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牧民的句子
草原美景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悠扬的马头琴声,喷香的奶茶,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骏马在奔驰,牧民在歌唱,那草原上的小花、牛羊、骏马、牧人,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描写牧民的句子
解答可以写句子如下: 草原上的牧民每天都很忙,要喂猪吃猪草,喂羊吃羊草!
形容草原上牧民忙碌生活的句子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敕勒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敕勒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炽热感情。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茫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草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山游骥图 人人说道, 牧童尚小。
那是我, 独享最好。
多梦季节, 知音非少。
看: 鸟儿唱, 鱼儿游, 马儿跑。
春光依旧, 红颜已老。
只可惜, 旧情未了。
朝思夜盼, 问君知否
有: 片片云, 淡淡风, 青青草。
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俗。
他们的谚语中说:“德高、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
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
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
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
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
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
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
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
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
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
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
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待客禁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
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
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
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
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
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
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
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
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
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
姑娘宴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
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
此时,祝颂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处涂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许以示吉祥,并祝福道:祝愿吉祥升平\\\/祝愿安乐幸福\\\/在这有柞木用具\\\/洁白屋顶的房里\\\/两位有缘的情人\\\/将要结为百年之好…… 祝颂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毕之后,主人要向参加祝福新房仪式的宾客和迎亲的人们一一献茶,然后设宴招待,表示感谢。
这一酒宴的繁简程度时依据男方的贫富来定。
但不论贫富,这是必须赶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礼仪之一。
席间新郎向宾客们敬酒,宾客人也是借这个喜庆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
有的地方根据迎亲的时间的长短适时调节,有的甚至通宵取乐。
新郎这边如此的欢腾热闹,而新娘却在另一边痛哭流涕…… 古时候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儿从出生就注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类社会继母系氏族后男权社会女方在这一天要举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请同乡亲朋的姑娘们来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
席前长期存在而决定的。
所以,女儿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举行宴会欢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儿幸福。
也是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举行姑娘宴,宴会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请同乡亲朋的姑娘们来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
席前父母要让女儿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带,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绸绢包起来缝好戴上。
当众姑娘坐定,母亲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给姑娘,姑娘含泪接过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自己敬的茶,尝一口放下,然后回敬母亲,伏地给母亲磕一个头,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随后女方的母亲端一碗鲜奶让众姑娘一一尝过后,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
这时姑娘顿感忧伤,即刻痛哭流涕起来,众姑娘一看这种情景,也跟着哭做一团。
这时,祝颂人和亲戚们便上前来安慰:到了一十八岁\\\/辫子长够了尺寸\\\/出嫁到偏远的地方\\\/并不是不好的事情…… 众姑娘也停止了哭声,唱着《姑娘宴歌》,用歌词嘱咐将要出嫁的姑娘,倾诉离别之情:起行上马\\\/请撩起长袍的大襟\\\/遇事处人,要切记快嘴的毛病\\\/缝斜了襟扣儿\\\/万不可让婆婆看清…… 在姑娘宴进行期间,女方父母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斟满酒杯从请来的客人中聘请那些老城稳重、深明礼节、善于辞令的长辈男女为送亲代表。
再聘请两位性情温和为人正派、手脚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妇女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随新娘到新郎家住几天,月嫂要住一个月)。
以便为第二天的送亲礼仪提前做好准备。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礼中女方家的一个小宴席,但对于出嫁的姑娘来说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从此以后,她就要离开父母、姐妹兄弟,独立承担一个家庭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个驿站
讲究的待客礼仪 是百灵鸟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调, 是文明人就要讲究礼貌;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 没有礼貌,再好的容貌也别人耻笑。
这是古代蒙古族中,有名的两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十分讲究礼貌和崇尚礼仪的民族气息。
十三世纪到过蒙古草原地区的加尔宾说,蒙古族“十分尊敬别人,相互问不论谁都是友好的。
” 蒙古族牧民见面必致问候:“阿木勒,赛百诺
(安好)”。
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点。
对来客,不论熟不熟,一律欢迎,一样问好。
若是同辈,则相互问道:“赛百诺
(你好
)”若是长辈或初次见面的人则互相问道:“塔,赛白诺
(您好
)”接着问全家好
草场好
牲畜好
最后互相问:“索宁龙百纳”(有什么事或有什么新闻)。
如果请客人进包,主人则前边引路,到了蒙古包门前,主人站在门的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包,进包后,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态度谦恭,问长问短,侃侃而谈,笑容满面,犹如远归的家人。
然后主人便端来飘香的奶茶和炒米,还有洁白的草原奶食。
用精致的茶具给客人一杯浓香的奶茶。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的敬意时,常把甘醇的奶酒,满满的斟在银碗里,托在洁白的哈达上端出来,恭恭敬敬地献给客人。
在高寒地区,也有喝酒的习惯,蒙古人视酒为食品的精华,朋友见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传统礼节,客人若表现出客气的样子,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歌唱劝酒。
特别是在鄂尔多斯的地区,劝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热,歌词如: “远方的客人请您喝一杯奶酒,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是我们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谊……” 通常客人接杯畅饮或转赠给别人,劝酒才算罢休。
