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首山的诗句
《牛首山》年代: 明 作者: 王宠终南望咸阳,少室迩京洛。
神宇壮维藩,佳气郁环崿。
兹山何崷崒,川岭丽绣错。
攒蹙亘千岩,萦纡盘万壑。
星辰互翻动,雷雨或解作。
谷候异凉温,峰形殊今昨。
瑶草雪中华,红泉风外落。
江翻映组练,日照辉金薙。
游衍多圣仙,翔舞集鸾鹤。
循山构累榭,嵌空结菌阁。
飘飘曳灵幡,窅窅鸣天乐。
宸居暨泰清,长杨亘五柞。
登祗警神卫,方望肃王略。
弱龄耽名山,雅志涉丹籥。
招隐冀淹留,采秀怜沃若。
秉我上皇心,排筌入玄漠。
《游牛首山叙志》年代: 明 作者: 蒋主孝夙昔抱奇气,遨游山水中。
山水岂不佳,心怀自忡忡。
于今老将至,遨游兴无穷。
青天倚绝壁,白石悬孤桐。
时乘小红车,朝西暮复东。
登登牛头岭,浮云绕苍空。
杨柳落晴雪,桃李吹春风。
斜阳下鸟道,野雉藏蒿蓬。
偶逢碧眼僧,呼我赘世翁。
叩之不复语,矫首看归鸿。
关于南京江宁牛首山风景区的问题。
。
人文景观宏觉寺宏觉寺原名佛窟寺,司空徐度建于梁 天监二年(503),位于牛首山南,后更名普觉寺。
后梁武帝萧衍又在佛窟寺下建仙窟寺。
因此,牛首山又称为仙窟山。
唐法融和尚在此讲经说法,创立了牛头禅,名声大振。
南唐时,又在普觉寺基础上扩建毗卢殿,辟支佛塔、天王殿、白云梯等,规模宏伟,香火盛极一时。
明洪武初年,寺院大规模整修,复称佛窟寺,后更名为宏觉寺。
并在崖壁上雕凿佛像、文字,形成摩崖石刻,然历经兵燹和几百年的侵蚀风化,如今寺庙仅存遗址,摩崖石刻字迹已模糊难认了。
弘觉寺塔宏觉寺塔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的西南坡,海拔标高180.50米。
据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唐大历九(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寺之东西峰顶七层浮图。
以后的历代记载,如明《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和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均沿用此说,但未提及任何有关塔的具体维修情况。
塔基地宫埋藏: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弘觉寺塔底层发现地宫,地宫上园下方,藏有文物,经南京博物院派人发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
塔身有四个门,佛龛有释迦、韦陀佛象。
塔刹上置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宝顶。
同时出土的还有佛象、玉瓶等文物。
塔身历代题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
1991年9月市文管会对塔进行测绘与调查,这些题记仍保存完好,它们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层上刻划的,分布在3-7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最多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间。
说明这段时间寺庙香炎最盛,游人最多。
同时还告诉我们,弘觉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破坏是在清乾隆年间。
从木结构的受损来看,弘觉寺塔似乎遭受雷击,大火从塔顶烧到底层,塔内的各层楼板、塔心木,塔外围的平座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附阶所有木结构部分都不存在。
它的砖石结构保存尚完整。
宝塔结构实测:弘觉寺塔的高度,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为36.65米,若加上原来培刹,高约45米。
它的底层较高,为7.10米,二层以上各层高度递减,在4.30米至4.13之间,塔的外围为八角平面,底层边长为3.35米,二层3.17米,三层3.00米,四层2.80米,五层2.64米,六层2.46米,七层2.22米。
塔的内壁为方形空筒,底层内径3.85米,二层3.60米,三层3.44米,四层3.299米,五层3.04米,六层2.87米,七层2.58米。
宏觉寺塔旧景塔的底层有须弥座高77厘米,边长3.85米,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有款圭角、束腰以及上下枭混曲线,为明初型制;四面何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是宽2.18米的附阶(回廊),四面开门。
2至7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由长68厘米、宽68厘米、厚9厘米的红色花岗岩石块铺成,一端嵌入墙体。
在塔的外壁腰檐、平座的斗拱下各有一层厚8至9厘米的与须弥座、平座相同质地的石枋,相当于塔身的圈梁。
弘觉寺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
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砖固定在转角墙体内。
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制。
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内有一龛室与券门相通,可以从内部上油;2至7层灯龛计96个。
塔身用青砖砌筑,砖的规格有多种,长度有33.5、34、35、35.5厘米数种,宽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
砌筑方法,均为上下皮一顺一顶式,灰缝的粘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估计加了糯米汁。
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两种。
