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糖醋排骨样子的句子和,段落,五十字到一百字左右.
没名分的酸,不自主的甜。
你幸福就好,我孤独终老。
——糖醋排骨
对联知识大全
对也称“楹联”,“对子”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
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
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
比如: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
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
比如: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
如: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
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如果满意请采纳噢,就是不满意赞我一下,鼓励我一下也可以哈
关于四季的优美语句
描写四好句子1、大雪随着寒冬来了,仿佛是银子铸成的么亮,那么有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2、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3、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4、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5、稻田旁边的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现在也换上了黄色,几棵红枫似乎耐不住寂寞也赶来凑热闹,把一树火红献给了秋,远望去,就如金毯上跳动着的红衣少女。
6、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7、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
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
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
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靶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
8、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
蚱蜢多得像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9、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10、凉爽的秋天来临了,早晨,大雾迷漫,整个天地像被一层银纱罩住了。
11、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12、当春姑娘还在家乡的小河边散步,观赏着美景时,夏弟弟跳到小河里去喝水,惹得春姑娘生了气,一撩衣裙,飘然而去。
13、我喜欢姹紫嫣红的春天,因为春天可放飞理想风筝。
春天给我们送来温暖的阳光,我们沐浴在金色的春天里。
我喜欢,我喜欢绵绵细雨的春天,因为春雨是那么稀少珍贵。
春天是那么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我喜欢红叶似火的秋天,因为秋天可郊外野炊登山。
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讯,收获的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
我喜欢,我喜欢冷雨敲窗的秋天,因为秋雨是那么思绪万千。
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梦想。
14、花坛里几盆菊花开得正旺。
它们有的花瓣向外舒展,自然又显得落落大方;有的花瓣则往里靠拢,既忸怩又羞答。
它们色彩也不同,有的是纯白色的,高贵而又典雅;有的是紫色的,迷幻又神秘。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5、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
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
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
()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
16、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17、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
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老头儿,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
18、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19、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20、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
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
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
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1、我来到树林,啊
真冷啊
秋姑娘,既好玩又调皮,竟然把树叶揪下来玩。
22、春天真是让人舒服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23、果园里柿子熟了,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的小灯笼;石榴也熟了,你看他正张着嘴对我笑呢,笑得嘴都合不拢了,露出了他不整齐的牙。
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呀
24、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
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25、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26、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
它们任何一着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
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
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
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1、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2、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
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
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
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3、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4、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
