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对白流苏是一份什么感情,有别与红莲的情感吗
范柳源与洪莲的感情是同甘共苦,是范柳源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在旁边鼓励与支持他,从而让他心灵上有了温暖,从此两人深深的相爱。
范柳源与白流苏的感情是建立在洪莲的影子上,加上白流苏表现的对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让他对她产生了好奇,到后面因战争的时间正在他们热恋的时候,让他们彼此珍惜了对方。
其实白流苏刚开始是有私心的。
答案补充 没有错,和深爱的人生活一辈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答案补充 是两人的情感。
代表他俩的感情很深,愿意在一起一辈子,共享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倾城之恋的经典台词
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
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
我要你懂得我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 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 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精彩句子,求15句
(表抄)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2.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
3.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4.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
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
”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
”5.“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
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6.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7.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8.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9.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10.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11.流苏道:那怕不行,我这一辈子早完了。
徐太太道: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
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哇
你就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12.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女人们就是这点贱13.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14.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15.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就找了这么15句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的经典句子~~
白流苏嫁的是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这桩婚事轰动一时。
老谋深算的唐老爷为了在“富”上再加一个“贵”,替儿子安排了这门封建婚姻。
白流苏想要逃离破落的白公馆,不想只是从一个牢笼跳到了另一个火坑。
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付丈夫的风流账,心力交瘁。
香港沦陷,整座城市遭到轰炸。
范柳原急欲回伦敦处理事务,不得不与白流苏分离,却因战事而未能成行。
白流苏冒着炮火去找范柳原。
面临生死边缘,一切世俗的束缚都褪去了,范柳原终于敞开心扉,在炮火中大声向白流苏求婚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是为倾城之恋。
精彩句子: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2、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交叉着骼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
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3、柳原倚着窗台,伸出一只手来撑在窗格子上,挡住了她的视线,只管望着她微笑。
流苏低下头去。
柳原笑道:“你知道么
你的特长是低头。
”流苏抬头笑道:“什么
我不懂。
”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
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 4、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
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
”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
”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5、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
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节么
”他们两人都有点神经失常,无缘无故,齐声大笑。
而且一笑便止不住。
笑完了,浑身只打颤。
6、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7、柳原又道:“鬼使神差地,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
”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
”柳原笑道:“那不算。
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 8、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到底是怎样的人啊,讲的是什么啊
倾城之恋》,辗转于上海和香港,也大都讲的是富家小姐公子太太的“奇遇”,或许这“奇”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未免不算是“传奇”而仅仅是大时代变迁的必经过程,有的人因着这乱世发财,有的人因着这乱世嫁人,有的人因着这乱世出国,也有的人因着这乱世死亡。
故事梗概: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正要陷在泥淖时,一悠扬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
白流苏,一个寄居娘家的离婚女人,遇上了一个原是介绍给她妹妹的男人范柳原。
柳原对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流苏却只要一纸婚契,她是离了婚的女人,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得好一点而已。
在绵绵情话营造成的甜腻腻的气氛中,展开的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自设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能猎获对方,却都不能如意。
流苏回到上海,以退为进,希望柳原会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妥协。
然而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于是柳原一个电报又把她拘回香港,带着失败的心情。
流苏已甘心于情妇的身份,然而战争成全了她,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
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子”,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倾城之恋>>是爱玲女士早期的作品,作品本身的背景是日本进攻香港前后;但作者的写作背景好像又是上海解放前夕,还在日本人控制时期。
整个故事的主题结构在40年代的上海可以算是罗曼蒂克的,让男人产生无数的遐想,女人编织美好的梦。
这篇小说很时尚,很像21世纪浙江卫视一个叫“时尚百分百”的电视节目。
男主角是个花花公子,女主角本是个复杂家庭的弱女性,到后来好像猎人去追逐柳原这个猎物。
整篇小说在我脑后的背景色彩是白颜色的丝绸在飘,非常的“辛酸的浪漫”
求文
读《倾城之恋》的悲剧色彩
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悲剧色彩1 张爱玲生平简介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
1955年旅居美国。
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
