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
1.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
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
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
老汉蹲在地上,地抽着旱烟。
2.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
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
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
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我的奶奶今天的穿戴与平时大不相同:头戴绒线帽,身穿一件崭新的黑呢子大衣和一条混纺呢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油亮亮的平底皮鞋。
她手拄拐杖,满脸洋溢着喜气,手里拿着一张的红纸,出了门。
2.我的奶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
她平时总穿着一件蓝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
奶奶的头发是自然卷曲的,看上去中真美;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
3.我的奶奶年已七旬,一头的短发像罩一了一层白霜,一双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嘴里的牙也已经快脱光,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像是记载着她70年来的千辛万苦。
4.刘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干干净净的,走到她身边总会闻到一股股淡淡的皂香。
她的头发总是梳得那样好,没有一丝乱发。
她不但自己干净,而且家里的一切都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
儿子、儿媳妇和孙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洗,他们总是穿得板板正正。
5..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眼睛炯炯有神。
6.我循声迎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的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附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的重要内容,描写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体态、服饰、表情、风度等。
人的外貌描写也叫,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外貌呢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写要“准”。
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
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
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
人的年龄不同,其外貌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老年人则耳聋眼花。
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
当然人的的习惯不同,也往往显出不同的特征来。
如吸烟的人仿佛缺少了门牙,还不时烟草气味;不吸烟的人则牙齿洁白。
人的教养不同,也往往能从外貌上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讲话文绉绉的,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东倒西歪,说话粗鲁而无条理……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描写出来。
二、外貌描写要“精”。
精就是精心选择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使人物形象精确鲜明。
世上没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人物外貌中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描写,其它的可省略不写或一笔带过,使人物外貌更精确鲜明。
有时候,我们根据手头素材的实际情况,或为了某种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写重头戏放在人物的某个部位。
如写爷爷的手,硬而裂开许多道口子,虽难看却是勤劳的见证;帮我编玩具,又透出灵巧。
这样写了往往会使勤劳而机灵的爷爷跃然纸上。
我们精心选择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确地描写,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三、 外貌描写要“深”。
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人物的深度。
我们描写人物外貌,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写作的顺序,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相结合,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ta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
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
脸上条条皱文,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
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
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八字胡,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描写老人孤单背影的句子
老人缓缓的转过身,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吃力.他步履蹒跚的向前走着,骨瘦如柴的身子不停的在风中晃动着,他佝偻着腰,紧咬着那干裂的嘴唇.夕阳将老人的背影无限的拉长,显得凄凉而孤独.
描写老奶奶的句子
老奶奶躬着腰,手里根拐杖,步履蹒跚的。
她满连皱纹,但很容人看出来她是个饱经风老人。
她小心翼翼的,另一只手不时的捶着腰,时而又咳嗽几声,让人不免想要搀扶她一把。
我的奶奶年已七旬,一头的短发像罩一了一层白霜,一双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嘴里的牙也已经快脱光,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像是记载着她70年来的千辛万苦。
奶奶的牙不好,吃东西时,她那两片干瘪的嘴唇老是一瘪一瘪地动着。
我的奶奶今天的穿戴与平时大不相同:头戴绒线帽,身穿一件崭新的黑呢子大衣和一条混纺呢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油亮亮的平底皮鞋。
她手拄拐杖,满脸洋溢着喜气,手里拿着一张的红纸,出了门。
奶奶走路直挺着腰板儿,两只小脚“噔噔噔”地走得飞快,说起话来比走路还快。
刘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干干净净的,走到她身边总会闻到一股股淡淡的皂香。
她的头发总是梳得那样好,没有一丝乱发。
她不但自己干净,而且家里的一切都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
儿子、儿媳妇和孙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洗,他们总是穿得板板正正。
我去她家没见她闲着过。
奶奶挎着一只柳条筐儿,挨个端详着。
时而弯腰用指头敲敲,那清脆的“笃笃”声,激起奶奶脸上的红晕,抹掉奶奶脸上的条条皱纹。
我的奶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
她平时总穿着一件蓝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
奶奶的头发是自然卷曲的,看上去中真美;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
她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
