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不好怎么办
我也是高三的,我文科。
语文优秀。
时间紧迫,没有多余的时间靠记忆了。
主要是改掉懒病,分析试卷错因,针对训练。
我初一,觉得自己突然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了
我也是初一学生,我认为,初一作文过多的是强调考试时的作文,要求那种一扣题,二思路清晰,三层次分明的作文,并不是像小学要求内容完整,语言优美那么简单。
建议你不要苦恼,因为有的人的确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在考试中逐渐摸清思路。
1、开头不要过长,3-4行为宜,一定要开门见山 2、中间段要做到:开头扣题,结尾扣题,处处都要扣题 3、结尾段也应3-4行 4、整篇文章不宜过长,绝对不可以超过作文纸所给的字数 建议你看一看《方舟新概念》初中作文四部构思法,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英语语文学习方法的求助。
。
。
不知道你对历史是否感兴趣
感兴趣的话多读读历史类的书籍 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看看《史记》可以把白话文和文言文一起对照着看 还有就是上课要注意听讲 背古文中的知识点牢牢掌握 这样日积月累 你会发现古文也可以像现代文一样 甚至发现古文要比现代文优美~
这样背起来也就容易了 同时你的翻译水平也会提高很多 其实古文翻译就是语法的问题 它里面有许多词或者字与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 但只要你用心 一点一点的 把它们都归纳在一起 就不是问题了 (我都大四了,好几年不学语文了,这些是我上中学时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其实语文学好了用处会很多的,你以后就会体会到了
)
作文一一说说学习语文的好处,以及一些方法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勤积累。
一、读记看写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拥有深厚的功底特别重要。
那么这深厚的功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积累中来。
尤其是在写作时,更需要一定的材料积累,这样联想才能有着落,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内容充实、理论与材料相联系。
所谓勤积累,也就是包括这四个方面:多读、多记、多看、多写。
(一)多 读 首先是多读,读什么呢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为学生,我们广泛涉猎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看报了。
读书,要涉及到各个方面,正如鲁迅先生那句经典的比喻所说的,大家读书要像蜜蜂,不但要辛勤地采蜜,还要多方汲取,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紧叮在一处是绝对不行的。
王蒙说,作家要学者化,也是这个道理。
文科的同学要多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锻炼自己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理科的同学也要多了解人文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的底蕴。
在知识体系高度分化、又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以提高素质,善于归纳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善于推广联想,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般说来,我会把大本头的名著放在假期去读,一方面是因为平时的空闲时间太少,不允许我们用很多的精力来钻研这个;另一方面,假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体会书中的精华。
平时我就多看一些报纸杂志。
一本高品位的杂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美感,还有心灵的愉悦和启迪、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
在我看来,《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都是很不错的杂志,《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语文报》都是很好的报纸,我基本上是每期必读。
另外,还有当今的一些散文和小品文,如余秋雨、刘墉、乔叶、史铁生、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称之为一大金矿也不为过。
这些文章,或微微到来、或鞭辟入理、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辞精美,读来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枯燥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文章,既可以调节大脑,又能够陶冶性情,实为人生一大乐事啊
读书,不是让你单纯地去读,而是用心去读,必要时还要用手去记。
就是说你要做读书笔记,要摘抄。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
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看到你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都要把他记下来;读书的时候,有什么思索、感悟,对你有什么启发,都要随时地写下来,因为,它们都是一些被称为灵感、或者是思维的火花的东西,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如果你不在此时把他抓住,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记下来之后,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翻,晨读的时候拿来读读,渐渐地,这些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需要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就可以了。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最初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去摘抄一些东西,每周上交一次供他检查。
老师的政策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习惯却就此保留了下来。
以后,凡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什么优美或是有启发性的句子,我总是随时地把他记下来,无论自己的时间有多紧张。
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我不记下来,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了,岂不是我的一大损失
于是,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甚至在我紧张的高三生活中也没有放弃过。
积少成多,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那么一点点东西,渐渐地变成了一本、两本……到高中毕业, 我已经有了满满四本了。
不幸的是,由于这些本子在班里传看,有一本不知流落到那位同学那里,再也找不到了,让我很是为此捶胸顿足了好一阵子。
其余的三本我到现在还爱不释手,漂亮的外壳加上里面工整的字迹、充实的内容,记录了我当时点滴的思绪、心血和汗水,我想我真的该它作为一笔财富好好珍藏。
当时,有同学和我开玩笑说:“我们班的作文讲评课都快变成你的作文欣赏课了。
”高考的时候,我的作文几乎满分,我想这应该都是它的功劳。
大家可能会问,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想,读书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感、语文知识、文学素养会提高很多,这不但对你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你的人生观、个人气质、修养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我一向认为,书中有很美好的世界、丰富的人生。
(二)多 背 其次呢,就是要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优美篇章、成语俗语。
我高一的时候曾经疯狂的迷恋诗词,摘抄了很多,也背了很多,找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诗歌,古今中外的都有。
这段迷恋让我以后用到诗歌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其实,用心去读,诗歌中真的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说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绘、叙事的诗话等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别人没感受的他感受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乐观自信
“此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何等的细腻生动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想有好的气质,当然了,更现实一点说,如果你想在高考中得到高分,那么,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诗歌。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典故。
一方面,有利于你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尽快地把握住文章的历史背景。
