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爆竹响声的句子,急
放了寒假,除了完成排的几天值班任务,还有与亲朋们的几次,我便很少出门在家里大多数时间就趴在网上,倒也自在。
坐在电脑前,屋外那此起彼落的鞭炮声,远远近近地传入耳朵里,从早晨睁开眼直到深夜,就这么时断时续的。
在这“噼啪”的鞭炮声中,尽管我的眼睛还盯在电脑荧屏上,可是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回到童年的故乡去了……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以前,父亲早就把过年的鞭炮准备好了,是那种牛皮纸的,有时候是红皮的。
鞭炮的个头比较小,形状像一节干谷秸子,村里人都叫它“干草骨节”。
除了“干草骨节”外,还要买一两把(一把十个)爆竹和二提脚。
父亲把鞭炮买回家以后,受不了我们几个弟兄的软磨硬缠,便从整挂鞭上拆下来一些分给我们,把余下的就放在炕席子底下炕着,并警告我们谁也不准动它。
可是,父亲给我们兄弟分的“干草骨节”没几天就放完了,我们经不住诱惑就把手伸到了炕席子下面的鞭炮上。
你一次偷几个,我一次偷几个,多了也怕被父亲发现,他的皮带可是怪吓人的。
一挂鞭炮数量本来就不多,哪里还经得起这么零打碎敲的
到除夕要放鞭炮了,父亲发现鞭炮已经所剩无几了。
于是父亲非常震怒,瞪着眼审问我们几个,可是我们谁也不承认。
如果不是因为大过年的,他不揍得我们鬼哭狼嚎的就怪了。
父亲只是骂了我们几句出出气,也就算了。
过年,是我们小伙伴们非常盼望也是极为开心的一段美好时光。
学校都放寒假了,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大家快乐地聚集在街道上做各种游戏玩耍,当然少不了放鞭炮。
你放几个,我放几个,这里面也有炫耀的成分,看看谁的鞭炮多。
于是,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鞭炮的响声。
“干草骨节”是那种“啪
”的脆响;爆竹是那种“嗵
”的钝响;二提脚是那种地面一声“嗵
”天空一声“啪
”的双响。
我们把鞭炮丢在地上放,插在墙缝里放,捏住鞭炮屁股放,用弹弓射往空中放……还不过瘾,于是小伙伴们又开始发明新的玩法了,炸粪便便是其一。
那时,街道上流浪的猪狗比较多,还有牛马也经常从街道上通过,因此,在街道上找坨动物粪便很容易。
把爆竹插在粪便上,然后点燃,随着药信“嗤嗤”声过后就是“嗵
”地一声爆响,一坨粪便被炸得四处纷飞,有跑得晚或者距离比较近的小伙伴往往被粪便溅一身,大家一起爆笑一阵子。
更危险的游戏是用爆竹炸酒瓶子。
把只爆竹塞住酒瓶子口,点燃引信后,几秒钟内便“砰
”的一声,酒瓶子顷刻间没了踪影,玻璃纷飞,能飞出十几米远开外,有时候就有小伙伴被玻璃击伤的。
有的小伙伴把鞭炮点燃后扔在地上,引信着完后却没了动静,一般人判断是哑鞭,于是有胆子大的就过去捡拾,可是刚刚拿到了手里,鞭炮顿时炸响。
“干草骨节”威力比较小,尚无大碍,但如果是爆竹的话,不把手掌炸断了就算是万幸了。
被炸的小伙伴捂住受伤的手哭咧咧地回家了,我们便一哄而散。
除夕的夜晚,天刚刚黑下来,有的人家就开始燃放鞭炮了。
谁家放鞭炮,门口都是聚集一群小朋友,等着抢哑鞭。
鞭炮声“噼啪”一阵子过后,硝烟尚未散尽,小伙伴们便借着熹微的暮色,弯腰躬背从一地碎鞭炮纸中寻找哑鞭,像抢钱似的。
一阵子忙乱之后,又朝下一家门口跑去。
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有的小伙伴就打着手电寻找。
这些哑鞭炮如果还有信子的,可能也十分短小了,有的仅仅露个头罢了,有的连个头也见不着。
燃放哑鞭需要胆量,胆子小的一般不敢直接点燃,而是用根长香来点燃,如果实在点燃不着就会把鞭炮扒开,用火柴点燃火药,“嗤
”的一声,听个响声罢了。
有的哑鞭用块石块或者斧头砸,也能听到一声爆响。
除了过年,平时乡亲们谁家娶媳妇或者盖新屋,燃放鞭炮也是必须的,我们小伙伴们谁能抢个哑鞭放放就很高兴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盖新屋上梁这天。
主人家都是选择在中午这个时间上梁。
看上梁的人很多,可以与看大戏的人数媲美了。
仪式开始时,是盖房子的木工头和瓦工头借着两把梯子,手里分别拿着斧头和瓦刀,两个人走到梯子跟前,相互望一眼,点下头,然后分别讲着话同时登上梯子。
这边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那边说,东家喜把房梁上。
这边说,翻身不忘毛主席。
那边说,盖屋不忘共产党。
……两个人边说边爬到了房梁顶端,各把早系在身边梁上的一根绳子解下来。
下面的人仰面对梁上说,点鞭了
上面说。
点鞭
于是系在房梁最顶端正中的那根椽子上的鞭炮,随着剧烈的“噼啪”声,就像卷帘门一样慢慢地被两个工头提了上去。
待鞭炮声结束,椽子也正好被两个人提上来,早就候在屋门外面的小伙伴们便一哄而上抢哑鞭。
但人多哑鞭少,谁能抢到个脸上就写满了高兴。