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
脸上条条皱文,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
她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
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
脸上条条皱文,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
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
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虽然已经身形佝偻,可是菊瓣似的笑容从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虽然已经双目混浊,可是年轻时美好的回忆依然充满了她整个瘦小的身躯。
白发苍苍的邻居张奶奶拄着拐杖,脸上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菊花。
她眯起眼睛翻来覆去地看着玉云姐那张录取通知书,好像手里捧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件稀罕的宝物。
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提上走下河滩来,一位胖胖的老太太,提着一根手杖,键步走在前头。
夕阳洒在她的满头银发上,显得神采奕奕。
奶奶的头发是自然卷曲的,看上去中真美;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
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干干净净的,走到她身边总会闻到一股股淡淡的皂香。
她的头发总是梳得那样好,没有一丝乱发。
瞧这位老奶奶,她坐在桌子的最右端,头上蒙着一块白头巾,身上穿着的夹袄已经打满了补丁。
她微低着头,两手熟练地缠着纱布。
我的奶奶今年八十三岁了,她个儿不高,头上全是白发,脸上布满了皱纹,牙齿全落光了。
她的背有些驼,小脚只有3寸长,但走起路来还很有精神。
我的奶奶年已七旬,一头的短发像罩一了一层白霜,一双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
我的奶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
她平时总穿着一件蓝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
我奶奶今天头戴绒线帽,身穿一件崭新的黑呢子大衣和一条混纺呢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油亮亮的平底皮鞋。
她手拄拐杖,满脸洋溢着喜气,手里拿着一张的红纸,出了门。
张奶奶拉着玉云姐的手,用昏花的眼睛把她从头望到脚,又从脚望到头。
望着望着,她那眼里的泪水便顺着皱纹的沟道,一串一串地落下来。
描写人眼睛的句子100字左右
他有一双漂亮而明媚的眼睛,那是炯炯有深的,清秀的黑色眉线之下,仿佛一口明汪汪的水井,蕴涵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也宛若一伦皎洁的明月,虽光华纤弱,却真诚地映照于我们的心灵。
当你成功时,他用赞许的目光注视你,此刻他的眼皮迅捷翻起,晶莹的黑色瞳仁深处,尽饱含着欣赏与感动。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女)
1志的瓜子脸,淡淡的眉眼睛很大却总是眯成缝,小小的鼻子上框着一副浅蓝色边镜,一双伶俐的嘴巴是她心情的晴雨表,心情好的时候叽叽喳喳,心情坏的时候撇成一条弧。
娇小的外形,小女生特有的撒娇,一副童心未泯的样子,让人心生怜爱。
勤奋刻苦是她的品质,求学好问是她的习惯,与人为善是她的格言。
她就像一束满天星,淡蓝色的花瓣散发着独特的芬芳,繁星点点惹来一片春色。
2、白皙的脸蛋,淡淡的柳叶眉,眼睛不大却把她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小鼻子小嘴巴也显得极为标志。
一尾到顶的马尾辫更增添了几分娇美。
玲珑的外形,优雅的姿态,略带一丝羞涩的谈吐,让人看了不由得生出几分怜爱。
这分明是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洁白无暇,清新淡雅,芬芳扑鼻。
3、不同的声调不会阻隔朋友间真诚的交流,朴素的打扮掩不住她的美丽大方,洁白的心灵衬托出她的真诚善良,刻苦的品质更彰显她的高贵品质。
她的美,不浮夸;她的美,不张扬;她的美就如一朵开放在寒冬的腊梅,只有在苦寒的环境中才能透露出诱人的清香。
4、有这么一位女生,她梳着短马尾辫,浓眉大眼,高鼻梁下面框着一副黑边大眼镜,一张巧嘴总能把他的朋友笼络的服服帖帖。
学习上,总能见到她勤奋和谦虚的身影;生活上,她是全班同学的心理治疗师,有问题她会帮你排忧解难;班级管理上,她能为老师出很好的主意,是老师得力好帮手。
她就像沐浴在春风里的百合,淡淡的芳香里透露着和和美美,她是我们高二(3)班的福气,是我们班的骄傲!她是我们班的最美的班花。
5、用颜色来形容这位女生,我认为粉色最为贴切!粉色不像红那样妖艳,也不像白那样单调,它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唯美。
用这种美形容她最合适不过。
短马尾,粉红色的发髻,粉色的外套和一和别人说话就会泛粉的脸颊,短刘海下面遮挡不住的一双透露着春光的眼睛。
她就如同早春里的一支粉桃,有了她的美,全世界都是春天。
描写老人外貌的成语
游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吟诵。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6、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报答春天给它的光辉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子吟中哪个词后来成为母爱的代名词
[编辑本段]概况 【原文】: 游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吟诵。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6、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报答春天给它的光辉
[编辑本段]【作者】: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汉族。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代表作有《游子吟》、《列女操》。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
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
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
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
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
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湜、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
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锽、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闿运等。
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
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
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
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
《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
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bxcvb 孟郊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
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
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
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
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编辑本段]【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中文译英文】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