宴请尊贵的客人,或举办喜庆酒会,讲究摆整羊席。
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设宴时,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内正上方,摆一、二、三席,包内右边偏角为主人的招待位。
客人按贵宾、长辈等排列顺序入座。
客人就坐后,厨师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条,放在羊头上,之后,再将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块,放入盘中,双手高举过头,捧给做在第一席上的贵宾品尝。
然后,主人将餐刀柄双手递给第一席的贵宾前,贵宾观看后,随着切割一切,然后抬回厨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块,放在盘子里,上席进餐,作为蒙古族的最高礼遇。
蒙古族婚俗 婚制。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
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
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
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求亲。
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
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
《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
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
”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
”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
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
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
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
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 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 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
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
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
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
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
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
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 不起姑娘。
” 择吉日。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
又称择喜日。
解放前,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
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
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
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娶亲。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
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
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
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
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
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
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
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
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
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
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
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
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
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
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
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
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
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
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
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
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
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
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
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
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
请新郎新娘祈祷吧
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
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求名问庚。
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
求问新娘的姓名。
又称讨封。
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
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
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
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
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
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
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
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
也称抢帽子。
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
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
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
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
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选择吉日 避开忌日 古代蒙古人选择吉日常以月的盈亏来判定,因为他们认为,月的出没于人类的行动关系非常密切。
当天空出现新月,或月圆时,他们便着手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
《黑鞑事略》说:“其择日行事则视盈亏以为进止。
” 蒙古人还用这种方法来决定征战的日期,对此《心史》、《史记·匈奴传》《隋书·突厥传》和加宾尼《蒙古史》中都有类似的记述。
《史记·匈奴传》载:“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隋书·突厥传》中云:“候月将满,辄为寇抄。
” 这是一种萨满教徒以自然现象为卜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原始宗教充斥人们生活的体现。
不过直到现代,还残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气变化来预料一年收成的习俗。
并由此产生一些约束农牧业生产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
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
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
次日走时再挎上。
娶亲回来后,也放在蒙古包的西侧,三日之内,不许别人动它。
三日后,由新娘收起来,终生保存。
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气,又可以威镇魔怪的一种神圣的吉祥物。
这正是蒙古族古代实行抢婚制或掠夺婚姻的一种遗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
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
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
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
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
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
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