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点缀着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大地。
成群结队的蜜蜂,呼扇着黄色的翅膀,嗡嗡地忙着采蜜;那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
5、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 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
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 出优美的旋律。
7、凉爽的秋天来临了,早晨,大雾迷漫,整个天地像被一层银纱罩住了。
9、秋姑娘来到公园,她吹醒了桂花,吹醒了秋菊,桂花的香味使过路人止步往返,秋菊的绚丽令大家陶醉不已。
10、秋姑娘来到了果园,她对着苹果上吹上一口“神气”把苹果变成了红色,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
她把梨子变成黄色。
11、秋姑娘拿起一支神奇的画笔把叶子涂成了红色、黄色、浅红色……各种各样的色彩,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2、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
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13、我喜欢,我喜欢红叶似火的秋天,因为秋天可郊外野炊登山。
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讯,收获的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
我喜欢,我喜欢冷雨敲窗的秋天,因为秋雨是那么思绪万千。
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梦想。
14、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15、远处,村庄、河流、树木隐约可见。
太阳升高了,雾也渐渐散了,天显得更蓝了。
16、我喜欢,我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冬天可快乐地打雪仗。
我喜欢,我喜欢鹅毛大雪的冬天。
因为冬雪是那么赏心悦目。
冬天给人们带来特别的惊喜,北国风光是那么吸引游客。
人们在雪地里尽情地划着雪橇,欢乐的笑声响彻云霄。
17、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18、我喜欢,我喜欢姹紫嫣红的春天,因为春天可放飞理想风筝。
春天给我们送来温暖的阳光,我们沐浴在金色的春天里。
我喜欢,我喜欢绵绵细雨的春天,因为春雨是那么稀少珍贵。
春天是那么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19、秋姑娘来到田野,她拿着一根魔术棒把稻子变成了黄色,棉花看见秋姑娘来了,马上笑口常开,露出了雪白的棉花。
20、我喜欢,我喜欢千变万化的四季,因为四季的变化令人惊奇。
我喜欢,我喜欢丰富多彩的季节。
因为季节是那么变化多端。
四季的景色轮流经过,我们又长了很多季节的见识。
21、北方的夏天,热得真够劲
树叶晒得发白,柏油马路晒得软软的,像糖稀。
推车卖冰棍的老太太早已经卖得一干二净。
一家饭馆门外,好几个敞着怀、流着汗的工人,抱着啤酒罐罐,仰脖咕咚咚往下灌,活像在饮马,汗不住往外冒,似乎那一颗颗汗珠都是这啤酒挥发出来的。
22、我爱秋天,秋给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快乐。
好词好句,在10-15个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辛弃疾《西江月》词 在辛弃疾的六百二十多首词篇之中,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收复失地的意愿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战斗激情,但是也有十多首表现农村风物和农家生活的小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它通过对黄沙道中自然是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事丰收的喜悦和关心,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原题作“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指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辛弃疾退居上饶带湖的时候,常常路经此处,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景色。
这首词所写的正是夜行时的所见所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月光皎洁明亮,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
半夜里吹来凉爽的清风,蝉也跟着歌唱起来。
词在开首,便采用对句形式,细致地描绘了夏夜的幽美静谧。
这里,“明月”、“清风”是主,是描写的重点。
“惊鹊”、“鸣蝉”是次,是用来衬托月之白、风之清的。
因为一般来说,鸟鹊和蜩蝉在夜里是不飞不鸣的,它们的“惊”和“鸣”正是受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致。
“别枝”和“半夜”,一个写鸟鹊之所居,一个写蝉鸣的时间。
两句话,十二个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有动有静,有形有声。
这里的“别枝”二字,或解作“离枝”,“斜枝”,“另一枝”。
若结合下一句的结构形式来看,课本的注解是可取的。
一个“惊”字,描绘出鸟鹊惶恐不定的神态。
这头一句词,是化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的句子,辛弃疾化用得毫不显露痕迹,与词的整个境界浑然一体,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表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稻花香”紧承上句“清风”,清风徐来,词人才闻到了“稻花香”。
此处上下两句又是倒装。
词人闻到稻香,可知年成,但这里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却是“蛙声”,作者避开了对丰收年景的正面描写,而采用了侧面烘托、渲染的手法,移情于物,把蛙声加以拟人化,好象它也在和人们分享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参加人们预祝丰收的大合唱。
情与景会,人与物合。
此种想象可真是奇妙无比
“说”和“听”在这里占着相当重的分量,它真切地反映出词人内心里的不可掩抑的兴奋感情。
面对丰收的年景,他喜形于色,甚至完全陶醉了。
词的上片,着重描写的是夏夜晴朗幽美的景色和稻谷丰收的情形。
诗人一路行来,一路看来,一路听来,感情也由初时的静穆平和逐渐趋向兴奋,至结句处便达到了高潮。
这时候,随着夜色的加深,天气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瞬息之间,一场阵雨已经来到头顶上了。
词的下片,接着便描写诗人雨夜赶路时的情景,其境界、心情则又别具风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外,几颗星星还稀疏可辨,而在山前,淅沥的雨点已飘然洒下。
过片两句,描写阵雨来临时的情景。
一个“天外”,一个“山前”,一远一近,一晴一雨,同是一片天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就非常真实地表现出夏雨骤然到来时的固有特征。
夏天的阵雨,来得急,去得快,往往令人躲避不及。
仔细体味起来,作者在上片分明已经作了暗示。
古谚有云:“天将雨,蛙则鸣。
”“风是雨头,蝉蜩噪鸣”如此看来,那“蛙声一片”那“清风半夜鸣蝉”不正是阵雨到来的先兆吗
作者的细密处就在于随处写景言情,而又随处设伏,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这两句,也采用了倒装句式,先言“七八个星”而后言“天外”,先言“两三点雨”而后言“山前”,这样做,不仅仅是词牌格律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描绘了星和雨同在一片天地的不协调的自然景观。
