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节丰收的谚语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惊蛰闻雷米似泥 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米价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米价便宜。
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进伏了没有?
找来的资料望有所帮助^_^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
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
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
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
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老北京的伏天儿 老寂 进入农历六月就该到数伏天了,俗话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北京的伏天里最热一般可到摄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
我国古代历法中既有对伏天的推算,“三伏”这种说法自秦代以来就有,查《汉书·郊祀志》有明确记载,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乃有之。
” 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
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 在我们北京因气候高爽,虽没有江南的“黄梅天”,但在伏天里也常有连阴雨,过去北京的老屋老房子多不免潮湿,所以要定期晒晒衣物以防发霉。
《帝京景物略》上云:“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脯乃收。
”有意思的是“銮驾”皇帝的仪仗车驾与“老儒破书、贫女敝缊”混在一起叙述,十分的有趣好玩儿。
在有皇上的时候每到伏中国家史馆“皇史宬”(在南池子菖蒲河公园北边)要晒各朝的“实录”;北京城内各大寺庙要晒佛经,有的还举行“晒经法会”。
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一番特殊的情调,即便是那些简陋的小三合院的两三间“棋盘心”(四周是片瓦中间为灰棚)房子,每到夏日炎炎似火烧的伏天,木窗上也要糊上一些冷布,挂上竹帘子让屋里有点儿影绰绰的花阴凉,生出些许的惬意,站在屋中透过帘子看天上的朵朵白天,檐下那棵石榴树及窗台上的那一盆盆茉莉花指甲草。
伏天阴晴不定,片云可招雨,隔着竹帘听院中的雨声很有诗意。
一会儿的工夫,天又放晴了,一抹斜阳照亮被雨冲洗过的墙头,再看看院中低洼处的积水,一只飞着的红蜻蜓擦着水面掠过,忽然一抬头又望见蓝天上有一道彩虹凌空架起…… 古语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雨,从古至今都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北京伏天里的雨尤其惹人喜爱,特别是那种雨后有彩虹的雨。
小暑大暑话三伏 赵书 北京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
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
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
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
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三伏天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张心笛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
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
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
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
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
”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
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
锅贴 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六十多年前,那时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砖垒搭个小土锅灶,灶下点燃着劈柴,灶上放着个大铛,母亲在铛上抹层油后,把包好的饺子码满大铛,盖上个盖儿,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几分钟就烙熟一锅,将那饺子蘸些醋一吃,那黄焦酥香的锅贴可真馋人呀
当年在院中帮助擦瓜丝吃锅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高低档的饺子品种多彩多样,头伏之时,如不愿动手自制,还可以去买各种冰饺或去饺子馆吃,当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的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
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
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
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
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
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
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
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
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 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此荤油腌汤配些菜码儿拌食,非常滑润好吃爽口,那可是旧时伏天的美食呀。
“羊肉氽面”则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
老北京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与姜片、花椒盐、酱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腻,补气补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时节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
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
老北京时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一年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
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推而广之。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有关农谚的语句
描写三伏天的诗句: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 王毂《苦热行》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 杜甫《江村》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 杜甫《夏夜叹》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杨万里《夏夜追凉》写三九天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24节气中的农事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
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 “迎春”仪式。
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民、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
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
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有民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
“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
” “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
”“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
“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
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
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蜇: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
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
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 “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
“惊蜇打雷,小满发水”,“惊蜇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
“惊蜇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
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
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
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
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
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
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谷子、春玉米、红薯等早秋作物。
此时枣芽萌发,春播棉花开始种植。
谚曰:“枣芽发,种棉花”,“谷雨栽秧(红薯),一棵一筐”,“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谷雨麦怀胎”。
此外,谷雨无雨,亦为荒年之兆,民间忌之。
