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中国的句子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本文转载,只劝当今奸贪是否惭愧于当年的热血。
这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觉得写得很有水平再者,你还可以百度搜一下中华世纪坛碑文,也非常好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卓越辉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
烽火硝烟,江山激昂。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
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
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形容中国的句子
中国地大物博、自强不息、飞速发展,中国人热情好客,也有许多传统节日和美食,望采纳
中国现代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充分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编辑、研究和宣传普及性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研究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党的历史、研究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而且在广泛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推进理论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就改革开放与党的文献事业的发展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
记者:党的文献工作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的。
请您简要回顾一下党的文献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冷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珍贵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辛探索的奋斗历史,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党的文献事业不断开拓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文献事业源远流长。
在延安整风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亲自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
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了第一部《选集》。
这些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编辑的重要文献集。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党的文献工作主要是在同志亲自主持下先后编辑了四卷本的《选集》。
它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兴起学习著作的高潮,提供了权威的基础读本。
这部书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后来又编辑出版了《著作选读》。
1980年5月,原“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组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门从事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
从此,党的文献事业打开新的视野,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就中央文献研究室来说,共编辑出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选集、文选24种;专题文集89种;年谱、传记23种;手迹选、画册、画传60种;党的历史文献集和当代文献集33种。
以上计有近1亿字。
另外,还有音像影视作品和电子出版物62种。
总之,党的文献事业,是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创的,全面开展起来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它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我们党千秋万代的事业。
对建党以来围绕党的主要领导人形成的重要文献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编辑、出版,形成这样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大盛举,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盛世治典”。
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为党的文献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记者:您谈到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重要职责就是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大局,充分展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高质量的作品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冷溶:好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工作始终把宣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大局,及时通过编辑出版党的重要文献,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发表出来,为全党全国人民的理论学习,提供一系列权威读本。
著作的编辑工作,一直是党的文献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纪念同志诞辰90周年编辑出版《书信选集》等几部专题文集之后,1986年,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编辑出版了《著作选读》新编本。
1991年6月,根据中央决定,在建党70周年前夕出版了《选集》修订第二版。
后来历时7年,又编辑出版了八卷本《文集》。
从1985年起,用了10多年时间,编辑出版了《建国以来文稿》,共13册。
2003年11月,编辑出版了一部大型理论工具书——《著作专题摘编》。
到目前为止,共编辑出版同志的各种著作23种,1680万字。
这些全面系统反映思想的权威著作集,对于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著作的编辑出版和生平思想研究深入开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任务。
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学习和掌握同志的思想观点,以指导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根据中央决定,1983年7月编辑出版了《文选(1975—1982年)》。
1985年初编辑出版了同志的第一本专题文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8年2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专门成立了研究组。
1989年8月,编辑出版《文选(1938—1965年)》。
1992年,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党的文献工作把研究和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放在突出地位。
1993年10月,由同志直接主持并逐篇审定的《文选》第三卷正式出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同志自十二大以后的重要思想观点。
随后,又增订出版了《文选》第一、二卷。
这些著作集,反映了同志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独创性思想,为用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最权威的读本。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思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认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及时把编辑和研究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献,放在重要的位置。
十五大以后,先后编辑出版了贯通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一系列专题文集和江泽民同志的专题文集《论科学技术》等。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2001年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系统阐述。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尽快学习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中央文献研究室陆续编辑出版了江泽民同志的《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专题文集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决定。
2006年8月,经作者本人审定的《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
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这些重要著作集的编辑出版,为全党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教材。
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文献工作,也紧密配合党中央理论创新的学习和宣传,加紧对科学发展观有关重要文献的编辑出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集中反映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积累的重要经验。
最近,为配合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决定,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编辑了供全党学习使用的《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分别收入、、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同时编辑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这些重要著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自觉性,提供了最基础的教材。
同志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万众一心,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党的文献事业,就是要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高高立起,使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
记者:为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中央文献研究室还采取了哪些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宣传普及工作
冷溶:编辑党的文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党的指导思想、光辉历史、领袖风范和优良传统来教育全党,统一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央文献研究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开辟工作新领域,研究、宣传普及工作有声有色,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编辑成果,撰写了很多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特别是在研究老一辈革命家生平思想方面,撰写出了高水平的年谱和传记,在这一研究领域起到了领军作用。
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同志的传记和年谱,很多作品都获得国家重要奖项。
通过这些作品,公布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全面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及其科学的思想体系,也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除此之外,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关于老一辈革命家生平和思想的学术研讨会,全面汇总、梳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把研究引向深入。
为帮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文献集。
为配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从1997年8月开始连续撰写大事记。
2007年,在十七大前夕撰写发表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记述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人民日报》登载后引起热议。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还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大事记》。
这些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研究工作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宣传普及方面,党的文献工作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拍摄了一批反映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党的光辉历史的电视文献片。
比如《》、《》、《新中国》等。
今年,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摄制的电视文献片《奠基——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体育》,播出后都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20多年努力,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党的重要文献集,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手迹、画册,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生平、业绩和党的重大事件的影视作品、大型展览、网站等各种载体的党的文献编辑研究成果体系。
不少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有些是同他们共同完成的。
党的重要文献,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丰富历史资料中的经典,是治党、治国、治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把党的文献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怎样用比喻句描述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让我们更好的看待,所以我们中国现代历史,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中国加油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开拓期,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
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
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丰收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