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的冬天描写雪色雪光、雪态的句子是哪
顺便把和济南的冬天有关的阅读题答上,包答案,要正确率百分百
“不知庭霞今朝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忽如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元·白朴《天净沙·冬》“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描写冬天和赞美济南的诗句
描写冬天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赞美济南客从济南来,遗我故人书耕牧犹能力,愚钝每一自惊 旧因莼菜求长假,新为杨枝作短行
济南的冬天描写雪的部分按什么顺序,从哪些地方来描写景物?
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的顺序来描写的分别从雪光,雪色,雪态三方面来写
济南的冬天 描写了雪的什么特点
第二幅山水图描绘的就是山,而且是阳光朗照的山,特点:温暖舒适。
具体来说:有慈善,温情,美丽和素雅淡致。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济南的冬天一课中描写了雪,山。
水的什么特点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
“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
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
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
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
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
”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
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
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
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
“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
“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
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
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
“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
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
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
“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
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
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
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
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
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士)”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
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
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
“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
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
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
由金黄变成了“暗黄”。
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
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
“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
“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
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
一个“太”字。
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
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
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
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
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
“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
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
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
而是“热”了。
“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
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