言“七八个”、“两三点”而不使用“稀疏”、“淅沥”等形容性的词汇,也显出作者出词的自然,同时又富有可见性。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五载有卢延让《松门寺》诗,其中言道:“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辛弃疾这两句词正本源于此,而又稍加变化。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为躲避这突出其来的阵雨,急急赶路。
转个弯儿,过了溪头,忽然闪现出社林旁边的那座旧时住过的茅店。
“茅店”,就是用茅草搭成的简陋的客舍。
“社”,本指土地神,后来也用以指祭祀社神的处所。
“社林”,就是指土地庙周围的树木。
古代凡立社皆种树,以作为社的标志。
“溪头”,一本作“溪桥”。
“见”、通“现”,是显现、出现的意思。
这两句紧承前面,描写诗人匆忙避雨的情形。
为了叶韵,又采用倒装句式。
透过字面,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初时的心情是焦急不安的,他担心会被阵雨所淋,所以步履自然加快,然而一转过溪头,待他瞥见旧时茅店的时候,一种喜悦之情油然生出。
这里的“忽”字是传神之笔,一个字便写出诗人先焦后喜的心理变化,再次给农村夏夜的图景涂抹上一层欢愉的色彩。
《西江月》这首词总共不过八句,五十个字,但写景言情颇为真切。
画面生动形象,感情率朴真挚。
在行文上则自然平易,有些语言简直就是家常话,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词作所表现的内容不丰富,事实正好相反,其曲折、细密之处足以令人回味不已。
描写喜怒哀乐的句子,要50个
喜:他一心一意的顶着对面的小儿子,脸上浮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在她的眼里,缓缓的流转着一弯慈爱的清泉,轻轻地向外流淌,在嘴角聚成了那么满足的喜悦的一个微笑。
她欢喜地要发狂。
在这自然的光彩之前,一种醉人的快乐,一种无限的柔情浸透了她那柔弱的心。
这是她的日出
她的曙光
她的生命的开端
她的希望的升腾
她渴望着要拥抱太阳,伸出双臂向着光彩灿烂的空间。
怒:他不能平静了,在房间里来回走着,那古铜色的脸,“唰”地变紫、变青,脸上的肌肉也在抽搐,太阳穴上青筋暴起,先前那喜悦顿时化成一片黑云,笼罩在脸上,凝聚在心头,大大的眼睛,失去了那动人的神韵。
哀:他说不下去了,一种又苦、又辣、又像火一样的烫人的气体郁结了他的喉头,他的声音呜咽了,泪水哗哗的涌流到他的脸上。
他觉得自己掉下了一个万丈深渊里,黑暗像高山压着他,像大海淹没他,话也说不出来,气也透不过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痛苦能够和他此刻所感觉的痛苦相比。
这种痛苦是那样锐利,那样深刻,又是那样复杂,那样沉重。
乐:你毫无倦色,快乐地微笑着,那闪耀着青春光芒的笑容,像一朵在夏雨之后悄然展开的睡莲,含着晶莹的露珠,羞怯又优雅的点着头。
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形容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
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
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
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
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
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
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
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
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
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
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 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
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
本文关键有两处。
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
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
“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
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
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
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
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
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像,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像。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6.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
有关资料 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
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
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
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
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
”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
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
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贺晓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
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
“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
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
“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
“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
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
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
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
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出处同“二”第二则)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
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
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