在美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2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张爱玲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文学态度又是何等的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若在和平年代,两个人凭空红口白牙地许下一个诺言,在旁人看来也许并不信以为真,大家只会认为那是痴男怨女必有的矫情稔熟的情节,或者连说话的这两个人也不会相信.也许只是心里下了一个这么做的决定罢了,至于能不能成功就另当别论了,歌里怎么说来着,也许承诺不过因为没把握,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个诺言若是许在了战乱年代,就拿白流苏何范柳原来说吧,流苏担心流弹伤了他,俨然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了.在夜里流苏害怕的时候,她隔着被子抱住柳原,柳原也伸出一只手来握住她的,那虽然是一瞬间的谅解,多少有点患难见真情的意思.这时若身边有个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悲伤往往是大于幸福的,而悲伤又带有严肃性,玩笑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令人相信的可能也就大了许多.张爱玲喜欢悲壮,她大概认为悲壮的美与女性的阴柔最为搭配,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拥有一个悲壮的接结尾.这或许应该算是恩典吧,女性,有这样的结束再合适不过了.悲剧是对照了没有悲剧的人,这样悲剧才显得更加的悲.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因为强烈的对比而给人心以巨大的刺激,产生了深远的回味.她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有人认为《倾城之恋》的主题是说,人的改变很难,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产生,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根深蒂固的人性,也没有让什么得到提升和超脱,只是让它更凸显出来,成为作家笔下的一个带点庸俗和悲剧色彩的故事而已.果真是这样吗?不尽然.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时大家应该想起老谋子的《十面埋伏》里,金城武曾梦呓般地哼唱过这一段)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其实悲剧地氛围在这之前就有了,这就要读过之后才能发现,那就是“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在沦陷地城市中发生地爱情故事,够悲了吧。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都说平凡才是幸福,但柳原与流苏地平凡却是令人悲伤的.像是两个对未来很惶惑的人互相把人生交给对方,希望获得一点力量.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柳原得到了流苏的美色,而流苏得到了柳原的房子,对,是房子,只是房子而已.这房子也可以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归宿、婚姻和家的代名词。
当流苏送走柳原,喝的微醉时: 她摇摇晃晃走到隔壁屋里去。
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
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
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
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光还是不够,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是作品最后给流苏的结局,香港是作品中的一个城,地理上的城。
可是,成全了她什么呢?成全实为反语,她和范柳原的婚姻,只是名义上的。
这婚姻里缺乏的是爱情。
《倾城之恋》,将恋情倒出后,城是空城。
这使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流苏把自己困在这婚姻和家庭的围城中了,所以她那看似团圆的结局其实隐藏着深深浅浅地悲哀.流苏也曾问过自己这样地问题:“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
”“她管得住自己不发疯么
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
”虽然这房子空得好,可是连流苏自己也不知道柳原是否会再回来,自己又是否能耐得住寂寞.她将继续热切期盼柳原带着较优的条件,在她不再年轻之前回来.如果香港没有开战,那或许流苏得这一赌,将是万劫不复得那一种了. 流苏从一个腐败得家庭里走出来.前夫死了,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偏巧结识了本是介绍给宝络得范柳原,而之后徐太太又殷勤地邀请流苏到香港去,并主动要求承担旅费,如此可疑的举动,想必是范柳原设下的圈套.可面对家里如此的窘境,即使是圈套,流苏也愿意去钻(唉,歌里唱的好啊,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啊),这一赌,真是把这轰轰烈烈的一生也赌进去了. 与巴金笔下出走的女性不同,流苏出走看不出任何新理想的引诱,相比之下巴金笔下的青年更显得血气方刚,正是年轻气盛的表现,而流苏则是纯粹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为了脱离旧家庭的狼狈地位的出走.虽然看不到光明,却爬出了黑洞,有些成年人的自私.在这里张爱玲有一段时间意象生动交织的描写: 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
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
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文章一开始流苏就是这么一个悲哀的角色,但流苏的挣扎和反抗竟然修成正果,终于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虽然没有真正的爱情,却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位置.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这一幕,曾被傅雷称绝:“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
”的确,柳原与流苏都心知肚明,自己对对方都并非真心,对方对自己也不是实意.这一席话,如此坦诚,令人心头一震,也许一震太大,但总该让听者有点小小的悲哀与感动.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
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她突然移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
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在如此一个悲凉的时间,这样悲凉的地点,风也悲凉了.虽然悲凉,但并不绝望.只是她还拥有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这些都是真实的,此刻她什么都没有,这些就是她的全部,是天,是世界. 至于他们的后来,作品中写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
”结局,只是两个平凡人的悲哀罢了. 柳原与流苏的需要是不同的,这不同姑且从柳原念错的一句古诗来说明:范柳原叹流苏不爱他,引《诗经》上《击鼓》(邶风)中句子:“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我们知道,原文是“与子成说”。
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
范柳原念“成说”为“相悦”,必不是张爱玲的笔误,而是他的愿望,说成调情,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流苏要的则不是调情,而是“成说”,她要一纸婚契。
在一时的相悦与一生的婚契后,柳原与流苏都不存爱情天长地久之心。
所以说,这里面,经济利害是在场者,爱情是不在场的。
柳原需要刺激和浪漫,流苏需要稳定和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女子是敏感的,总要以对方付出的多少来决定自己付出多少,又总是嫌对方付出的不够多,而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结果呢,得不到回应,像投入无底洞的石子,永远没有回声.对于这样的忧伤,还能说什么呢?3 尾声 余秋雨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仅一部《倾城之恋》,张爱玲让多少人向往那个年代的上海,那里的气息和声音,都盛宴般的吸引着张迷们.连张爱玲自己都没有逃过她设计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但张爱玲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识.对于张爱玲,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而对于张迷们,就像贾平凹说的: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自己的文章》 《生存悲剧意识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的体现》 《学者看张----名人关于张爱玲的散评》及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料.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里出现了两次墙的描写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1、意义 第一次的墙象征柳原和流苏之间的隔阂,牵绊,两人最初相识,是流苏对自己的青春下的最后一场赌注,自然是没办法敞开心扉 第二次的墙象征一个终结,一个流苏和柳原之间一切隔阂的终结,一切牵绊的终结,同是又象征一个开始——流苏和柳原平凡夫妻生活的开始,流苏和柳原真正达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开始。
2、原文简介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3、作品简析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
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
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这些动听的情节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苏人性的可爱处、可笑处、可怜处、可悲处、可鄙处、可亲可信处等,而她们身后香港陷落这个宏阔背景,是他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宏大隐喻,这种关系就是范、白之间特殊的战争……是男与女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爱与恨的“战争”,即人性之间的“战争”。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战争在不断地展开着,看到两个难分上下、同样聪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样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得失,怎样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对方,期期艾艾地强迫着对方,又被对方强迫着进一步,退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