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从1905年秋,两广总督岑春煊主持筹办广州自来水公司起算,广州人喝自来水已经有100年了。
那么,百年之前,广州人食用的是什么水
因为古广州地近海边,一般井的水质不好,南越王赵佗命人在越秀山南麓开凿一井,泉味清洌,大旱不涸。
赵佗饮了肌体润泽,100岁时仍视听不衰,后人称之为越王井。
人口的增加,全城喝一井远远不够,人们寻找水源,甚至想引白云山泉入城。
万余竹竿引泉入城 这个梦果然实现了———公元248年,担任吴国交州刺史的陆胤来到广州,将出自白云山蒲涧流经越秀山的甘溪开凿疏通,引水入城,挖塘蓄水,民得甘食。
宋以后广州城墙向外扩建,秋冬海潮倒灌,江水咸苦。
宋绍武元年(1094年),大文豪苏轼被贬南下途经广州,才知道好的井泉都被官员和有钱人霸占。
有位姓邓的道士提出一个破天荒的设想:将白云山上的蒲涧滴水岩的水,用一万多条竹管输送城内各方,“一城贫富同饮甘凉”。
就实施这一设想,对于官场失意的苏东坡来说,自然是难上加难。
但他的确曾登白云山视察蒲涧,仍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写进了一封给友人的信中。
在《东坡全集》,我们才知道古人对白云山泉改做自来水的美好梦想。
英国工程师考察水源 19世纪末,广州人的用水形势每况愈下。
当时有人说,羊城是“岭南一大都会,闾阎扑地,屋宇连云,街巷纵横,沟渠密布,向无源泉流注,所食井水比污秽渗漏之余。
”(《羊城源源水局记》)清光绪六年(1880年),广州因为饮用了不干净的井水而中毒身亡的人曾有5000多,以今天的眼光看,属于特大恶性事件,地方官员却束手无策。
两年后,即1882年,南海人何献墀聘请了英国工程师柯则域来穗。
柯则域第一项工作是要计算广州人每天的用水量,事关日后一旦开办水局,供水的多寡以及铺设水管的大小都与此有关。
但古人或自家用井,或到远处挑取,故用量难以统计。
柯氏观察广州人平时的用水习惯,参考欧美各国每日每人20斗至60斗的用水量(每斗六斤四两),用了一个估算的方法,得出广州人每天每人用水大概在10斗至15斗之间,全城用水则约1千万斗。
柯则域登上白云山测量各溪水的流量,发现各溪每天大约出水80万斗,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尔后他又考虑过在白云山筑塘贮水、开井取水等方法,都远远解决不了。
最后,柯氏确认,广州增埗的琉璜坑最适宜建筑滤水塘,这里的水质比泰晤士河还好。
加上采取过滤隔清的方法,源源不断的珠江水可以充足供应。
根据柯则域的考察报告,何献墀决定向社会集资兴办一个水局(即自来水公司),名曰源源,祈求源源不断。
当年水局在全市张贴告示:“本局拟创办水喉,不拘城厢内外俱能引水到屋,以供日用,每年每户仅收银三五员(元)耳。
惟户口繁多难以核算,或各街欲设水龙以备不虞,似较胜于水车拥塞街巷,并可省养车之费。
请于七月初一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如欲用水者早到十八甫林宝阁机器书局先行挂号为实,俟各街各约各行铺户公馆住眷所认用水之家多寡核有成算后,即行集资100万元,分作10000股,每股科本银100元正,于挂号取股日交足。
” 从布告中,当时并无“自来水”一词,只称之为“创办水喉”、“引水到屋”。
可惜,源源水局以民间集资经营自来水业务的计划并未获得成功,但柯则域细致入微的考察成果并没白费。
23年后,成立的广州自来水公司决定在增埗建设水厂。
自来水公司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两广总督岑春煊拨官款60万两,另招商股90万两,共计银150万两。
地点选在水质最佳的增埗,以汽油机抽引江水,入储水池滤清,提上位于长寿大街(今长寿路)的西关水塔,贯入各路水管。
1908年6月,增埗水厂开车试水,8月行开水礼,大功告成。
自来水介入百姓生活 有资料表明,刚开的自来水受到许多老百姓的抵制,他们用的井水是免费的,何必多此一举
官府还派人去动员接水,收效也不大。
然而自来水毕竟是新生事物,它以强势进入百姓的生活中。
1916年,广州市的自来水完全改归商办,水厂设置仍然简陋,供水量仅够6000户左右。
民国广州有四水塔,昔日水厂向各地送水必经水塔,水塔的作用一是蓄水,在供水量不足之时,起着调节补充的作用。
二是利用水塔的高势,自动送水,使自来水有一定的水压扬程。
西关水塔在1906年建成,它是广州建造的第一个水塔,钢板焊接而成,造价9万多两白银,储水17.2加仑(约782吨)。
继西关水塔之后,广州分别在越秀山旧炮台、东山梅花村、沙面肇和路49号(今沙面游泳池附近)各建水塔一座。
1931年2月,越秀山水塔建成,塔为圆形,以避风力,高16米,内径13米,储水24万加仑(1089吨)。
水塔建在山上,无需加建铁架,已是海拔115米,全市各处,均可到达。
若遇火警,水压尤足。
1929年7月建成的位于杨基村北的东山水塔距离地面近50米,塔身高9.6米,内径7.2米,储水8万加仑(363吨)。
沙面水塔是民国初年租界各户集资请英国工务局筹建一小型水厂时建立的,水塔储水10万加仑(454吨)。
这些旧水塔,多在二十世纪70年代拆毁,使广州失去一批历史见证。
羊城日日闹水荒 20年代末,广州自来水用户日增,供应日见绌足,1929年7月1日的《广州民国日报》报道:“老城昌兴街市水荒,不得已向街喉取水,故水桶排长龙,轮次取水。
至西关各处每日上午至10时许亦无水至,非俟至深夜12时后必无水用。
最近之数日,益觉变本加厉,以致用户不及贮存食水,涓滴全无,须向街井挑水方可煮饭。
”当时政府还通过刚刚建成的广州电台宣布,定时开放街喉救济贫民。
为解决水荒,1929年市政府建了东山水厂,供应东山近1千多个用户。
1932年4月,增埗再增加一个新水厂。
此时广州自来水的用户增加到4万2千多户,并广泛安装水表计算水费(供水初期水表未能普及时,分表户和月户两种,表户按表收费,月户则按月收费)。
1937年,广州自来水事业曾经兴旺一时,用户达5万多个,对自来水的宣传教育也在加强。
当时出版的小学生课本有一首《自来水歌》,里面唱到:“热闹繁华大都市,房屋马路多整齐;四通八达全地平,没有河池没有溪。