两个工头把顶椽子安放好后,两个人又分别提上来一个红布封口的葫芦状圆斗,里面盛了一些小饽饽(鸟首形状的小馒头)、大红枣、年糕、糖果、硬分币、干谷草屑之类的东西,两个人开始向人群里抛撒。
下面的人乱哄哄地争抢,场面很是热闹…… 现在,故乡的除夕夜,乡亲们家家户户隆重地燃放鞭炮仍是传统。
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放鞭炮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了。
小朋友们也不知道都跑到哪里去了,那家家户户门口地上的哑鞭在那里放一个正月都没人愿意屈尊捡拾起来…… 春节回家,我一下子买了一百多块钱的鞭炮,有四挂长鞭,两捆闪光雷,一捆二踢脚(即双响),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烟花。
鞭炮,又叫爆竹,这在有着烟花王国之称的中国来说,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但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政府禁止在市区内燃放烟花爆竹,逼得我只能趁着春节放假,特地回家过把瘾。
提起放鞭炮,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回了二十年前。
小时候,农村经济不发达,吃饭都成问题,很少有闲钱买鞭炮。
但农村的孩子一年到头没什么乐子,鞭炮是最招孩子们喜欢的乐子之一。
“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个破毡帽儿,老太太要个破裹脚(裹脚就是裹脚布,过去的老太太人人离不开)。
”这首歌谣,当年很是流传,可见放鞭炮对男孩子们多么重要。
我家的状况比别家还要差些,因此父母很少给我买鞭炮。
每当春节临近,到邻居家串门,就怕人家问我:你爸给你买多少钱的炮类似的问题,因为那是最难以回答的。
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我正为没有鞭炮发愁,同村的二舅妈叫表兄给我送来了一小包,数数足有几十个;恰巧本院的本家大哥也送了我一些,使我过了一个极其欢乐的春节。
上三年级的时候,听同学说,本村合作社的小红鞭五毛八分钱一挂,乡里合作社(当时叫公社)的只有五毛五分钱,于是我们相约去乡里买。
谁知往来七、八里路程,却一分钱也没少花。
四年级那年春节,腊月二十八,我和父母去赶集。
回来时,我说再看一会儿卖炮的,于是母亲给我留下二角钱做回家的车费。
但我经不住二踢脚的吸引,买了八个。
整整十三里路,我一路小跑回到家。
大年三十,我在院子里燃放时,听见父母说,这一定是邻居王二放的。
我不敢告诉父母真情,只有一个人偷偷地乐
如今好了,只要我想要,买上几箩筐也可以
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
我早早地把长鞭准备好,挂在院子里的树上,足足有一丈长。
十一点五十五分,院子里静悄悄的,全村人都在看晚会,我便点燃了我的长鞭。
在长鞭即将爆想的那短短的二、三秒钟里,我的心竟然有些颤抖。
长鞭终于炸响了,象机关枪,响的是那样的脆,那样的急,一下子就把整个山村炸醒了。
紧接着,邻舍的鞭炮响了,邻舍的邻舍的鞭炮响了,全村的鞭炮都响了
我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看见一串串的火花,从屋前,屋后,院左,院右,从四面八方冲起。
爆豆一样的声音,连成一片,响成一片,已经分不清是谁家放的了。
那些乱糟糟响成一串的,自然是各种长鞭;那一声沉闷、一声脆响,先低后高的,自然是二踢脚;那一个接着一个窜上天空,拖着五颜六色,带着长长的哨音,最后在高空炸响的,叫闪光雷,此外还有飞机、火箭炮、加农炮、转盘、万花筒等等各式各样的烟花,从四面八方飞起,汇聚到空中,先是张开五颜六色的花朵,而后爆出惊天动地的怒吼。
一时间,整个山村,笼罩在剧烈的振颤里,笼罩在弥漫的烟火下,笼罩在欢乐的海洋中
我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久久地站在台阶上,聆听着这一切,欣赏着这一切,享受着这一切。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左右,烟火才渐渐消散,鞭炮的脆响才渐渐稀落,整个山村渐渐恢复了夜的平静。
这之后,我常常想: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总有些话要说。
而串串脆响的鞭炮,就是他们欣慰的欢笑,就是他们激情的呐喊。
愿他们笑的更欢些,喊的更响些吧
小时侯,最让我期盼的莫过于过年了。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过年不只是吃几天麻花和白面馍,让干枯了一年的肠胃滋润少许油腥,更重要的是能过把炮瘾。
