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光潜写的诗和音乐一样的下一句是什么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一一朱光潜。
意思是朱光潜写的诗和音乐一样,韵律和谐,美妙动听。
朱光潜的哪一句名言能说明诗和音乐的相同之处
朱光潜写的诗和音乐一样,韵律和谐,美妙动听。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还有类似的哪些描写这样的名言警句
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
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
——朱光潜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朱光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
运用朱光潜《选择与安排》写篇作文
作品概况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从前人在大体上都已经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
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和新的生命的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
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波,起波,这里用作动词。
木叶,树叶。
”,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hàn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煜《浣溪沙》词中的两句。
李煜(916—961),五代词人,南唐君主。
菡萏,荷花。
”表现同样的情致〔情致〕情趣。
,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
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里哀的哈伯贡〔莫里哀的哈伯贡〕莫里哀(1622—1673),法国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哈伯贡,现在一般译作“阿尔巴贡”,是喜剧《悭吝人》中的人物。
和巴尔扎克的哥里阿〔哥里阿〕现在一般译作“葛朗台”。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
是著例),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
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斯沃夫特(1667—1745)〕现在一般译作“斯威夫特”。
他的代表作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
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
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
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
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
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
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疲癃 (lóng)〕原意是曲腰高背的病态,这里泛指年老多病。
癃,衰弱多病。
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
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
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
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辎(zī)〕古代的一种车。
这里指行军时携带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的运输部队。
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
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
第一步是选择,斯蒂芬生〔斯蒂芬生(1850—1894)〕英国作家。
现在一般译作“斯蒂文森”。
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
剪裁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
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
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
所以割爱是大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
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处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
我常看大学生的论文,把一个题目所有的话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每一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一点说得透彻,甚至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
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
这种文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这里我们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
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中的诗句。
指要瓦解敌方就要先擒住它的首领。
”的说法。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在艺术和在自然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经济的方式,浪费不仅是亏损而且也是伤害。
与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做文章也是如此。
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
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鞭辟,剖析、分析。
里,里头。
,烘染〔烘染〕烘托渲染。
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
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
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我们最好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
戏剧和小说都描写人和事。
人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极繁复,一个人和许多人有因缘〔因缘〕这里指关系。
,一件事和许多事有联络,如果把这些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无穷。
一部戏剧或小说只在这无穷的人事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段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许多在其他方面虽有关系而在所写的一方面无大关系的事事物物,都须斩断撇开。
我们在谈劫生辰纲的梁山泊好汉,生辰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合也许值得描写,而我们却不能去管。
谁不想知道哈姆雷特在魏敦堡〔魏敦堡〕指当时德国人文主义新文化中心魏敦堡大学。
的留学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只谈他的家庭悲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不许我们搬到魏敦堡去看一看。
再就划定的小范围来说,一部小说或戏剧须取一个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做中心,其余的人物故事穿插,须能烘托这主角的性格或理清这主要故事的线索,适可而止,多插一个人或一件事就显得臃肿繁芜。
再就一个角色或一个故事的细节来说,那是数不尽的,你必须有选择,而选择某一个细节,必须有典型性,选了它其余无数细节就都可不言而喻。
悭吝人到处悭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只挑选他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芯不闭眼一事。
《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
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宝玉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她一人枯坐参禅〔参禅(cānchán)〕佛教徒静坐冥想领会佛理。
,却暗地递一张粉红笺的贺帖。
寥寥数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境,写得活灵活现。
在这些地方多加玩索〔玩索〕反复玩味探索。
,我们就可悟出选择的道理。
选择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
兵家有所谓“常山蛇阵〔常山蛇阵〕首尾呼应的阵法,简称“常山阵”,阵势如常山之蛇,故名。
常山蛇,古代传说中一种首尾能互相救应的蛇。
”,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击腹则首尾俱应〕见《孙子·九地》。
这几句的原文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论戏剧结构说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一词下了一个貌似平凡而实则精深的定义:“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