大江旁边设水厂,送水利用上压力。
市民都用自来水,煮喝洗涤真便利。
”而参观自来水厂也成了学校组织的活动之一。
正当广州自来水公司打算往河南输送自来水,并在龙溪首约附近多建一水塔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
以后广州沦陷,市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1945年10月广州光复,自来水用户仅存1万3千。
以后有所恢复,也仅是2万多户,昔日送水过河南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水喉站成当街一景 值得一提的是,自来水并非通到每一家,在小街小巷,还设有水喉站。
一根水喉(水龙头)供100多户人,水喉旁有人收费,开关,名曰“睇水”。
水喉设在一个简陋的木棚里,外挂牌“XX水喉站”。
站中一对水桶,桶边开一个口,以防接水太满。
交一两分钱,可挑水一担。
那时候的人老实,付钱后就把桶挑走,回家把水倒下缸后,马上把桶还回水喉站。
还可以买水牌,牌是竹子做的,1角钱买12个。
挑一担水,放一个在水喉上的小木箱里。
那时候,在横街窄巷,不少姑娘挑着两桶水,挺胸晃辫款款而行,两只水桶左右摇晃,有一股淡淡的诗意。
水喉站也是洗衣服的地方,几个相熟的姑娘一起,天南地北,嘻嘻哈哈,边洗边谈,充满了青春的力量。
还有一种叫“泡水馆”,提供的是热水。
那时许多人家里还是烧柴,用柴煮开水绝不止一两分钱,所以才有泡水馆。
街市的铺内,砌上一个大炉,架上锅。
那锅形似缸,下接一个水喉,喉下有个小台。
水煮开后,拿着水壶的顾客就可以冲水。
泡水馆开业时间很长,早上六点起来开炉,六点半就有水供应了,市民买回去可以冲一壶茶吃面包当早餐。
上世纪50年代的水价是:小壶1分钱,大壶两分钱。
也卖水筹,1角钱12个,小壶1分,大壶双分。
一般的泡水馆还设几个冲凉房,冬天人们就会光顾。
1角钱一桶热水,毛巾肥皂自备。
为舒适起见,泡水馆还有茶叶供应,山茶、茶骨茶等较低档的茶叶。
山茶两分钱1匙,茶骨1分,花茶5分,属高消费了。
过去在龙津路有一家“强记”,老板到珠江边采水翁花回来晒干煮茶卖,1分钱一大碗,没钱可以赊账,甚受欢迎。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广州市政府从长堤五仙门铺设水管向河南供水,从此拉开了广州自来水事业建设的序幕。
时至今日,广州日供自来水量已近400万立方米,这与柯则域的日供千斗之设想可谓是天壤之别。
饮水思源,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自来水,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痕迹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痕迹约翰·罗斯金 把个黎明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编辑本段]意思 痕迹 hénjì [mark;vestige;trace] 某物经过的可觉察的形迹(如船的航迹、足迹线或轮辙) 雪橇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 他的写作有着草率的痕迹 痕迹离开长沙的时候去影楼拍的一照片~~ 知名插画家 痕迹,插画家,给飞.魔幻与新开版的飞.言情画封面等 痕迹的画都很好看 痕迹的作品;[1] [2] [3] [1] [2] [3] 苏醒的作品 ,《夜不语诡秘档案之<痕迹>》,详见 夜不语吧 痕迹 约翰·罗斯金(1819-1900),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他对社会的评论使他被视为道德领路人或预言家。
据说其著作(Unto This Last)曾对甘地产生过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芝麻与百合》、《空气女王》、《十九世纪的暴风云》、《绘图要素》和《透视要素》等。
罗斯金的作品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对甘地、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有较大影响,普鲁斯特甚至为了翻译罗斯金的作品而下决心学习英语。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
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坏书固然难以经久不衰,但有些坏书却世代相传;好书当然有千古流芳的,但也有些好书转眼即逝。
我不想在这里谈论坏书,只想探讨一下为什么好书会有永久与暂时的差异。
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暂时性的好书就是那些想告诉别人,而又无法与之面谈,因而印刷出来的有用或有趣的谈论。
这是些旅途见闻、幽默故事、围绕某个问题的辩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报道、对世态炎凉的惆怅感慨等等,有些侃侃而谈,妙趣横生,有的告诉你一些必须知道的事务,有实用价值。
这种书随着教育的普及而流传日广,大量出版,成为当代的特产。
对于这些应时之作我们当然应该表示欢迎,从中获得各种益处。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杰作,那就反受其误了,因为严格地说,这些书根本不能算是创作,只是一些书简、新闻、资料或其他出色的印刷品。
在当今的时代,朋友们的来信可慰悬望之情,但不一定值得保存起来;报纸则很适于饭后浏览,而不是精神上的主食;那些使你消除旅途疲劳,告诉你许多趣事,为你解决许多问题的文章,虽然集录成册能使你得益不浅,但却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著作,因而也不值得悉心研读。