那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是一说过年,外婆总是格外开恩,她常常对我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
她除了给我准备过年的好吃的外,还会到村代销店给我买一挂一百响的鞭炮。
我天天掐着指头,急切地盼望着除夕尽快到来。
一入腊月,我就缠住外婆买炮,这时候,外婆总是不慌不忙地说:“二十三,灶爷上青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杀猪……”一直等到除夕这一天,外婆才会把炮买回来。
看到外婆手中的炮,我就急忙跑过去抢,外婆总是把炮高高举起来,警告我说:“先不准点,要不,明年就不给你买了。
”我满腹委屈,强忍住眼眶的泪,使劲点点头。
见到我的应允,外婆才小心翼翼地把炮交给我。
这炮要到正月初一早上祭祖时才能点。
外婆吩咐说,点炮时要放鞭,不能单响,这可把我难住了。
只有一百响,如果放鞭,不到三分钟就放完了,那我以后点啥呢
除夕夜,外婆不让我早早睡觉,说是要熬财,睡的时间越迟,第二年的财运就会越开。
她在包饺子,我在一旁苦思冥想,为初一的点炮发愁。
怎样才能多点一会炮呢
突然,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如果把炮拆开,最后剩上一小鞭,不是既能满足外婆的要求,我还可以多点一会吗
我为自己的小聪明高兴不已。
我马上行动起来。
我先把炮一个一个小心拆开,直到最后只剩下二十多个。
我怕外婆发现破绽,又把原来包在炮外面的那层红纸整理好,这样,从包装上看起来,还是一挂一百响的鞭炮。
正月初一,我还在被窝做着美梦,外婆就把我叫醒:“快起来,别人都开始点炮了。
”一听说点炮,我马上来了精神,急忙从被窝爬起来,穿上外婆准备好的新衣服,拿上炮就往门外跑。
一夜不曾出门,谁知昨晚一场大雪,把整个世界装扮得分外妖娆,银光素裹。
我顾不上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根长棍,把那鞭炮挑起来。
外婆把祭品摆在桌子上,点燃三根香,虔诚地跪下磕头。
就在她磕下第一个头时,我的炮响了。
然而,不等她把头磕完,我的炮声就停了。
外婆诧异地抬起头:“点完了
”我按捺住心头的惊慌,故作镇静地点点头。
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谁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其实我们起床时,充其量不过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
外婆见时间尚早,祭祖的任务已经完成,就又睡觉去了。
这时,我悄悄拿出昨晚拆下的炮,点燃一根香,站在门口点了起来。
我拿出一个炮,把炮捻子对准香头,看到炮捻子冒出“嗤”的火星,就使足劲儿往外扔。
我捂住耳朵等了许久,没有听到期待的爆炸声。
我不甘心,又点燃一个炮,还是不响。
借着雪光,我跑到炮落地的地方想看个究竟,不曾想,待我弯下腰还没看出名堂,炮却突然响了。
我躲避不及,溅起的雪花飞在脸上,把眼睛也糊住了。
好悬,差点把我炸着了。
我惊魂未定,揉揉眼睛,又回到门口。
我仔细回想自己点炮的过程,意识到,我点的炮之所以没响,是扔的过早,炮落在雪里,把炮捻子浸湿了。
我接受了这个教训,重新拿来一个炮点燃。
这次,我没有急着往外扔,而是等炮捻子着了快一半时才扔出去。
炮终于响了。
我为自己的成功洋洋得意起来,谁知一个不小心,一个炮还没等我扔出去,就在手上炸开了。
我感到手指一阵阵生疼,好象撕裂一般。
我忍着疼痛不敢哭,把手慢慢伸开,看见整个手已被火药熏黑了。
还敢点吗
看到口袋里剩余的炮,我犹豫不定。
这时,天色已慢慢地亮了,村庄的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我的心又痒痒起来。
但是,当我还疼痛的手从口袋里掏出炮时,我仍然心有余悸。
我拿出炮,颤抖的手怎么也点不着。
我恨自己无能,真想把口袋里的炮全掏出来扔掉,可是,那颗不安定的心又让我难以割舍。
我想,如果把炮插在一个固定的东西上再点,那不就安全了吗
我转身回到房间,从抽屉里翻出自行车座垫下的一个小弹簧,把炮往上一插,拿在手上,这才把炮点完。
天已完全亮了,巷里响起人们杂乱的脚步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拜年。
我夹在大人中间,每到一家,最感兴趣的不是核桃、红枣之类的稀罕物,而是低下头寻找落在地下没有炸响的炮。
我把它们拣起来,拿回家放在锅台上暖干,然后再把它们剥开,把火药倒在锡金纸上包紧,放在石头上用铁锤使劲砸。
同伴们的炮已经点完了,而我用这种方法还能响上好半天,令同伴们羡慕不已。
这样的点炮方法,我使用了好几年,还从没有失过手。
直到以后长大了,才结束了这种颇有危险的游戏。
现在,我虽说已过不惑之年,但童心未泯,一到逢年过节,总要买上几鞭炮,痛痛快快地放一气。
