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心如明镜的诗词有哪些,佛语也可以
《菩提偈》唐代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心如明镜是人物神态描写吗
不是神态描写,是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能看到的,外在的;心理描写是内在,看不见,只能感觉得到。
求“心如明镜台,无处惹尘埃”的原诗,作者,背景介绍
神秀说:“身是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文:心如明镜,600字的。
心如明镜每一天与我接触的人不少,这很容易使我动不动就拿谁和谁来比较。
妈妈是个很朴实的人,我认为她的这种品质是最最标准的。
我很看好这种类型的人,我认为,只有像这样,心如一面明镜,把最真实的心照在大家面前。
不伪装,不做作,会令人马上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不会感到陌生。
和这样的一个人交朋友,谁不愿意
在班上,每个同学的性格与特点都是与众不同的。
都说要产生距离美,可我几乎是天天和他们在一起,没有什么距离美,渐渐地发现了他们身上的缺点。
有一些女生,很爱炫耀。
有时走在一起,她们会时不时提起家里值钱,稀罕的东西,让我觉得羡慕。
她知足了,也就不说了。
但我偏偏就是那种不想让别人高高在上的人。
遇上了这同学,我就会不经意轻轻地“哼”一声。
一点都不会有羡慕的意思。
当我觉得有些过分时,我又会微笑地询问起来。
我就是这样的人。
有时性子急了,有些话就脱口而出,管他什么人有意见。
心灵美就是真正的美啊。
心如明镜,让世界充满爱。
篇二:我心中的明镜我们教室前面的左上方墙上挂着《小学生守则》,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仔细读过它,只是知道它的大概意思而已,心想自己是班干,肯定不会违反守则的,谁知道有一天,我却违反了其中的一条……那是个炎热的下午,我来到了学校,觉得没事可做,就找了同学小明和小刚玩耍,小刚提议说:“我们来玩纸飞机比赛吧。
”我和小明兴奋地说:“好
”然后,我们赶紧回到座位找白纸,过了一会儿,我们的纸飞机折成了,我们各自拿着自己折的飞机,跑到走廊上,用力地把“飞机”扔向天空,三架飞机几乎同时飞在操场的上空,多美啊
我们高兴得直拍掌,惹得周围的同学都围拢过来,然后我们一大群同学伏在走廊的栏杆旁,看着纸飞机慢慢下落,有些同学甚至翘起屁股往下探望,喧闹了好一会儿,直到上课铃响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教室。
谁知道,已经有同学跑去办公室把事情告诉了李老师了。
一上课,李老师就严肃地说:“这几天的操场上空常看到一些纸飞机在飞舞,虽然很美,可是当它们落到地上时,我们的操场不就成了‘垃圾场’了吗
还有这样爬上栏杆往下看,多危险了
希望我们班刚才扔纸飞机的同学,自觉站起来。
”我们三个只好乖乖站了起来,想不到一向在老师同学们眼里表现优秀的我这回当众出丑了。
神情肃穆的李老师指着教室墙上挂着的《小学生守则》叫我们念:“第十条: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我们这时才知道我们刚才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小学生守则”,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都后悔地低下了头。
从此,每天上学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总会停下来默读一遍挂在门口上方的《小学生守则》,它就像一面明镜,照亮了我的心灵,让我不再犯错误。
篇三:心里装着明镜客厅门口有一面大镜子,是妈妈的心爱之物,每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妈妈要对着它照来照去,出门时,绝对一个漂亮妈妈,100分不打折扣。
我不喜欢照镜子,但出门时,镜子总会提醒我,衣扣是不是错了位,头发是不是不听话,牙缝里是不是还有黑芝麻……我会给它一个鬼脸,“呃——”飘然而去。
镜子,让我看清了我自己。
但有些东西,镜子是看不见的,这时就需要以人为镜。
贞观年间,中国古代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千百年来无人超越,就是因为唐太宗有一面明镜——这面明镜就是魏征。
魏征的直率、真实、忠心就像明镜一般,告诉了这千古一帝他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而太宗虽然不喜欢这个天真可爱的老臣,但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也不得不“乐意”照这面“镜子”,知错能改,终成一代伟业。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时代需要像魏征这样的人,但魏征毕竟不多。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太宗和他的盛世大唐也都早已作古。
在现代社会,批评需要艺术,说真话需要勇气,谁还愿意去当令人讨厌的魏征
这时,如果你还想成就事业,就只好在自己心中装面明镜,每天照一照,看看还是不是自己所希望的自己。
说说容易,可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不用多想,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一个人,每天工作或学习结束,都应该坐在灯前,打开日记本,在心中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有没有对不起人,有没有忘掉了什么。
人生有很多的经验需要积累,静下心时,思想才会结晶。
做得不好的事,明天去把它做好。
有对不起的人,明天去想法弥补。
有忘掉的事,明天赶快去做好。
做好了的事,明天再超越自己,做得更好。
做人问心无愧,还要对得起天地。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现在就把它规划一下,让明天过得更有意义。
我们当局而不迷,我们可以有办法看清自己。
坚持去做,养成“三省吾身”的好习惯,到时不用你问,你就能发现自己的过错。
