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抄《囚绿记》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赏析
1、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正因为常春藤的向光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著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4、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句话既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又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6、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
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
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7、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8、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9、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表达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囚绿记》赏析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
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
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
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
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
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
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
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
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
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
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摘抄《囚绿记》中带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赏析
1。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明作者的心境已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境相似, 2。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人,来自尘土,又将归入尘土,人在自然中生长,因为身边有花草树木,有山水土石,而自然的颜色,莫过于代表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绿色了3。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因为作者将绿枝牵到房里之后,它依旧伸长、攀援、舒放,而且比它在室外长得更快,它并没有因为被囚禁而萎靡枯死,所以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喜悦”。
《囚绿记》中,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
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囚绿记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具体变现在哪些语句中
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喜爱和向往;绿色——作者走近绿影,开始感受绿色,欣赏绿色,同时也对绿色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是慰安.绿友---作者在孤独中将常春藤视为朋友,知己.绿囚——因爱而囚)
好句点评
1. 开早已发黄的页张,试着寻找过去所留下的点点滴滴的足迹。
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现在看来已变得陌生,匆忙之间,让这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变淡,找不出什么亲切感,只是偶尔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这发黄的页张中找寻过去的那些让人难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这仅剩下一段的“丝线头”…… 本段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语言质朴有情,显出一份淡淡的无奈和怀念,让人有丝丝感伤之情。
表达的情感真实无虚。
2.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
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
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赏析: 这一段人物描写,从装束、体态、身段,到靠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自豪的体能、体力以及品性人格都写得很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大声地赞美他——他的健壮、朴实、充满生气,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吧!3.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赏析: 人生并不是总是阳光明媚,并不总是春意盎然,并不总是鸟语花香,并不总是富有诗情画意,有时也有暴风骤雨,有时也有阴霾,有时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人不能承受,人生有时更像无边无际的沙漠,还有的看似平坦的一片,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下就松松的下滑,用力由大,陷得由深,下滑也就由厉害,不由感叹人生如此之复杂,让你茫然、让你在无所适从。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清人生之真谛,永远不停地攀登、攀登、攀登...4. 即使奔波,可至少还在路上;即使窘困,可至少还在路上;即使山穷水尽,可至少还在路上。
活着的人,能够行走的人,至少比死去的枯壳终究要幸福得多。
出生了的生命,能够哭泣的生命,至少比没有机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灵魂幸福的多。
幸福的人在路上,不幸福的人也在路上。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不幸福的人也可以让自己换一条路。
路上你更加关注的是路边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重点,你知道了如果为了所谓的目标匆匆跑过了人生,也许错过的远远大过收获。
点评:每个人都在路上奔波,为自己梦想奋斗。
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我们还在路上,就应继续拼搏,努力。
5.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
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
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
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