创作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可谈之言,而只适于书写,而且写下来是为了流传,而不是为了转述。
可谈之事编印成书,只是因为作者无法一下子向成千上万的人讲述,只好把自己的话语复制下来,变成文字符号,传达给别人,要是大家都能同时听到他的谈话,他一定愿意讲述,而不必印到纸上。
正如你无法和远方的朋友叙谈,只好以信为媒介,把你的声音传达给对方,要是能够面晤,你一定直接谈论而不用写信。
但是创作的过程绝对不是为了把一些要说的话复制或传达出来,而是为了写出具有永恒性的好书。
作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把一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表达出来,他相信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写过这样的作品,也认为除了自己再没有别人能孕育出这样的作品,命里注定要由自己来呕心沥血,形诸笔墨,这就会产生千古流传的杰作。
他在写作时夜不成寐,食不甘味,直到头脑中的构思如阳光照耀下的景物那样清晰,直到那些真知灼见终于见诸笔端,才稍感心安,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这部书中重新诞生。
如果可能的话,他会在墓碑上刻道:我的著作是我生命的精华,除此之外,我的一生和他人无异,只是在吃、喝、玩、睡,还有爱和恨。
我的一生像蒸气那样虚无缥缈,只有这些书是真实和值得留恋的。
这些书是他毕生经验阅历和才智灵感交凝而成的结晶,是真实意义上的书。
也许你觉得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写成的吧?那么你是不是相信诚挚和博爱,是不是相信天禀聪疑的人同时具有这种品格呢?我想你不会作出否定的回答。
当那些睿智之士怀着真诚和博爱来表现人生时,就会创造出艺术珍品和杰作。
当然其中难免掺杂一些败笔或虚妄,但只要你能客观地分析,便能够识别出那些伟著佳作,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伟人在写这些真正的书,诸如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因此有许多佳构杰作可供你选读。
你也一定感到人生苦短,但不知你是否为自己短暂的一生作过规划,衡量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可知道如欲顾此就得失彼?你是否牢牢记住光阴一去不返,今天所失不能得之于明天?你难道愿意把可以与皇帝或皇后侃谈的时间浪费在与马夫的闲聊上?你难道愿意在智慧之门向你敞开,把许多博大精深的不朽之作呈现在你面前,任你享用之时,仍然醉心于功名利禄,纠缠于世俗纷争?在书的世界里,你可以任意驰骋。
你可以结识许多伟大的人物,建立起高贵的友谊,在与这些伟人的交往中,你会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思想格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你所崇拜的人物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约翰·罗斯金(1819-1900),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而且还是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方面的专家。
罗斯金是个有趣的人,他相信“大多数妇女会认为:建造一座教堂或为教堂捐献装饰的乐趣,更胜过在自己前额上带几颗钻石的得意。
” 约翰·罗斯金其人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1819年出生于伦敦一个殷实的酒商家庭。
父亲是一个热情洋溢的艺术爱好者,母亲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
罗斯金从小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他每年夏天随父母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古代建筑和名画,培养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
18岁时考入牛津大学,后因病退学。
此后两年在意大利养病,同时搜集资料从事著述。
1843年,他因《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一书而成名,并使其拥有众多追随者,其中就包括英国大文豪王尔德。
以及随后发表的三十九卷有关艺术的评论,使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趣味的代言人。
罗斯金本身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曾经有人把他比作我国的钱锺书。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且还是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方面的专家。
1849年和1851年,他分别写了《建筑学的七盏灯》和《威尼斯之石》,两书都强调美好的作品来自创作者美好的心态。
同时他认为艺术作品和人类各层面的文明息息相关,艺术是人类通用的语言。
60年代后,罗斯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一改前期的美学风范,开始致力于社会改良运动。