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笼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
中段要是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
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
”这与“常山蛇阵”的定义其实是一样。
用近代语言来说,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
一个好的阵形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
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赘疣(zhuìyóu)〕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
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
从前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义法〕写文章应遵循的准则。
,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例如全篇局势须有起承转合,脉络须有起伏呼应,声调须有抑扬顿挫,命意须有正反侧,如作字画,有阴阳向背。
这些话固然也有它们的道理,不过它们是由分析作品得来的,离开作品而空谈义法,就不免等于纸上谈兵。
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
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通常都极严密。
习作戏剧也是学布局的最好方法,因为戏剧须把动作表现于有限时间与有限空间之中,如果起伏呼应不紧凑,就不能集中观众的兴趣和产生紧张的情绪。
我国史部要籍如《左传》《史记》之类在布局上大半也特别讲究,值得细心体会。
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细分析,在结构上必具备下面的两个要件。
第一是层次清楚。
文学像德国学者莱森〔莱森(1729—1781)〕现在一般译作“莱辛”。
剧作家、文艺理论家。
所说的,因为用在时间上承续的词语为媒介,是沿着一条线绵延下去。
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一点,再接着说另一点,如此生发下去。
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一个层次。
层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说的头尾和中段。
文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如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
文章只有生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所谓“生发”,是上文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
文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下段下句的意思没有伏根就突然出现。
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气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
打自己耳光,是文章最大的弱点。
章实斋〔章实斋(1738—1801)〕即章学诚,实斋是他的字。
清代史学家,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著有《文史通义》。
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里挑出过一个很好的例。
上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文接着说“伊尹〔伊尹〕名挚,殷代贤相。
鸣商,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武王(发)之弟,成王(诵)之叔,西周初期政治家,巩固周王朝最有力的人。
鸣周”,伊尹、周公并非不得其平。
这是自相矛盾,下文意思不是从上文意思很逻辑地生发出来。
意思顺次生发,就能互相呼应,也就能以类相聚,不相杂乱。
杂乱有两种:一是应该在前一段说的话遗漏着不说,到后来一段不很相称的地方勉强插进去;一是在上文已说过的话,到下文再重复说一遍。
这些毛病的根由都在思想疏懈。
思想如果谨严,条理自然缜密。
第二是轻重分明。
文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
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
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
一篇说理文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一定平淡无力,不能说服读者。
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整一〕统一。
才能完美。
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
文章无论长短,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
主旨是纲,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
纲必须能领目,目必须附丽〔附丽〕依附,附着。
于纲,尊卑就序,然后全体自能整一。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语见《论语·为政》。
北辰,北极星。
拱,环绕。
。
”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
主旨是着重点,有如照像投影的焦点,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渐远渐淡。
在文章中显出轻重,通常不外两种办法:第一是在层次上显出。
同是一个意思,摆的地位不同,所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不过我们不能指定某一地位是天然的着重点。
起头有时可以成为着重点,因为它笼盖全篇,对读者可以生“先入为主”的效果;收尾通常不能不着重,虎头蛇尾是文章的大忌讳,作家往往一层深一层地掘下去,不断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不能不读到终了,到终了主旨才见分晓,故事才告结束,谜语才露谜底。
中段承上起下,也可以成为着重点,戏剧的顶点大半落在中段,可以为证。
一个地方能否成为着重点,全看作者渲染烘托的技巧如何,我们不能定出法则,但是可以从分析名著(尤其是叙事文)中探得几分消息。
其次轻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显出。
就普遍情形说,意思重要,篇幅应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应占少。
这不仅是为着题旨醒豁,也是要在比例匀称上现出一点波澜节奏,如同图画上的阴阳。
轻重倒置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毛病。
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名手立论或叙事,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画龙点睛,反而轻描淡写地掠过去,不多着笔墨。
从上面的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
“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语见《孟子·尽心下》。
原文是:“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梓匠轮舆,古代对梓人、匠人、轮人、舆人的并称,也泛指木工。
。
”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
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见《易·系辞上》。
意思是,对于玄妙高深事理的领悟和明了,全在于人能运用锐敏的智慧。
”了。
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
》这篇文章的提目结合原文的理解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在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间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
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实际人生”比整个较为窄狭。
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
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筑围里去。
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
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
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比如的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
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丁宁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
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
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创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沈,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
“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
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
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
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