斗口宽度约3厘米,合清营造尺2.5寸(按清1营造尺=32厘米),相当于清制的八等斗口。
斗拱的总高度70至80厘米,台9至10斗口,当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
各层的内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为五踩。
塔顶有砖砌的复盆,内部为砖叠沚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
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
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
弘觉寺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十分坚固,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但上部外壁砖已有部分风化、脱落,除木结构彼毁外,砖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
弘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
这种外八角。
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培中较为流行,最早见千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八角七层;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坛县龙山宝塔以及历史记载中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都是这种结构。
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
郑和墓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侧,为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之墓。
《上江两县志》载该墓系永乐中赐葬山麓,东、北、西三面有祖堂、牛首、翠屏、岱山、吴山环抱。
墓前可眺长江滚滚东流水。
1985年为纪念郑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宁县文教局重建。
在郑和墓旁,还加筑了陈列室一座,展览陈列有关文物。
抗金故垒抗金故垒抗金故垒位于牛首山东侧至将军山、韩府山一带。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建炎四年(1130)北撤,途经镇江复遭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水军阻击,金兀术率兵逃往黄天荡,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战金兀术,逼使金兀术退回黄天荡。
后来,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也曾加以利用。
岳飞抗金故垒起自铁心桥东500米处秦淮河边的韩府山,至牛首山主峰,断续残存约4200余米。
其中沿牛首山脚至山脊,长2000余米。
石垒底宽1.5米至3米不等,高约1米。
故垒是采用当地赤褐色石块垒筑而成,蜿蜒起伏,高低错落。
有的地段人工痕迹明显;有些地段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袭,已散乱圮塌,难觅踪影。
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860多年,故垒遗存至今,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春游牛首,人们在饱览群山秀色的同时,既可以观赏弘觉寺等佛教文化瑰宝,又可以亲临古战场,凭吊当年岳飞抗金故垒,缅怀民族英雄,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北部景区南京市牛首山北部景区已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的圣象广场上的12头形态各异的石象创下中国之最,是目前中国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岗岩整料雕刻石像群。
牛首山北部景区项目是南京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位于雨花台区东南部、牛首祖堂风景区北部,占地约61公顷。
项目分两期逐步推进,截至2014年8月,北部景区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一期项目中,景区入口设有星云法师亲笔书写的万象更新景石,寓意佛法无边、包罗万象、吐故纳新。
连接景石的镜面水池呈高低三叠,逐步抬升,水面清澈如镜,颇具佛教倒影众生、洗心除尘的禅意。
圣象广场是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主体由12头形态各异的圣象背驮经幢围合而成,金幢六面刻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代表经文著作,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是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的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岗岩整料雕刻石象群。
广场两边岩壁刻有12幅经变故事浮雕,均配有文字说明,分别讲述了感应舍利、甘露佳庭、一苇渡江等与南京有深厚渊源的佛教文化故事,展现南京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
此外,一期还有景区水系、景点绿化、进山道路、临时游客中心、临时停车场等游览内容。
圣象广场广场上的12尊六牙白象,是释迦摩尼乘坐的坐骑,每头大象长度6米,宽度2.5米高度4米,再加上身上的经幢9米,总体高度13.9米。