除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抨击时事的文章外,他还身体力行,在伦敦及附近城市作了大量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结集出版,在英国广为传颂,最著名的莫过于《芝麻与百合》。
1879年罗斯金隐居于兰开夏科尼斯顿湖畔的布伦特伍德镇。
1900年1月20日患脑热病去世。
约翰·罗斯金与母亲 罗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
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
她把所有的玩乐都看成是罪恶,所以从来没给幼小的罗斯金买过玩具。
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
当时,小学还不是义务教育,所以罗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
而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
母亲硬是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注视儿子的生活。
据说,这位母亲三年多来一直把丈夫留在伦敦,自己住在牛津街。
罗斯金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848年他依从母命与艾菲·格雷结婚,1854年即行离异,妻子离他而去。
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
”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
尤其在临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王尔德与约翰·罗斯金 英国大文豪王尔德到莫德伦学院就读三周后,就认识了牛津大学艺术教授约翰·罗斯金。
罗斯金当时在欧洲已享有盛名,是艺术、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方面的专家。
当时他刚开了一堂“佛罗伦萨美学与艺术学派”的课程。
王尔德光是对课程名称就很有兴趣,并马上选修了这门科目,成了罗斯金的学生。
罗斯金在课堂上力陈美的必要性、劳动的崇高性,以及机械的丑陋,使得王尔德很快就成为他最虔诚的信徒。
虽然王尔德在牛津求学时最先所受的启发来自罗斯金,但他后来却背叛了罗斯金的艺术理论,成为了华特·佩特的追随者。
罗斯金的这位学生后来却因为有伤风化案锒铛入狱、身败名裂。
惠斯勒控告罗斯金案件 晚年的罗斯金和唯美主义的代表画家惠斯勒之间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事情是这样的:一天,罗斯金和王尔德一起参观一个有惠斯勒作品的重要画展,罗斯金对画家所作的《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一画颇为不满。
这是一幅在黑色底子上洒满不规则色点的油画,罗斯金认为:“把颜料罐打翻在画布上还要观众付钱,实在是一种欺骗。
”1875年,惠斯勒以侮辱名誉的罪名向伦敦白区法院控告了罗斯金,与罗斯金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法律诉讼,最后法庭判处罗斯金有罪,但只须支付十便士的罚款。
这个幽默的玩笑,调解了两位著名文人的争吵,但惠斯勒却为支付一半的诉讼费而囊空如洗。
惠斯勒与罗斯金的这一场官司也成为了世界画史上的佳话。
高一人教版英语Unit4 The rescue 课文翻译
历史上,英国特殊的岛国地理和环境为航海事业、海军的发展、以及对外扩张和强大帝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岛国地理和辉煌历史又造就了英国人强烈的岛国情结,形成了英国人自傲而排外的性格特征,影响到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研究了英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发展、国民性格特征的影响,以促进中英文化的深入交流。
关键词:岛国地理环境英国文化强大帝国岛国情结0引言笼统地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正如日本学者内山完造在其《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根性不妨称为大陆的,茫茫大陆之上,任何事物不能明晰地加以区别划分,不能有绝对的完整,中国人即使见到完整的东西,也无意识地觉得把握着完整,未免太过于累赘繁重,只要能选出其中主要部分来,便已是足够足够了”(黎德化1998)。
综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地理和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关系对于该民族的性格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样英国的岛国地理与环境和其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历史的变迁,英国人也形成了典型的自傲和排外的民族性格,岛国地理环境影响到了英国的方方面面。
1地理环境特点对英国航海的影响1.1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英国是大西洋中的群岛国家,既离开欧洲大陆,又靠近欧洲大陆,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
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不列颠岛各海东西最宽处近500公里,沿岸曲折多变,海岸线总长1.145万公里,有很多深深锲入内陆的海湾与河口。
