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包拯的样子的句子

描写包拯的样子的句子

时间:2020-06-06 10:42

照样子写句子,包拯是清官,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岳飞是挺身而出的英雄。

王羲之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李时珍是为民着想的医药专家

包公湖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样子描写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古城--开封。

开封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包公湖就是其中之一。

星期六上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春风吹在身上暖洋洋的。

妈妈带我去包公湖游玩。

我们一路走着,只见湖水清澈,鱼儿成群结队的在水中游来游去。

岸边高大的树木像哨兵一样竖立在道路两旁,小草绿油油的,小花园里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空气那么清新甜润,大树下、亭子里坐满了钓鱼和休息的人们。

我高兴地说:“妈妈,这里可真是人们休息的好去处啊

”妈妈对我说:“原来包公湖可不是这样的,湖水发黑,湖面上都是人们乱丢的各种饮料瓶,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老远就闻到刺鼻的臭味。

湖面每年夏天都漂着一层死鱼,草地也被垃圾覆盖,偶尔才看见几个矮矮的树桩无精打采的躺在那里。

”我惊讶的地问妈妈:“那环境是怎么变好的呢

”妈妈笑着说:“后来人们把水底的臭淤泥都清除了,又在湖底洒一些细沙。

把臭水给放掉,又引入了新水注入到护理。

人们不再把废水排到湖里了,也不再砍树倒垃圾了,反而年年植树,年年种花。

”听到这里,我高兴地说:“哦,原来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

”天渐渐黑了,我还舍不得离开包公湖畔, 我深呼一口清新的空气,抬头看看夜空,星星眨着眼睛,仿佛在对我说:“包公湖真美呀

历史上的包拯真正的包拯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我原来查过资料历史上却有包拯其人但是本身是正常肤色,不是很黑人也比较瘦一些

包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包公以清名著称,他耿直,不畏强势,忠恕,清廉不徇私。

是古代的一位杰出司法者,也是千百年来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

包公的出身和形象

包公,是历史上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白天断阳、夜晚断阴”的传奇式人物。

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已跨越时空,升华为“正义之神”。

百姓所了解的包公,一般是戏曲、小说中的包公,是经过民间传说、艺人塑造及文人加工的文化包公。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他的生平事迹和从政实践又如何呢

历史包公与文化包公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

  孔繁敏教授将就大家所关心的包公身世之谜和形象之谜,用当代视角来回顾历史,他心目中的包公究竟是什么形象

包公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坎坷,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吗

戏剧小说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黑脸”包公又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

  北京联合大学孔繁敏教授为您精彩细述《千古包公》之《包公的出身与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传说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出生经历比较坎坷,长的形态比较怪异,在头额上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传说他断案非常神奇,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那么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历史上,有不少特殊人物的出身往往也很特殊。

古代人非常迷信,认为凡是杰出的大人物降生,往往都会伴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发生。

关于包公出世的传说,民间就流传着好几种版本,那么,哪一个才是最贴近历史,最真实的呢

对于包公的这段离奇身世孔繁敏教授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一般作为特殊的人物,都伴随着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

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说他出生的时候就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民族英雄岳飞 ,传说他出生之时就有一个大鹏从他屋顶飞翔而过,后来就把他取名为“鹏举”。

这里都有传奇的成份。

在包氏家族当中也有一个比较悠久的传说。

包拯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恰巧包公出生的时候,他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

包拯的父母在这种惊疑之中,竟然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

那么,恰巧当时是夏季,这个池塘长满了荷花,]那么包拯就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

恰巧这个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就抱回家中,后来就抚养长大。

这样就传着包公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

视长嫂如母的这样一种说法。

今天在合肥的包氏家族当中还遵守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怠慢姐姐的话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绝不能怠慢嫂子。

因为视长嫂如母啊。

这个故事传说的比较悠久,在包氏家族当中影响比较深远。

  除了民间流传的“长嫂如母”的故事之外,在京剧中也有一出非常精彩的《赤桑镇》。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包公巡按赤桑镇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非礼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

此等重罪,罪不可赦。

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儿,更是包拯长嫂的亲生骨肉,包拯幼时丧母,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而小包勉却因奶水不够吃粥长大。

这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养育之恩是包拯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可是现在却要斩了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么能狠下心来呢

最终,包拯铁面无私、不循私情,秉公执法,斩了包勉。

结案后,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说:“嫂嫂就包勉这一点骨血,我们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啊

长嫂如母,你要记住啊

”从此,“长嫂如母”的这个说法,就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既然“长嫂如母”的传统这么悠久,在包氏后裔中的影响又这么深远,那么,出生既遭遗弃的包公真的是经历坎坷,由嫂娘一手抚养长大的吗

孔繁敏教授对“长嫂如母”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又有怎样的独特见解呢

  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

在后来的包氏宗谱当中曾经记载过包拯他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还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

在《宋史·包拯传》当中记载了包拯的儿媳崔氏的情况,其中讲到“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