象柏格荪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
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
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王荆公作“”一句诗时,原来“绿”宇是“到”宇,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
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
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
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
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的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
象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
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
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
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
他说,“既已碎,顾之何益
”哲学家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
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
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 达。
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
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和亚里土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
和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
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
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
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
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 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已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
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
“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米罗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
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
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
朱光潜的伟大成就~~~~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著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作:〔德〕黑格尔《美学》等查看全部3个回答it在线培训机构-「博学谷」0基础入学「博学谷」是传智播客旗下IT在线教育平台,在线视频教学+7天内可退款+免费体验。
来博学谷在线培训,华丽转身,成功迈入互联网行业。
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1986) 中国美学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111 浏览54342017-11-23朱光潜是谁?有哪些著作?有何成就?求大神帮助朱光潜(1897~1986) 中国美学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1 浏览50朱光潜的简介朱光潜(1897~1986) 中国美学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3 浏览1686朱光潜的介绍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更具体的去2 浏览1
朱光潜座右铭的解释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
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
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
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
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
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
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30年代。
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由朱光潜谈美想到
[由朱光潜谈美想到]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由朱光潜谈美想到。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习,1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
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
回国后,受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
先后陆续著有甚多著作,并翻译了众多著述。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美学入门书。
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本书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于欣赏。
以上是写在目录前的话语。
然后是目录,目录后面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序言了,在后面就是十五个章节的内容了,最后在附录部分收录了朱先生《近代实验美学》一文。
朱自清先生写的序言是写的非常好的,我甚至因此又特意在卓越亚马逊上买了一本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识》一本书。
要是有钱,以后还想买本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想写的非常好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大学三年了,大一是忙忙碌碌的,大二是浮浮躁躁的,大三了,感觉不能那样浮躁了,便想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于是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一些关于佛经的书籍来看,但也仅仅是知道些佛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分流,分流过程中的一些故事而已,真正并没有让自己静下心来,后来借了本,李叔同的书籍来看,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书籍的名称叫做《心与禅》,序言是他的弟子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印象深刻的就是丰子恺提到的李叔同先生,凡事认真的个性。
记得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先生就相当佩服弘一法师,一个人内心佩服另外一个人的话,性格上就有趋同的一方面,我想这应该就是弘一法师凡事认真的个性,影响了俞敏洪先生吧
就像马云先生最佩服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就是风清扬了,你也可以看到个性的彼此印证的方面。
这个就不说了,之所以提到《心与禅》这本书,因为这中有我的一些心路历程,书的主要内容是讲禅的内容,但因为这东西需要一定的修为,外人很难懂的,所以第二卷当中的明月禅心,我是没怎么看的,倒是特意看了卷一前尘梦影里面的艺术谈。
这给了我一些兴趣,关于中西画的比较,以及日本画派,以及对于美术的解释,因为弘一法师还俗之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才子,所以对于艺术的见解是相当深厚的,要不怎么会有丰子恺这样的高徒呢
所以我就因此想了解写关于美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记得以前在学校后门买过一本关于美学理论的书籍,看这那些枯燥的理论,毫无美感可言,到现在都不知道把那书丢到哪里去了。
那样的书丢了反倒好一点,眼不见心为静。
之所以说想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是希望找到一些我们不幸福的根源,在我看来,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而之所以很多人体会到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内心被外在的一些东西蒙蔽了,其实无论是神秀说的时时轻拂拭,不叫惹尘埃,还是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罢,也不能说他们谁说的错还是谁说的对,都是要求那种感知能力,不过可能是后者的境界高一层吧
超然物外之人却常在物中。
这个我们都知道,最近我们国家想要文化强国,却实际当下的文化是虚弱的紧,所有的还是老祖中的那一套东西,办些国学班,无非就是些四书五经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种弘扬国粹的方法,总感觉有些不自在。
我不知道这样做我们能找到点什么来。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有好些大师,即便是那时候国家积贫积弱的,现今我们国家强大了,却怎么就国富民穷了呢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人给我们一指,这样走,于是我们就随着他们指示的方向这样走下去了,一直走到现在,可到了现在就开始迷茫了,迷茫为什么当初我们要这样走来着。