久而久之,你就会像说这话的曾子一样,成为时代有意义的人。
每天夜晚,打开心中的明镜,你会发现,你真美。
每天上学,照照门口的镜子,我才发现,我真帅。
作文:心如明镜,600字的哦。
心如明镜芸芸众生中能有几人不为外界浮尘而变化,却依旧能保持心如止水的心态。
又有几人在窥探他人过错之时,转而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有过这般类似的事情呢。
当尘世间浮华纤尘时,回眸忘却曾经走过的路,忘却的是那令人感到心惊而苍白无力的一幅画面,冥冥中似乎就印证了一句古话,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不过是。
而这些也许只是人们理想中的景象,世人谁知繁华之极背后隐藏的心酸,又有谁真正了解奢华背后的奥秘呢。
也许我们仅仅是人生路途中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旅客而已,只不过在这路途中伴随你的有很多至亲的友人 亲人 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等等,他们在你们的生命中可能会转瞬即逝。
当你再次回首往事时,一切仍旧历历在目,只是可惜岁月带走的不仅仅是人的容貌,还有人内心中曾经存在过的明镜,镜也许仍在,可令人感到惋惜之处却恰巧如此,因它长期被外界虚荣浮华的纤尘遮掩住原本明镜如水的本性,使这个人渐渐地在人心的荒漠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该如何恢复原本的心灵状态,也唯有恢复心如止水的状态时,才能达到通往成功路途的指向标。
可能很多人心中就会产生一些误区,在他们眼中要想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实在太难,甚至认为唯有君子和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过仅仅是凡夫俗子,做这种心灵的洗涤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其实这只不过是浮沉世间一个假象而已,如果遇事情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我想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帮助会有很大好处吧。
隔离万世纤尘,而今再次仰望历史星空,伴着靡靡之音,终于再次找到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一位圣人,他~~老子以淡泊宁雅之志俯瞰人世间,既看穿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深刻体悟了为何现今者居多,莫不是为了名与利,得与失,虚荣繁华扰的内心一泓清泉泛起阵阵涟漪,水如明镜的状态被打破之后,这种平衡感瞬间被打破,当然精神就会失去依靠,也正是因为老子事先预料到这一点,所以老子赐予后人灵丹妙药即‘逍遥游’;一个游字即刻点名未来人心该何去何从,而这又无外乎心如止水这四个字呢。
所以从整体来讲,如果你想达到内心清静愉悦,那么他就得如同心如止水;水如明镜一样,才最终会获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才会不旺来世间走一遭吧。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抬.常拭明镜台,莫使染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人自身就想菩提树一样,心就像是明如镜子的台子一样,时时需要搽洗,不要让它上面有太多的尘埃,其实主要是要告诉世人,不要蒙蔽了自己的心志.
心如明镜 是什么意思
佛对我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错了,尘是擦不。
我于是将心剥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
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
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
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
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
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
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
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
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
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
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
因此,修行即修心。
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
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宗教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
……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
”(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洁、明尧译,P14,虚云印经功德藏;)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
”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
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
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