当然了,如果你确实知道得很多,而且有很幸运的话,极有可能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你本来就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那就更好了。
另一方面,有利于你写作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历史典故来做论据,或者是联想的依据,甚至以此来构架你的文章,像2002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之一《昭君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成语俗语。
这里的掌握,不是说要你死记硬背,而是在读书作文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
做到了这一点,不但使选择题中的那一道考察成语知识的题目迎刃而解,而且对你的作文大有帮助。
大家如果读几篇的文章,就会发觉他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诗词名句、化用历史典故、活用成语俗语。
我自认为,他的文章,抛开政治性不说,但就文学性来讲,可读性就在于此。
(三)多 看 再次,要多看,这里的看,就不是指的读书了,而是说,要学会观察。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勇于汲取新知识,还要善于汲取新知识。
注意观察,这样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有好处,观察什么呢
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小虫、蚂蚁、泥土,总之,天地间的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
看到他们,我们就应该想,如果要我来描写它,我该写什么呢
看到一个人,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让我来写他,应该抓住他的什么特点呢
世界上绝对没有相同的人和事,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特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形象地刻画事物的特征。
只有我们平时这样想了,这样写了,考试的时候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才可以扩大自己的选材范围,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丰富。
生活是写作之源。
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从观察生活起步,深入生活,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
(四)多 写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写,多练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曾经是有的,那时候,不但写日记,还有周记。
我喜欢每天晚上坐在台灯下安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那种感觉好像是收藏过去的日子,收藏自己的生命。
真的,不是我故意夸大,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不把现有的美好生活好好收藏,任他像用过的纸币、撕下的日历一样被弃,岂不是一大遗憾? 但是现在,进入大学以后,每日似乎都是忙忙碌碌地度过,匆忙得让生活不再从容,让感情不再细腻,我已经很少记日记了,只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才想起来倾诉一下。
这真的是我的一大损失。
偶尔翻翻以前的日记,当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心中的感觉真的很温馨。
可是,如果我不记这些日记呢
当我蹙着眉努力地回想一天、几天、一月、一年甚至十几年来所走过的路,能想起来的,或是认为有意义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很多的日子,都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
这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奢侈地享用生命,而不是细细地品味。
对于中学生来说,记日记对于写作可以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首先,日记可以促使你更好地观察生活。
当你晚上坐在灯下,准备记下今天发生的你认为很好玩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写不下去了,因为你发觉,你当时并没有仔细观察这件事,你并不清楚其中一些很重要的细节,不能把他写得像你看到的那么有趣。
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会渐渐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日记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我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从我的日记中寻找题材,找灵感。
你会发觉,如果是写你在日记中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或是仔细描述过的事件,你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地完成你的作文而不费任何力气。
在考场上,这可以帮你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
即使考场作文用不上那些问题或事件,也没关系,还有你曾经写出的经典的句子也可以用啊。
再者,多写日记还可以锻炼你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怎样学好语文????
强烈向楼主推荐以下网站:范例: 一、读记看写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拥有深厚的功底特别重要。
那么这深厚的功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积累中来。
尤其是在写作时,更需要一定的材料积累,这样联想才能有着落,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内容充实、理论与材料相联系。
所谓勤积累,也就是包括这四个方面:多读、多记、多看、多写。
(一)多 读 首先是多读,读什么呢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为学生,我们广泛涉猎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看报了。
读书,要涉及到各个方面,正如鲁迅先生那句经典的比喻所说的,大家读书要像蜜蜂,不但要辛勤地采蜜,还要多方汲取,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紧叮在一处是绝对不行的。
王蒙说,作家要学者化,也是这个道理。
文科的同学要多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锻炼自己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理科的同学也要多了解人文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的底蕴。
在知识体系高度分化、又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以提高素质,善于归纳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善于推广联想,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般说来,我会把大本头的名著放在假期去读,一方面是因为平时的空闲时间太少,不允许我们用很多的精力来钻研这个;另一方面,假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体会书中的精华。
平时我就多看一些报纸杂志。
一本高品位的杂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美感,还有心灵的愉悦和启迪、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
在我看来,《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都是很不错的杂志,《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语文报》都是很好的报纸,我基本上是每期必读。
另外,还有当今的一些散文和小品文,如余秋雨、刘墉、乔叶、史铁生、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称之为一大金矿也不为过。
这些文章,或微微到来、或鞭辟入理、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辞精美,读来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枯燥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文章,既可以调节大脑,又能够陶冶性情,实为人生一大乐事啊
读书,不是让你单纯地去读,而是用心去读,必要时还要用手去记。
就是说你要做读书笔记,要摘抄。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