制作石象的花岗岩都是从福建泉州矿场开采而来。
选择12尊石象则代表着岁月轮回,生命不息。
2015年8月,北部景区二期项目规划设计的拈花微笑、六祖洞、禅宗文化艺术博览馆、万花精舍等十余个主要景点也将陆续建成对外开放。
牛首山北部景区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可乘车经绕城高速公路、宁丹公路、机场二通道等3条高等级公路抵达景区,也可以乘坐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地铁10号线及建设中的南京地铁S3号线,再转公交111路、155路等直达景区。
夏游南京的牛首山作文400字左右。
“春牛首,秋栖霞”。
五月初的一个周日,我们一家驱车来到位于南京城区西南十公里之外的江宁牛首山,游览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牛首烟岚”。
驶进景区,我们就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了。
道路两旁,苍翠的松柏、挺拔的绿竹、高大的银杏、遍坡的紫藤,在我们的眼前交相辉映,清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
那么它为什么叫牛首山呢
据说,是因为这座山双峰突起,东西对峙,形似牛头双角,就像一只牛首,所以叫牛首山。
停好车辆,我们便沿着山路漫步上行,来到了位于牛首山峰最高处的广场,仰首看到一座砖塔矗立在山顶。
沿着石阶向上爬了一段台阶,就进入佛教圣地——弘觉禅寺。
寺院内建筑别落有致,一尊刻有“弘觉”禅师的雕像站立在寺塔前, 像是时刻守护着塔身的安全和威严。
相传弘觉寺塔建于唐代,高达41米,七层八面,每面正中为拱形壶门,四隐四现,造形典雅,风格古朴,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砖塔。
进入塔内,弯延的楼梯仅够一人小心翼翼地通行。
我们就登上了塔顶,举目远眺,山下的风景一览无余,漫山遍野桃李盛开,杜鹃争艳,松竹掩映,满山青翠,还有大小不一的湖泊点缀着, 犹如几面银镜镶嵌在翡翠之中,形成一幅自然山水墨画,处处充满生机,景色宜人,春风拂面,十分惬意。
在寺院内逗留了近半个小时分钟,我们又通过一段长长的山路,来到了位于山南的郑和文化园。
郑和文化园是为了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而建造的,郑和的陵墓就安葬在此。
郑和纪念馆建在文化园广场的东侧,属于典型的明代建筑。
纪念馆院落的中央矗立一尊郑和雕塑,四周分别是四个展厅。
在第一展厅,介绍的是郑和的生世,以及与南京的关系,还有他七下西洋的航线和所到国家的情况。
步入第二展厅,刚进去,就被宝船模型的气势给镇住了, 宏伟而瑰丽,雅致而精巧,好似每一块木板都充满了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突然想象起航时的场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在苏州港码头,郑和船队启航时,全城百姓都来为他们送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祈盼他们成功归来……当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早已在纪念馆门口等候,我赶快浏览完第三、第四展厅,急忙与他们汇合。
因时间原因,我们不得不匆匆地瞻仰了郑和的陵墓。
随后,我们沿途又游览了南唐二陵、南宋岳飞抗金故垒、明代摩岩刻佛像等名胜古迹。
一路感受南京的悠久历史,禁不住暗自赞叹,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如此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和发扬先人的光荣传统,我们有责任做的更好。
牛首山风景区开放了吗
牛景区自2014年已经免费开放。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由牛首山,祖,将军山,东、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首山属于宁镇丘陵西段南支,山高248米,因山顶南北双峰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
” 牛首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及宏觉寺、弘觉寺塔、郑和墓和抗金故垒等人文景观。
牛首山风景宜人,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
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
市民可以乘坐地铁1号线到天隆寺站,转111路到将军山站下直达景区;或乘坐地铁10号线到小行站,转155路到将军山站下直达景区。
也可以自驾前往从龙蟠中路到机场路,往三桥方向上绕城公路、安德门大街宁丹路出口下,左拐铁心桥大街,顺宁丹路一直开到圣象广场。
据悉,目前北坡景区可提供停车位400~500个。
牛首山风景区对中宁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宁夏中宁牛首山名胜奇观(一.牛首名山)牛首山位于平原和卫宁平原之间,中宁县城东部,离县城45公里。
主脉南北走向,长约29公里,宽约9公里。
有两座主峰,一曰武英,一曰文华。
武英峰海拨1781.5米,文华峰海拨1677米,南北对峙,相距约500米,中间有一狭窄的山脊使它们牵手相连。
因其有“双峰插云之势,望之如”牛首犄角“,故曰“牛首山”。
有专家考证说:牛首山名称是由西夏牛首寺演化而来的。
在清初还是个俗名,到乾隆年间才在县志列为山名。
牛首山的山名来历,民间有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黄河青铜峡有一条凶恶的蛟龙,经常兴妖作怪,淹没良田和村庄,害得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治服恶龙,乡民们捐钱筹资,铸造了一个大铁牛,重达十万八千六百斤,放在黄河东岸。
人们逢年过节经常烧香膜拜。
久而久之,铁牛通了人性,有了灵气。
