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30字)有哪些
1.主要人物是“我”和“哥哥”,围绕苹果详写了得到苹果、想分苹果、还去苹果等三件事,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具体描写的。
2.①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苹果,②因为第一次吃苹果皮时,才知道苹果是那么的香,那么的甜。
3.例如:①妈妈心里很矛盾: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应该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
看来也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
②妈妈心里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母亲是不是太狠心了……4.第一层意思是苹果皮很香很甜,第二层意思是我和哥哥学会关心他人,故意把苹果皮让给妈妈吃,妈妈很高兴,心里很香很甜因为那次吃苹果皮让我学会了礼让,关心他人,是我美好的回忆,所以对苹果皮的滋味很难忘1.嚼一片苹果皮,“我”和哥哥嚼出了什么
妈妈又嚼出了什么
一片苹果皮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体会文中画线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有些异常”的神情和动作
(2)此时“妈妈”在想什么
试描述她的心理活动。
3.文中提到了两次太婆擦眼睛。
这两次“擦眼睛”的细节有什么不同,表达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4.读完本文,萦绕心头的是“妈妈”这一难忘的形象,请你说说“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1.“我”和哥哥嚼出一种浓浓的母爱;妈妈嚼出了一种特有的幸福和甜蜜;一片苹果皮传达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
2.①妈妈同样爱孩子;②但她更懂得,耐心教育胜过一时的满足,这种心理战胜了矛盾。
(描述心理活动)3.第一次:显示对眼前生活的无奈、伤心——孩子们连苹果都吃不上;第二次:对妈妈孝心的理解和内心不平静。
4.尊敬老人,讲孝道;教育孩子循循善诱,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了榜样。
1.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
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说说妈妈为啥这么做(注意,没叫你揣摩一下妈妈当时在想什么,为妈妈设计一段心理描写)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哥哥的孝心第四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40个左右。
3、例如:①妈妈心里很矛盾: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应该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
看来也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
②妈妈心里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母亲是不是太狠心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哥哥的孝心?哥哥说:“咱们吃吧。
”我说:“咱们吃吧。
”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
”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
”1.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 ),围绕着( )详写了( )、( )、( ) 等三件事,主要是抓住人物的( )、( )、( )来具体描写的。
2.我和哥哥那么馋苹果,为什么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3.真甜真香啊 这句话的含义不止一层,你体会的出来吗
4请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主要人物是“我”和“哥哥”,围绕苹果详写了得到苹果、想分苹果、还去苹果等三件事,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具体描写的。
2.①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苹果,②因为第一次吃苹果皮时,才知道苹果是那么的香,那么的甜。
3.例如:①妈妈心里很矛盾: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应该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
看来也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
②妈妈心里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母亲是不是太狠心了……4.第一层意思是苹果皮很香很甜,第二层意思是我和哥哥学会关心他人,故意把苹果皮让给妈妈吃,妈妈很高兴,心里很香很甜因为那次吃苹果皮让我学会了礼让,关心他人,是我美好的回忆,所以对苹果皮的滋味很难忘
高明《琵琶行》全诗内容是什么
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 想,反映人物相互关系; 3、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 4、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
六年级语文穷人课件
因为人间充满爱
记叙文阅读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从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最好做笔记,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