有“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有雨棉苗肥”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的说法。
雨后开始糙场,“三月不糙场,麦打土里扬”。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养花上浆。
农谚有“立夏不出头,割了喂老牛”、“立夏麦挑旗,小满麦秀齐”。
此时各种侯鸟相继入境,红薯芽普遍移栽下地,并继续播种旱秋作物,黄瓜成熟。
农谚有“四月八,鲜黄瓜”,“立夏种棉花,有苗无疙瘩”。
本县有“立夏见三新—大蒜、樱桃、豌豆”之说。
立夏日忌无雨、无风。
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
俗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高挂犁耙”,“立夏刮东风,药铺把门封”,“稻花要雨,麦花要风”。
小满:部分早冬作物开始成熟。
俗云:“小满见三新”,即大麦、油菜、蚕茧。
农民购置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农谚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不种棉,种棉也枉然”,“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
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75°时开始。
全县农事活动主要是收割小麦,抢种晚秋,管好大秧。
农村大忙开始,故有“打春一百,掂镰割麦”,“芒种忙,三两场”,“春争日,夏争时”之语。
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
三夏生产突出四个“抢”字,即一是抢收。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蜡黄就收,“麦穗发了黄,绣女也下床”,“七成收,八成丢”,“麦熟八九动手割,甭等熟透籽粒落”,“等了一粒青,损了十粒黄”,“要保粮食大丰收,一粒一穗不能丢”,“麦天弯弯腰,拾个白卷糕”,“夏收有五忙,收、运、打、晒、藏”;二是抢种,小麦收后趁墒抢种秋作物。
“收麦不顾种,秋后难顾命”,“麦茬耩芝麻,苗出快灭茬”,“一棵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三是抢打(脱粒),夏至前要打完场。
“夏至不打场,再打是把糠”,“拉到场里算一半,装到囤里才收完”;四是抢管,“种子落地,管子上马”,及时定苗,锄草保墒。
“一种得九管,收成才保险”,“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锄头有火,锄头有水”,“夏天撞破皮,胜似冬天犁一犁儿”,“人勤地不懒,全在人照管”。
夏收时,进场不带火,不吸烟,不许光肚娃儿进场,忌 “净光”,“少见”、“没风”、“净啦”等话,过去有“妇女不进场,进场不吉祥”的说法。
夏至: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秋田管理的紧张季节。
气温升高,天气变热,开始锄头遍地。
“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朵花,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夏至三庚入伏,伏有30天或40天,分头伏、中伏和末伏。
每伏10天,中伏有20天的。
民间有“热在中伏”和“三伏里头加一秋”之说。
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化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
夏至最忌有雷雨。
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掏钱难买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棒”,“夏至西北风,十雨九场空。
”“夏至翻白云,平地见鱼鳞”,“夏至风从东南起,夏秋不断雨淅淅”。
还有夏至赶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侯禁忌。
谚云:“夏至五月端,麦子贵三千”,“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
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
十个油房九个空,则表示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汛期到,作物旺长,主要是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炕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小暑种芝麻,头顶一串花”。
小暑忌旱,俗谚云: “六月怕干,九月怕淹。
”“六月旱,喝稀饭”,“六月要雨难得雨,八月要晴难得晴”,“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小暑泥鳅赛人参”。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
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头二茬地均中耕完毕。
注意治虫、防旱、防涝等事。
农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伏里种豆,收成不厚”,“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六月六,芽子红薯线穗粗”。
立秋:秋季开始,时在三伏之中。
农事有“立了秋,挂锄钩”之说。
意为庄稼不再锄了,还有“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
但亦有“立秋前后,燕瓜绿豆”,“立秋栽葱,白露种蒜”,“六月秋,老秧丢,七月秋,老秧收”之谚,是说在立秋时绿豆还可播种(收成不多),可栽葱。
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不能再栽了,立秋在七月,移栽的秧苗还能有收成。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棉花立了秋,大头、小头一齐揪”。
立秋日忌雷、雨、风。
俗谚云:“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处署: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
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白露: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
农事活动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
腾茬子,早耕,小麦备播,育油菜苗。
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白露割谷”,“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
秋分:秋季的一半,此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
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秋分一半家,寒露满天下”,“秋分一到,谷场见稻”。
“秋分过五,小麦入土。
”“秋天弯弯腰,强似春天转一遭儿”。
“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七月底,八月岸儿,新谷子米汤麻杆盐儿”。
秋分前后,月亮落地的变化,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寒冷之感,开始播种小麦。
农谚云:“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过了寒露节,种麦穗如铁”,“抓着一季早,两季产量高”,“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故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
霜降后进入种麦高潮时节,俗云:“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前耧后耧,差一穗头”。
晚秋普遍成熟,开始刨红薯,切红薯干。
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黄经为225°。
抓紧播种晚茬小麦。
谚云:“立冬到小雪,种麦晚半月”,“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
移栽油菜,收完红薯。
古有“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谚有“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冬耕深,出黄金”之说。
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如萝卜、水果等。
否则以为会损伤身体。
立冬忌无雨。
俗谚云:“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
小雪:气温下降,始飘雪花,冬播结束。
开始拉沫子,为牛铺备土,修建房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道路,开展副业活动。
农谚有:“千家万户,沫子粪土”,“小雪不破股(分孽),大雪不出土(麦苗)”,“修渠筑坝,天旱不怕”,“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修好水利,一本万利”,“光靠自己莫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不修沟渠不修塘,五六月里水汪汪”,“地埂不修,有田也丢”,“条条沟渠都打通,排水浇地不费工”,“农闲全在冬,水利莫放松”,“没雨先修房,没旱先修塘,没涝先筑坝,没荒先备粮”。
小雪到冬至是冬灌的好时机,俗谚云:“小雪到冬至,浇麦正适时”,“冬浇半年墒”,“麦子浇五水,馍馍送到嘴”,“有水无肥一半出,有肥无水望天哭”。
小雪忌无雪。
有“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小雪要是下雪多,来年五月旱天多”之说。
大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故名。
瑞雪兆丰年。
“麦盖三床被(大雪),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进行水利建设,整修道路水渠,开始磨粉,生产粉条、粉皮,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生产等活动。
农谚有“场光地净,五沟挖通”,“薄地想丰收,冬闲挖深沟”。
大雪忌无雪,俗谚有“大雪不见雪,来年不收麦”,“今年大雪把门封,来年一定好收成”,“雪水化成河,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无雪少吃麦”之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日交九,此后天气渐入严寒。
有冬九九歌:“一九二九袖装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冰走,七九八九抬头看柳,九九如一九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白天将逐渐变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雪一冬晴”意指来年将旱。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冻土,大寒冻河”。
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时在十二月,准备过春节。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