不过,现在再也不需要象小时候那样,把炮拆开点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唐 来鹄 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宋 王安石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关爆竹的诗句
爆竹声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元日》身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催.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以“爆竹声中一岁除”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叙事,可描写,可议论,可书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00字左右
No.1《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每到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外来打工者都急急忙忙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拿着一年的工资,心中暖洋洋的;我们小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心中美滋滋的,等待着家长们的夸奖……大街上、小区里、超市中,到处都洋溢着喜气,一派热闹的场面。
今天是大年三十。
早晨,金色的阳光撒满大地。
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街道上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样,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还挂着红灯笼。
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脸带微笑地走向各个市场,有的购物,有的观赏,一片欢乐详和的景象。
到了晚上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
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
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 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今年这个春节我过的真是太有意义了,我真是快乐,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的一年又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将发生变化,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希望这一年好运一直陪伴着我,我也会更加努力的,争取在这一年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长大后,为家乡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No.2《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到,除夕到,我们家里真热闹,大人小孩全来到……”奶奶哼着家乡的小调吆喝我们吃年夜饭。
“年夜饭开吃喽
”我们全家人集聚在农村奶奶家,吃团圆饭,过除夕夜。
奶奶家是立地房子,看起来很宽敞,我觉得比自己家大。
坐在大厅里,我们都觉得热呼呼的。
大家欢聚一堂,奶奶异常兴奋,我的高兴劲儿更是无法言表。
桌上摆满了红烧带鱼、红烧大闸蟹、沙锅鸭、大龙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足足有20多盆,那红的,那绿的,那荤的,那素的,我都看迷糊了,不知道该去吃哪道菜,真是丰富多采,令人品尝不暇
“小宁宁,快吃菜,多吃点
”奶奶把一只大闸蟹夹到我的碗里。
“你们可有好几年没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喽,奶奶真高兴。
”爸爸常年在温州工作,有三、四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我心想,我们回来奶奶这么高兴,以后一定要让爸爸常回家看看。
奶奶边吃边往我碗里夹菜,慈爱地说,“奶奶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还躲在厨房间将就着吃点呢,哪像现在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多热闹啊