崔守死,不更嫁”。

  包拯的儿媳崔氏,在19岁的时候出嫁给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出嫁两年,包繶英年早逝,遗有一子包文辅,包文辅也在五岁时夭折,崔氏一直是守节不嫁,史书称她“尽志于孝养”, 即用心照顾包公夫妇。

  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娶了年方十九的淮阳崔氏女为妻。

崔氏的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即为吕蒙正的外孙女,家族显赫。

不幸的是崔氏结婚后的第二年包繶就病故,遗有一子包文辅,也在五岁时不幸夭折了。

此时包拯己五十五岁,老年丧子,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见。

崔氏年少丧夫,心情同样是很悲痛的。

包拯夫妇见崔氏年少,不忍其一辈子守寡,也担心她心情不稳定,主动派人“询其意”,表示愿将她“还宗”,回到娘家便可另结良缘,希望她今后能够生活美满。

崔氏得知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崔氏终生没再改嫁,她守节尽孝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这个媵妾在古时候就是指陪嫁过来的女子,属于侍女,类似于今天的保姆,身份比较低。

那么媵妾走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崔氏得知以后,便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精心地抚养,墓志铭记载说“慈养之如己子” 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又说到“绶事节妇如母”。

就是对他的长嫂崔氏像母亲一样对待。

那么到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1062年,包公64岁去世了,遗有一个五岁的包绶来继承香火,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

应该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只是包公是指着包绶。

长嫂是指崔氏了。

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

朝廷写了封增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

这个制书是由苏轼大文豪苏轼起草的。

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

这个在宋史中还有《崔节妇传》。

说明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为在古代“公”是对人的尊称。

比喻说姓王的就称他王公,姓张的尊称他为张公。

包拯在当时就尊称他为包公。

包公的儿子包绶,那么在当时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包公。

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包公儿子包绶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接到,或者是说张冠李戴到包拯的身上了。

那么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也随着包公,就是包拯的威名传扬下去了。

  既然,“长嫂如母”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包拯的身上,而是古人一相情愿、移花接木了他小儿子包绶的一段成长经历,那么,包公的真实身世又是怎样的呢

他的确像民间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凄苦、经历坎坷吗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他名拯,字希仁,他是生于宋真宗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出生就是在庐州合肥,就是今天合肥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孙吴和曹魏征战的一个拉锯的一个战争的一个地方。

包公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回忆自己的经历,他说“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

所谓“草茅”,就是说他出生于一般的普通家庭。

地位并不显赫。

所谓“早从宦学”就是说他在比较早年的时期,跟着父亲在外地游学,读了不少书。

  父亲包令仪曾经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

后来是以尚书虞部员外郎退休还乡,是一个品位不高的这么一个闲散官。

包公后来地位提高以后,按照宋朝的制度,他可以封赠祖先,所以后来包公的祖父、父亲都封赠为挺高的官。

从包家的地位来说,包公的孙子包永年墓志铭中讲到说“包氏世有显闻,实自孝肃公始” 。

孝肃就是包拯的氏号了。

意思是说包氏家族地位的提升是从包拯开始的。

以前地位是比较低的。

  其实要说到包公的祖先,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到春秋时代楚国的申包胥。

可能大家知道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爱国志士,在春秋晚期,春秋诸国相互征伐,当时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吴的帮助下就进攻楚国。

当时在交战当中,吴国是占优势,后来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

这时候因为楚国的都城都被吴国占领了,面临着亡国。

那么楚国的大夫申包胥请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来复国,击败吴国。

当时的秦哀公并不准备出兵,但是申包胥苦苦哀求,据汉书记载,他站在秦廷,日夜哭求“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

他这种爱国的情操,爱国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秦国的君臣。

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败了吴国,申包胥因为成为兴复楚国的功臣。

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就取其“包”字为姓,申包胥就成为包氏家族一世祖。

就是包家的一世祖先了。

这个情况在一部大书,就是宋朝郑樵所著的通志当中也有记载,他其中提到说,“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其后还特别著名“宋朝包拯为疏密副使,庐州人”, 可见包姓“出自申氏”。

这是确实的,另外根据《包氏宗谱》记载,说包拯是申包胥三十五世孙。

这个是算是一种说法。

  那么,包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民间传说中,包公脸面黑如锅底,额头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在戏曲舞台上,包公的打扮也基本定型为黑脸长须,身穿蟒袍,头戴乌纱,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遗留下有关包公的真实画像呢

包公的画像,有这样几个不同的版本。

包氏宗谱、包公祠、还有故宫就是紫禁城故宫南熏殿,还有梁启超他自己所藏的一些古书画册当中都藏有不同类型的包公画像。

各类版本当中展现的包公画像还是有所不同,这几个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更可靠呢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公传世画像不多,主要有:  包氏宗谱 包公像  包公祠 包公像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包公像  故宫南熏殿 包公像  几幅画像面貌各不相同,那么,哪一幅才是最接近历史包公的真实画像呢