岛上任何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
英国有充沛的降水而地形又崎岖不平,于是造成了颇为密致而水量丰富的河流网。
泰晤士河自西向东流经英格兰东南部平原,最后注入北海,其河水水位稳定,经年不冻,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英国有面对西欧许多大河的出海口,分别流入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为英国加强与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的联系提供渠道。
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北海海底丰富的石油资源,对英国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英国四面环海,还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因此盛产鱼类,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欧洲重要的渔业国之一;全境因受到海洋暖流的影响,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大部分地区不结冰,利于作物生长和内河航运业发展。
1.2航海的发展和“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深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在中世纪及其以前,英国的岛国位置使其与大陆隔绝,不利于英国的发展,而地理大发现后,其优越性开始显示出来。
岛国的位置和优越的航运条件,是“日不落帝国”形成的有利因素。
在世界航海事业不发达、文化中心还在东方的亚洲,而欧洲经济、文化中心还在地中海沿海的时候,大洋限制了英国的发展,它被认为是世界的边缘。
但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到处掠夺殖民地,国际贸易的干线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而英国正处在这条干线上,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它的发展,伦敦很快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英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在世界航海事业落后、现代武器出现以前,海洋为英国免受战争威胁提供有利屏障,岛国位置使其本土很少遭到外国军队的袭击;它的边境多为海疆,所以可以集中力量建设海军;海上力量强大起来之后,它又利用靠近大陆的有利位置参与欧洲的政治、经济活动,进而掠夺、控制某些国家,迅速强盛起来。
在诺曼征服之前,海是外国入侵英国的通衢大道(王虹2003),不列颠岛先后经历了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丹麦人的入侵。
但在近代和现代史上,海洋却是英国的一道坚固的防线。
只因一海之隔,英国多次免受欧洲大陆战争的灾难。
英国的岛国环境和四周的海洋资源为航海技术、海军的发展、海外扩张以及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1337年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1453年,英法间进行了历史上所称的“百年战争”。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法两个王室之间的血统关系所导致的王位继承之争,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商业战争,导致战争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争夺市场和商业利益(王振华2003)。
百年战争中英国向大陆扩张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国王位,英国开始向海洋发展。
在对外贸易中,伊丽莎白鼓励海外进出口,不断追求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她统治期间,英国政府特别注意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并建设了强大的海军,庞大的舰队和商船队舳舻相继,转运千里。
伊丽莎白还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并给这些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其垄断特定地区的贸易。
地理大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欧洲各国纷纷发展航海业,期待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和掠夺财富。
在一个商业化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通过海外贸易获利的前景十分广阔(许海云,何黎萍2008)。
伊丽莎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而且认识到英国在这个方面具有别的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
因此,她很快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积极支持者和直接参与者。
