺便要点吃的,吃饱后还怀揣两个小米面饼子而去。
以前还有一帮子类似乞丐,俗叫“唱门子”的,也叫“磕牛骨头”的,串门讨饭,口中念念有词:“掌柜的,大发财,你不发财我不来。
天下大雨不用愁,孙家街上喝粘粥,就着香喷喷的辣菜头”。
可见孙氏义粥是颇得民心的。
金沟崖通往姜行街的一座石桥,就是孙大同出资,选用能工巧匠修建起来的一座漂亮的两孔石桥。
旧时经常流行一种病,俗称“发脾寒”,也叫“打摆子”。
孙大同便常备一些中草药,供患者随意抓取,分文不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忠厚传家 孙家的大宅门上,每年都贴相同的春联: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在我小时候念的启蒙读物中,“朱子治家格言”是必读之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迄今都熟记于胸,幼时起就知道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孙氏庞大的家族体系当中,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因刑事犯罪而受过法律处分的,这与从小受家庭良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社会上提起东关孙家,都说是厚道人家。
我的女儿嫁人后,与公婆和睦相处,关系非常融洽。
她婆婆逢人便说,娶了个大家人家的闺女,知书达礼。
我听后心里也觉得很自豪。
还要说的是一种家规,就是对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站有站像,坐有坐像。
吃饭不能吧咂嘴,不准掉饭馇,不可反用筷子,不得剩饭,养成节俭风气。
还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敬惜字纸,带字的纸不可随意沾染,更不能用脚踏。
要捡起来,放在专设的字纸篓里,以后烧掉,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诗书继世 孙氏家族,据我个人所知,上溯至十三世的孙汶,是嘉庆进士,授刑部郎中,迁陕西道监察御史、湖南储粮道台等职;孙友于是举人出身,援例授兵部员外郎;孙彝政,同治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孙彝恪清末书画家;孙述棠,字菊槎,是三十年代的一位非常有造诣的书画家。
进入当代,名士更多,我的父亲孙竹溪,是四七年参加工作的,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孙大有的后人孙虔若,是胶州有名望的老师,桃李满天下,他的小楷在胶城是很有名的。
他的儿子孙陔、孙阳都是教师出身。
孙大有的直系重孙,孙陟,是四十年代老牌大学生,在济南市化工系统任总工程师,其姊孙娴毕生从教,其妹孙伟(原名孙默)由小学教师考入南京工学院(今改为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纤维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到过六个国家讲学,研究各类水土工程新型材料,三峡大坝和长江大桥用的新型水泥就是她的研究成果,其夫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福亭将军。
曾出任过陕西凤翔知府的孙彝训,他的直系后人孙光敏、孙光熹姐弟,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本文作者孙举是孙大庆的直系重孙,工艺美术师、书画家、诗人、获“中华名人一级作家”称号,有“雪庐吟”诗集问世。
孙璞之子孙宝霖,居台湾,学土木工程获博士学位;绣钟堂的谪系后代孙健,是莱西工行行长,孙强,同济大学毕业,曾为青岛海湾隧道副总指挥,现任青岛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
我粗略的匡算了一下,就我所知道的孙氏家族中,当教师的就有十几人之多。
真所谓诗书继世了。
古有进士,今有院士,传为佳话。
愿孙氏后人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