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这首诗的作者的背景资料
春望[望:有两层意思,既是举目四望之「望」,眼见长安在春天的景象,也可理解为企望、盼望之「望」,热切祈望能脱险与家人团聚。
] 杜甫国破山河在[国破山河在:极言长安破坏的严重,山河之外的其他东西鄱受到破坏。
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
山河在:只有山河依旧。
],城春草木深[草木深:草木横生,景象荒凉。
城区草木横生而非人烟稠密,其荒废可知。
]。
感时[感时:感事。
]花溅泪[溅泪:流泪。
],恨别[恨别:与家人被迫分离,十分懊恼。
]鸟惊心[惊心:情绪被触动,心神不安宁。
]。
烽火[烽火:指战事。
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立即燃烧柴禾升起烟火作警报。
]连三月,家书[家书:家信。
]抵[抵:值。
]万金。
白头搔[搔:抓。
]更短[短:稀少。
],浑欲[浑欲:简直就是。
浑:(粤)[晕]。
]不胜[不胜:不能承受。
胜:(粤)[升]。
]簪[簪:(粤)[针]。
古时用来别住发髻的条状物。
这裏作动词用,即用簪子固定发髻。
]。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
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
杜甫出身於书香世代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
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漫游吴、越一带(今江苏省、浙江省)。
二十四岁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心裏很不愉快,又再到齐、赵(今山东省、河北省)等地漫游。
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到了长安,在这裏住了近十年。
透过他精微的观察,发觉在这表面繁华的盛世,内部黑暗重重,皇帝荒唐,宰相贪污,政治腐败,危机一触即发。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并移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筑浣花草堂居住。
晚年携家眷离开四川,病死湘江旅途中。
杜甫的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五十几年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大时代。
前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侵,地方上的动乱更是不胜枚举。
杜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当时社会的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透过他的作品,处处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情绪,故后世尊他为「诗圣」。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京城长安。
七月,肃宗在甘肃灵武登基称帝,改号至德。
八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后,只身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他亲眼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巨大变化,触景伤情,遂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三月,写下了这首忧时伤乱的名篇。
赏析重点诗人被困在叛车占领的长安,暮春三月,举目四望,国都残破衰败,草木杂乱丛生,只有山河面貌依旧。
诗人感伤国事,怀念家人,看到春花,禁不住泪如雨下;听到鸟鸣,更止不住伤心哀痛。
接连三个月战火不息,道路阻隔,音讯不通,诗人翘首以盼,希望此时能传来一封家信。
然而,望眼欲穿,始终未能如愿。
愁苦难解,白发越搔越稀,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第一、二句从春天在长安所见的事写起。
「山河在」,表明城池残破,到处一片废墟;「草木深」暗示人烟稀少,萧条荒凉。
第三、四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诗人以「乐」写「哀」。
鸟语花香本是「春」的象徵,然而在这不寻常的春天,这些美丽的事物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愉悦,反而使他睹物生情,倍增对国事的忧伤和对家人的思念。
他见到花开而溅泪,听到鸟鸣而惊心。
第二层意思是杜甫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花」和「鸟」之上。
因为「感时」,连花也为之「溅泪」,这其实是就花上的露水而产生的联想;因为「恨别」,连鸟也为之「惊心」,这其实是就鸟在枝头跳跃不安而呜叫的情景而产生的联想。
花鸟这些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烽火连三月」与上文「感时」、「恨别」相呼应,这就更明确揭示出「溅泪」和「惊心」的原因。
「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饱含深情,以夸张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在战乱环境中盼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急切心情。
最后两句,表示诗人愁苦之深。
这愁苦使他头发变白,且愈来愈稀疏,简直到了不能用簪束发的地步。
诗人透过对自己外貌的描写,反映内心极度愁苦的心情。
这首诗结构严谨、构思绵密。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春望之景,诗人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诗人忧怀家国,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