16世纪至20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英国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殖民扩张对世界近代历史和地理政治的演变均有极大影响。
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
如果说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那么,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唐晋2007)。
2英国人的岛国情结“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至今还萦绕在英国人的心头。
独特岛国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英国的发展带来无限契机和巨大辉煌,使人民对岛国形成了牢固的优越感和依赖感,这种感情让英国人在具有自信、民主和开拓精神的同时,也具有排外等明显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岛国情结。
这种岛国情结在扩张与殖民中不断成长与成熟,从民族意识变成民族自觉,并延续至今,投射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人的岛国情结由来已久。
1485年,英国建立了封建的都铎王朝。
正是在这一阶段,特别是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英国人对其岛国地位有了准确和客观的认识“,岛国意识”开始形成并最终确立。
这也许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副产品,是上帝赋予英格兰人的礼物(彭树智2003)。
岛国观念在英国人的想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文豪莎士比亚很早就流露出英国人的岛民心态,如《查理二世》里冈特的老约翰说:“这镶嵌在银灰色大海里的宝石,那大海就像一堵围墙,或是一道沿屋的壕沟。
”莎士比亚在言辞之间流露出对自己国度处于大海之中的优越感(刘作奎2004)。
岛国情结让英国人富于想像并善于开拓,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就是取材于水手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精彩故事,成为不朽的“海岛题材”小说之一。
由于四周都是大海,安全有了保障,英国人很早就获得一种自信。
岛国情结深深地印在了英国人的头脑里,让英国人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岛国无限骄傲,从而对外界表现出排斥与蔑视的民族性格。
我们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心深处,英国人其实瞧不起外国人。
1592年,在描述维尔腾姆公爵弗雷德里克访问英国的情景时,一位德国作家这样评论:“居民们……非常傲慢,盛气凌人……他们对外国人毫不尊重,而且藐视和嘲笑他”(帕克斯特2000)。
英国人对外国的蔑视常表现在日常小事上,比如他们将煮得既不好看,也不好吃的牛排形容为“像法国人煮的”;当英国人说了粗话请求原谅时,会说:“请原谅我用了法语”(梅杰首相在上世纪90年代经常用这个口头禅);把不告而别称为“请法国假”;称腐败是“西班牙习俗”等。
这些指责是英国人一种自大心理的缩影。
1983年,伊丽莎白·普莱思在她撰写的《了解不列颠》一书中,谈到了英国人的传统形象:“人们认为一个传统的英国人内向,感情淡漠……坚定地相信不列颠人比其他民族优越。
”可以说,就是这种“坚信不列颠人比其他民族优越”形成了英国人骄傲的群体形象(彭树智2003)。
曾经英国文化协会委托莫里调查机构进行一项历时两年的调查共访问了3000多名世界各地的人士,了解他们对英国的印象。
结果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英国人传统保守,对外国人显得冷漠、自大的态度实在不敢恭维。
受访者普遍认为英国人的排外性甚强,其中一名新加坡被访者更说:“老一辈还以为自己仍是殖民地主人,看不起其他种族的人。
”岛国情结在英国处理与欧洲关系时起了很大作用。
英国人与欧洲地理上的距离感和血缘上的联系使他们感到他们既是欧洲的主要民族、同时又不属于欧洲。
因此,在岛国情结支配下的英国在欧洲大陆发生战争或纠纷时,总是隔岸观火、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
从二战结束到今天,每当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英国首先想到的是有着更多文化认同感的美国,而不是自己的后方———欧洲大陆。
这样的想法在英国上升阶段有一定合理性,但在英帝国的辉煌已经不在时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3结语尽管英国面积仅24.3万平方公里,英国人却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这不得不说是得意于其特殊的、优越于其他国家的岛国地理环境和海洋资源。
在近代化过程中,发达的航运业无疑是英国领先于世界、英国人傲视世界的有利因素。
岛国地理环境不仅促进了英国航海事业以及对外扩张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英国人浓厚的岛国意识,造就了自傲而排外的英国国民性格。
可以说,英国的岛国地理环境是英国文化形成的基础。
对于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认识英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