国家强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保障民众的幸福么
我还是感觉中西结合疗效好,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是因为他们的闭目视听,而是因为他们不光看四书五经也看莎士比亚,康德,歌德,叔本华和尼采,不光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
这些人都学贯中西的,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林语堂,等等,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作者,朱光潜先生。
其实呢
日本做了很好的文化桥梁作用,无论是对中国的思想发展还是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读后感《由朱光潜谈美想到》。
这个都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
美学我是说不来,只能谈谈这本书。
既然是朱光潜先生写给中国青年人的一封信,作为中国的青年自然是有些借鉴意义的,看完之后我感觉对自己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艺术方面有些帮助,因此想写这篇读后感,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比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信还更需要我们去读,只是这书在当下的知名度没李开复先生的信那么高。
那时候的学者,知识分子对青年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比现在的富人,现在的学者关注的多了,况且现在真正能称得上学者的人都难找,都去追求旁的东西了有的追求名利了,有的出家追求身修了。
李开复先生都算做的比较好的一个了。
可惜他不是学者。
现在还记得小学时候学的鲁迅先生写的一篇课文,《给颜黎明的信》。
颜黎明是谁不知道,但先生的拳拳之心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其实我一直都不认为鲁迅先生在学术上有多大的成就,他写的散文可能还不如他弟弟周作人,很多人把他当做国学大师,也很多人不以为然。
先生在国学方面的贡献就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也很难因此说他是国学大师。
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生的那份心,那份中国人的良心,那份学者的良心,对于青年人的关切。
记得不知道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上的,阿累怀念先生时写的《一面》。
阿累是谁我不知道,但那篇课本的内容中关于先生的描述还记得。
说这些就是认为自己能够遇到一个知识渊博又能真心帮助我们青年人的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情。
一开始是很不理解的,按说吧
詹志方老师那么优秀,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居然来我们这学校教我们,一方面是幸运,幸运于自己竟然能够成为他的学生,一方面又为他感到惋惜,现在是慢慢的可以理解,怀着一份感激,还有感动。
记得他说过,呆过了那么多个地方,还是发现学校才是自己真正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地方,或许幸福就在于能够真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感谢你们这些真正关注青年人成长的老师。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希望还有一方净土吧!就像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有一所叫做西南联大的学校,在艰苦的岁月里还在坚持。
又说了一大堆废话,都怀疑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了。
再说这本书的内容吧!书共十五章,在十五章的前面是朱先生写的开场话,也就是对青年人的希望,书是1932年写的,前面已经交代,学过点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并不比现在要好,这是肯定的事情,但那时候年轻人的精神,应该说来比现在要好,国父中山先生1925年已经死了,1931年日本入侵东山省,之后是华北危急,是个危机存亡的关头,谈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确是有些突如其来,因之作者坚信中国社会闹的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朱先生便因此要求青年人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而要求人心净化,又先要求人生美化。
我之觉得对于当下的中国也是如此,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后面便是十五个章节,第一章写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来引出美这个话题来。
第二章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说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第三章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来引出宇宙的人情化。
第四章五章就分别讲了美感于快感和美感于联想的区别和关系。
第六章就讲了考证,批评于欣赏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由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引出美与自然的讨论。
第八章就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九章讲艺术于游戏的关系,第十章开始到第十三章分别讲了创造与想象,与情感,与格律,与临摹。
第十四章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天才和灵感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章慢慢走,欣赏啊
讲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如何处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
也是给予对青年人的要求。
总之这本书就看完了。
我之所以觉的这本书对当下中国的社会人心有些借鉴意义,在于在第一章中,朱光潜先生提到,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而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而相比较而言,当下的我们,既没有实用的态度也没有科学的态度跟别谈美感的态度了。
说没有实用态度呢
因为当下的产品,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实用性并不占优,而科学的态度,有没有求真,很值得怀疑,科研项目倒是很多,工程也很大,质量很差是事实。
再说美感的态度,国人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实在不敢恭维,有一大块空地的富人不会有心思去伺候一个花园,而是去建一座高尔夫球场,总之毫无美感可言。
按这样说来,按朱光潜先生这样说来,中国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如果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呢
反正我不知道。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由朱光潜谈美想到〕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读后感。
高一水平,800左右。
读《谈美》有感什么是美
这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我们大多数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
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
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
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
(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
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
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
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
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一天,我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13封信,而这13封信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
“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一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二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三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四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五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六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七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
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二选一,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