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看到你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都要把他记下来;读书的时候,有什么思索、感悟,对你有什么启发,都要随时地写下来,因为,它们都是一些被称为灵感、或者是思维的火花的东西,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如果你不在此时把他抓住,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记下来之后,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翻,晨读的时候拿来读读,渐渐地,这些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需要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就可以了。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最初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去摘抄一些东西,每周上交一次供他检查。
老师的政策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习惯却就此保留了下来。
以后,凡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什么优美或是有启发性的句子,我总是随时地把他记下来,无论自己的时间有多紧张。
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我不记下来,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了,岂不是我的一大损失
于是,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甚至在我紧张的高三生活中也没有放弃过。
积少成多,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那么一点点东西,渐渐地变成了一本、两本……到高中毕业, 我已经有了满满四本了。
不幸的是,由于这些本子在班里传看,有一本不知流落到那位同学那里,再也找不到了,让我很是为此捶胸顿足了好一阵子。
其余的三本我到现在还爱不释手,漂亮的外壳加上里面工整的字迹、充实的内容,记录了我当时点滴的思绪、心血和汗水,我想我真的该它作为一笔财富好好珍藏。
当时,有同学和我开玩笑说:“我们班的作文讲评课都快变成你的作文欣赏课了。
”高考的时候,我的作文几乎满分,我想这应该都是它的功劳。
大家可能会问,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想,读书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感、语文知识、文学素养会提高很多,这不但对你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你的人生观、个人气质、修养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我一向认为,书中有很美好的世界、丰富的人生。
(二)多 背 其次呢,就是要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优美篇章、成语俗语。
我高一的时候曾经疯狂的迷恋诗词,摘抄了很多,也背了很多,找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诗歌,古今中外的都有。
这段迷恋让我以后用到诗歌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其实,用心去读,诗歌中真的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说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绘、叙事的诗话等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别人没感受的他感受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乐观自信
“此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何等的细腻生动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想有好的气质,当然了,更现实一点说,如果你想在高考中得到高分,那么,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诗歌。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典故。
一方面,有利于你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尽快地把握住文章的历史背景。
当然了,如果你确实知道得很多,而且有很幸运的话,极有可能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你本来就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那就更好了。
另一方面,有利于你写作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历史典故来做论据,或者是联想的依据,甚至以此来构架你的文章,像2002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之一《昭君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成语俗语。
这里的掌握,不是说要你死记硬背,而是在读书作文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
做到了这一点,不但使选择题中的那一道考察成语知识的题目迎刃而解,而且对你的作文大有帮助。
大家如果读几篇的文章,就会发觉他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诗词名句、化用历史典故、活用成语俗语。
我自认为,他的文章,抛开政治性不说,但就文学性来讲,可读性就在于此。
(三)多 看 再次,要多看,这里的看,就不是指的读书了,而是说,要学会观察。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勇于汲取新知识,还要善于汲取新知识。
注意观察,这样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有好处,观察什么呢
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小虫、蚂蚁、泥土,总之,天地间的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
看到他们,我们就应该想,如果要我来描写它,我该写什么呢
看到一个人,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让我来写他,应该抓住他的什么特点呢
世界上绝对没有相同的人和事,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特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形象地刻画事物的特征。
只有我们平时这样想了,这样写了,考试的时候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才可以扩大自己的选材范围,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丰富。
生活是写作之源。
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从观察生活起步,深入生活,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
(四)多 写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写,多练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曾经是有的,那时候,不但写日记,还有周记。
我喜欢每天晚上坐在台灯下安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那种感觉好像是收藏过去的日子,收藏自己的生命。
真的,不是我故意夸大,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不把现有的美好生活好好收藏,任他像用过的纸币、撕下的日历一样被弃,岂不是一大遗憾? 但是现在,进入大学以后,每日似乎都是忙忙碌碌地度过,匆忙得让生活不再从容,让感情不再细腻,我已经很少记日记了,只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才想起来倾诉一下。
这真的是我的一大损失。
偶尔翻翻以前的日记,当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心中的感觉真的很温馨。
可是,如果我不记这些日记呢
当我蹙着眉努力地回想一天、几天、一月、一年甚至十几年来所走过的路,能想起来的,或是认为有意义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很多的日子,都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
这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奢侈地享用生命,而不是细细地品味。
对于中学生来说,记日记对于写作可以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首先,日记可以促使你更好地观察生活。
当你晚上坐在灯下,准备记下今天发生的你认为很好玩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写不下去了,因为你发觉,你当时并没有仔细观察这件事,你并不清楚其中一些很重要的细节,不能把他写得像你看到的那么有趣。
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会渐渐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日记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我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从我的日记中寻找题材,找灵感。
你会发觉,如果是写你在日记中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或是仔细描述过的事件,你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地完成你的作文而不费任何力气。
在考场上,这可以帮你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
即使考场作文用不上那些问题或事件,也没关系,还有你曾经写出的经典的句子也可以用啊。
再者,多写日记还可以锻炼你的遣词造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