”望着丰盛的年夜饭,爸爸也讲起了童年吃年夜饭时,只有青菜,咸鱼和一小碟肉的往事。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的眼眶已经湿润了。
这时歌声笑声碰杯声声声入耳,年夜饭现场非常热闹,整个房间充满了欢乐。
大家一边吃着大餐,一边欣赏着春节晚会的歌舞、魔术、小品等节目。
但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奶奶说的话,“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科技发达,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你以后也要加倍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一定不会让奶奶失望的。
一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年夜饭吃得既温馨,又幸福。
让人难以忘怀。
“砰”的一声我连忙跑出去看,只见不远处有一个碗大的火球突然袭击在夜空骤然炸开——只见上空出现“新年吉祥”四个大字后随即消失,紧接着“轰隆隆”几声雷鸣般巨响直冲云霄。
那火球在天空转了一圈,又像天女散花般落下,有些叫不上名的烟火也在夜空中你追我赶,像星星眨着眼睛,落向四面八方,美丽极了。
鞭炮也像赶集似的“劈劈啪啪”地响个不停,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村庄沉浸在烟花爆竹的海洋中,我问爸爸:“这老家的美丽‘烟花爆竹歌舞会’不比我们城市差,以前没出现过。
”爸爸笑着说:“还有更让你吃惊的呢
听你奶奶说明天大年初一,村里邀请杭州小百花越剧团到这里演唱,你知道一夜多少钱
”我拿出一只手说:“最多五千”。
“不,三万元。
”“哇”,我张大嘴巴久久不能合拢。
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真快真好”。
这一晚,是个不眠之夜,令我终身难忘——难忘的幸福,难忘团聚的温馨,更难忘这美丽农村的大变化。
No.3 夜,从此不再是寂静安详的了,似红灯绿酒的。
今年可以放爆竹喽
还没到开始准放的那天,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到处都是卖爆竹的摊点,各式各样的爆竹,真让人眼花缭乱了。
虽然我不喜欢放爆竹,但我还是很爱看礼花的。
每到夜晚,我总是禁不住地走到窗前,欣赏充满光彩的夜空。
天空一会儿变成了红的,一会儿变成了绿的,一会又变成七彩的。
虽然天上没有星星的点缀,但有这么多光彩的照耀,也是同样的美妙。
最美的当然就是五光十色的礼花了。
“轰隆”一声响,紧接着窜天而上,天好象被捅了一个大洞般裂开,露出了天外的世界,那星星点点的闪光劈劈啪啪响着,翩翩而下,有时,还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些礼花有绿的、红的、黄的,还有两色相间的,很少有紫的,我最喜欢紫色的了,我觉得紫色是最美的,为什么紫色深藏不露呢
每一个礼花都象大大的鸡蛋壳,突然间爆裂,破壳飞出一只只可爱的小鸡儿,是来迎接鸡年的到来吧。
有时好几个礼花同时升空,一蔟蔟闪闪的光点凝聚在一起,欢乐地笑着,我想,此时,人们也在欢笑吧;有时,突然的巨响使我震惊,我急忙捂住耳朵,闭上眼,什么都不敢看。
猴年,也就是我的第一个本命年剩不下几天了,另一个让人们欣喜的新年-鸡年就要到来了。
我的生日就在2月,过年后,我的12岁就要一去不复返了,我的13岁在蛋壳里蠢蠢欲动了。
在阵阵的爆竹声中,我怀着对过去的留恋仰望着天空:星星在眨眼,烟花在绽放,岁月在流走,我们在成长…… 旧年是难忘的,新年是期待的,就这样,爆竹声中一岁除。
-----------------------------------------------------------------------------------------------------------------------以上文章希望你可以参考,或加以修改选用。
谢谢阅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描写的是那个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语出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
全诗如下: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诗句写的是什么节日
这诗句写的是”“,爆竹”、‘’屠苏“可出。
“屠苏”是指屠,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全诗:《元日》宋代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