  合肥包公祠是在包公去世第四年修建的,离包公在世时间很近。

据当时修包公祠的《祠记》当中记载说“立公之像” ,就是当时在这个包公祠当中,立有包公的像。

那么是不是这个像一直流传至今呢

现在还不敢说,因为包公祠,历尽也是千年了,多次的重修,很难说现在包公祠中的画像保留了当时的原样。

  那么包氏宗谱,就是包家自己家族修的这个书也有包公的画像。

不同的版本也有所不同。

这个宗谱也是多次的修订。

修订一次就有一些变化。

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就保留了包拯的原貌。

  梁启超所藏的包公的画像不知来历,他那个画像跟其他的也有不同点。

所以我们也很难说他这个是否是真实的面貌。

  我感到,比较有权威的可信度比较大的包公画像是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包公像。

因为这是国家所藏的包公像,明清的故宫它的很多档案材料是从元代接收来的,元大都就是在北京,它当时国家的一些重要的资料是在灭宋的时候从宋接手过来的。

这个历史上都有确切的记载。

因为中国非常重视修史这样一个传统。

有一句话叫 “国可灭,史不可灭” 。

所以这些史书资料在更替朝代的时候有一些就传到下一代了。

那么在宋代朝廷也为包公画过像,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材料就是包公孙子《包永年墓志铭》其中提到,“元丰天子,念孝肃忠烈,当追荣无穷,诏登绘像,春秋从享” 。

说这个宋神宗他追念包拯忠心烈胆,所以命朝廷画包公像放到祖庙当中,在春秋时期,加以祭祀。

这说明当时在宋朝廷当中是为包公画了像。

后来这个画像是不是就由国家一直保存,历尽元明清各朝代呢

我们也不敢说,因为也没有确凿的依据。

但是我们只能说故宫所藏的包公像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那么,从这个像来看,包公的形像比较端庄、清俊,仪表堂堂,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跟传说是不同的。

现在包公祠当中也保存着一幅世人所画的包公像,这个像大体上是按照1:1的比例来画的。

画的包公像个子不是很高,大约是1.6米左右。

左肩略低于右肩,嘴唇宽厚,皮肤比较白净。

看上去很像出生于中原地带,喝合肥水长大的一个合肥人。

在清代知庐州的张详云见过包公像以后,也感慨说:“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

” 可见包公的相貌跟常人是一样的,并不像传说的那么怪异了。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在明代戏曲中,包公的脸谱上并没有出现月牙图案,只是画了两道深深的白眉毛。

而经过清初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包公额头上的图案曾一度变为一副太极图。

等到了清末,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迫切的希望官府里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来为民请命,希望包青天再世,于是便改画脸谱上的太极图为月牙图案。

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

此外,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因此在一些包公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

  有关包公的传说似乎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传说越多,偏离历史真相也越远。

千百年来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为什么要把他描绘成一个面目黧黑、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呢

威风凛凛的“黑脸”和“月牙”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呢

  包公形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你像,京剧包公戏有20多种包公形象,都是人们想象创造的,反映人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人们想象的这个包公形象既贴近百姓,又能为民做主,是一种威风凛凛的“黑脸”的形象。

  虽然包公的形象有多种多样,但总体上最主流的基本的形象,反映他是刚强睿智、为民请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

他这个基本形象是按照平民,还有一些艺人和文人的想象塑造的,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或者说他是在官僚群中树立的一个形象,一面旗帜。

这种黑脸包公他象征着居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精神。

反映人们追求公理、坚持公正的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的魅力和教育的意义。

如同关羽红脸象征忠臣、曹操白脸象征奸臣、包公黑脸象征清官、象征着公理和正义, 这是人民的创造。

当然从深层次来说,除了有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一面以外,还受儒家的影响。

因为他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

儒家思想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姓,曾益其所不能。

” 担当大任的人物他的经历必然是坎坷的,必然是神奇的,要经过一番坎坷才能成为一个担当大任的人物。

这是儒家思想。

那么包公的出生和他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儒家“天降大任于此人”的一个具体反映,所以他也是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的艺术形象历经元、明、清三代已基本形成,其后又被浓墨重彩的涂上了“法官”、“侦探”、“忠臣”和“青天”的几道大手笔,历史的真实与演绎的文化以不断变换的“脸谱”吸引着广大观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包公形象的描绘也各有侧重,它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政治特点,也充满了平民、艺人及文人当时的生活情趣和想象成分。

包拯断牛好词好句

名臣包拯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一天一刘全农民来衙门说他早晨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惊:只见他家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

他心疼得哭了一场,急来县衙门要求包大人破案,严惩那个割牛舌头的人。

包公看了状子,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

于是就对刘全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

”等这农民刚走,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为确保春耕春种,保养好耕牛,严禁私自宰杀;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

未经查验,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一命抵一命。

有举报杀牛者,官府赏银三百贯。

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违犯法令擅自宰杀耕牛。

包拯看李安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李安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

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说

牛舌头怎么样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

”李安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

”李安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包公顺藤摸瓜,经过细细审问,李安只得供认了自己割牛舌而又来诬告的罪状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