只要恶龙兴风作怪,大铁牛就入水与之搏斗。
大铁牛力大无穷,最后终于斗败了恶龙,可大铁牛的一只角也断去了小半截。
为了防止恶龙再来残害百姓,大铁牛就卧在岸边守望。
后来铁牛化成一座山,人们叫它“牛守山”,后演化为“牛首山”。
牛首山,古名望云山、黛黛岭,北魏之前也曾称“艾山”,北魏时称“青山”,唐代称“回乐峰”,亦称“大石山”,宋(西夏)时称“峡口山”,明代称“金积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后称牛首山至今。
牛首山早有西夏名胜之说,如今仍是宁夏游览胜地。
有此殊荣,首先是因其自然环境优美壮观。
牛首山主峰三面临崖,一面临水,视野非常开阔。
在睛空丽日、万里澄澈之时,东至吴忠、灵武,北至青铜峡、永宁,西至中宁、中卫,广袤千里的宁夏川区尽收眼底。
主峰向南,山连着山,峰接着峰,起伏连绵,千头攒簇。
西北是青铜峡水库,睁目凝视,水天一色,心胸自然为之豁然开朗。
北面是黄河,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在山脚下缓缓绕了一个弓型大弯,而后急急向峡口扑去。
先望“黄河从西来”,再看“滚滚东流去:,听黄河拍击之声在山崖深谷回荡,令人浮想联翩,如入仙家幻境。
牛首山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前人留下的墨迹颇多:“山势岗峦耸秀,岩壁叠翠,青峰峙其上,黄河流其下,秀丽如鞭蓉出水。
”且“双峰插云,取其高也”。
“盘旋百折山拟登天,遥望四瞻,则情满于河。
”“绿树啼莺和梵唱,寒泉引客最清幽”。
牛首山吉祥寺碑文载:“自汉唐以来,我牛首西天,山明水秀,景致茂焉,巍峨岚色,可与东土着名佛教诸山媲美。
”明朝宁夏佥事督储齐之鸾有诗曰:生犀饮河欲北渡,海月互来首东顾。
冯夷举手挥神鞭,铁角半摧河上路。
诗中的“生犀”指的是牛首山。
“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名。
“铁角半摧”自然让人想起文章开篇外所讲的故事。
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字,足以说明牛首山的景色是何等幽美。
因而牛首山被认为是宁夏八景之一。
其二因其是宁夏佛教圣地。
早在西夏时期,牛首山佛教就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西面的贺兰山麓的元昊行宫(又称大佛寺),南面的鸣沙安庆寺遥相呼应,组成一个佛教区域,是西夏王朝重点经营的一个地区。
根据文献记载:牛首山早期的佛教应当在西夏之前。
中国的佛教是从西域传入的,首先从中国的西北逐渐向东南传播。
而牛首山是古代的边防重地,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塞上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世传为小西天”的牛首山佛教可能比四大名山还要早一些。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李贲撰的《重修牛首寺碑记》记载:“天下东有九华,南有普陀,西有峨眉,北有五台……然哉,兹惟我宁夏西南隅河东百七十里,以牛首为名,双峰插云,取其高也。
北则根底贺兰黄河,南则联络金积……古佛孤灯,日夜香火不断,老僧野衲晨昏礼诵不休……此山真四镇之灵境,朔方之名刹也。
世传小西天,释迦牟尼尝会诸佛众生演法于兹,有大乘经存焉。
”李贲当时已把牛首山与全国的佛教四大圣地并列齐观了。
此碑说明:一则牛首寺历史悠久。
二则此传说当与五台山文殊菩萨现身,峨眉山普贤菩萨廉洁同属于一个时期。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释迦的左右胁侍,三佛最早排列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释迦居中,而牛首寺三佛座次排列与五台、峨眉相同,亦可说明当属同一时期,因而宁夏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牛首山寺庙众多,以群坐落,且历史悠久。
由于各寺庙群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又经众多朝代复修重建,古刹名殿,不胜枚举。
山高处殿宇全部用青砖、条石采用券拱方法建造,造型独特,结构严谨,气势雄宏。
无论砖雕装饰之精美,还是砖刻楹联之古朴,无不显示着高超的建筑艺术。
另有释迦牟尼佛在“小西天”现身说法的传说,令善男信女神往,再有“慈云航渡”、“金牛泉池”、“河曲映日”等胜景新鲜厅特,令游人叹服。
牛首山,无论在中国历史文化,宁夏佛教文化,还是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牛首山作为西夏名胜,作为当今宁夏游览胜地,当之无愧也。
古人有诗云:重峦咫尺斗牛通,碧色连天接远空。
夜月常收千叠秀,曙星摇落万峰雄。
丹岩积翠迷烟树,环岭飞云逐晓风。
欲较晦明频俯北,三农景仰意何穷。
描写黄龙岘风景句子
江宁区搏文\\\/李者也天赋人之命而活,我之自当拼而搏。
宝刀之刃多因锻,利剑之峰长须磨。
金银权位皆可失,唯有志气人难夺。
天欲巨舰万里浪,故不许其池中泊。
【注】江宁大学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方山脚下,面积27平方公里,由两大功能区(大学集中区和资源共享区)组成。
已有东南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德学院等入驻。
各校呈“弯月形”包围着方山国家地质公园,百里流韵的秦淮河穿流其间,名校荟萃,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
【关键词】“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京云锦之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周边景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将军山风景区,方山风景区,汤山温泉(中国四大疗养温泉之一),佘村明清建筑群,湖熟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