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
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中抬出去入棺。
入棺后,停放在院内,一般在3—7天内出殡。
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将棺材放在灵车或棺罩上,运往坟地。
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
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
然后铲土埋棺。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
又称野葬或弃葬。
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
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使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
然后,车夫赶着勒勒车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头看。
3日后,死者家属去察看,若尸体被禽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经升了“天堂”,或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若尸体完整无损,就认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对其子孙后代也是不祥之兆,于是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
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禽兽早日吃掉。
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草原宝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
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
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
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婴儿在襁褓时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一般皆备有木制摇篮,篮内铺有软物品和荞麦皮厚褥子,婴儿仰脸卧于其中,并用布绳紧紧地绑起来,枕的是装满糜米的小硬枕头,据说这样成长的孩子头行与体形都好看。
在摇篮挡头上挂有古钱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
一般婴儿满月后即入摇篮,首次入摇篮时要举行小型摇篮宴,并用黄油等奶食涂抹摇篮,以示庆贺。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般在室内用布为婴儿隔开一角,以遮挡风寒。
为保持婴儿身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为婴儿铺盖上用驼绒制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后装在两个布袋内,轮换放在婴儿肚腹两侧。
在备有摇篮的地方,把摇篮放在母亲身边,母亲时常以手摇动,有的还哼着摇篮曲,令婴儿安睡。
在婴儿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气的经过热炒的明沙,湿了再换新的。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解决得既方便又卫生。
笔者就是在这种传统的摇篮里被紧紧绑着长成人的,未见体格有何异常之处。
现虽已达古稀之年,健康状况良好,身体还挺硬朗。
这也许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传统的抚育方式吧。
今天除在家乡民间仍有人使用这种摇篮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
我的三个孩子就不是经过旧式摇篮的捆绑长大的。
他们现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轻有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
而这当然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 。
家庭沿袭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
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 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由家庭中最长辈的男人充当,最长辈的男人死后,则由最长辈的女人主持家务,但主持祭祀及重大庆典等,则不能由女人担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有年岁大的儿子,则由儿子出面,无儿子则请同族中至近的长辈主持。
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死后,其家务由诃额伦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伦夫人只能参加,不能主持。
在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时,由父母、儿子、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孙难孙女等几代构成。
儿子娶妻后虽然另居一室(牧区另设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统一的。
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儿子对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过的不多。
关于财产继承权,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
其具体体现是,“年长者十,年少者四。
”(蒙古谚语)拉施特·哀丁说:“按蒙古人的习惯,因为末子留在家里,因此称为额真。
”拖雷就是这样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
(额真,蒙古语,主人之意。
)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就是按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蒙古族虽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但就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以主妇为中心的。
蒙古族的家庭主妇非常温顺勤勉,她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
遇有来客,还要热情招待。
蒙古族妇女这种勤劳温顺之风,由来甚久。
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被誉为“生得贤能”的诃额伦夫人,丈夫也速该惨遭杀害,被泰赤兀惕人抛弃后,她只身携带儿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种种困难,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养活儿女,终于抚孤成立。
诃额仑这种懿德相传,历代妇女于她为榜样,沿而成习,才形成了蒙古妇女勤俭朴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男人主要从事放牧,勘察草场、迁徙营盘、整修生产工具等主要的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员的尊重。
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
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十分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祥和的家风。
关于女人的忌限 旧时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许多关于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妇外,一般女人不能参加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东蒙地区或半农半牧地区的场院过粮时,女人没有资格参加,连现场看也不允许,恐怕冲了什么鬼神,不再丰收;另外,不许女人上房,因为上房就踩在人们的头上了,蒙古人认为头顶是神圣的,因为这个缘故,女人不许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头绕帽子三圈。
同样缘故,家庭中清晨叠被子是不能按照枕头、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头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过的脏东西,脏纸必须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
因为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所以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由此来说,保护水源,爱护水流,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大事情。
产生于十三世纪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为了不冒渎水神,国人确不浴河,其衣至损不解浣濯。
”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春夏两季人不可白昼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
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
产忌、病丧的禁忌 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禁忌,在孕妇生产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讳。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孕妇怀孕期间,忌讳让两个孕妇面对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时忌讳让孕妇参加;外嫁之女忌讳在娘家生产;忌讳将胎衣至于不洁之处,应当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