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中国历史遗产精美句子

描写中国历史遗产精美句子

时间:2018-03-22 06:02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优美的句子

居庸关二首  ()顾炎武  居庸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  终古戌兵烦下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元)王恽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长 城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  (金)刘迎  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  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  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  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  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  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

  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

  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  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长城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

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故宫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有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

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  说起中国的文化遗产实在是数不胜数。

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的几个著名的文化遗产吧

我来当你们的导游。

最主要的,我要给你们介绍颐和园。

这些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圆明园、颐和园、故宫、明十三陵、天坛。

课文中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

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墙高1米,气魄十分雄伟。

北京故宫是古代帝王居住之地。

总共21位皇帝在这里住过。

故宫原名叫紫禁城。

里面分了许多宫殿,有太和殿、慈宁宫等等,里面布置得金碧辉煌,金银玉器有几千件。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属长廊了。

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人们称它有三绝,我来给大家一一介绍吧

第一绝,就是造型绝。

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你从上面往下看,你会发现他的形状像倒挂着的蝙蝠,就是英文字母“W”的形状。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建成蝙蝠型呢

因为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福到了。

第二绝是水文绝。

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

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了阵阵凉风。

因此,夏天天气再热,长廊中也是凉风习习。

当人们在长廊里行走,就会看见,目中美景在轻轻地摇动,虽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长廊的第三绝是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有一颗钉子

在273间长廊里,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

真是人在廊中走,竟在身边移。

北京的文化遗产还不止这些,希望你们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中国历史遗产

一个城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着深厚化底蕴,透过这些色色看似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许多展示厦门沧桑巨变的历史文化古迹已逐步消失,保护好将军祠、洪本部、名人故居这些有历史考究的文化古迹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   施琅祠已不见踪影   将军祠作为地名,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何叫将军祠,知道的人也许少之又少了。

民盟厦门市委郭坤聪委员说,将军祠的由来,主要来源于两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将军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时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吴英祠。

  遗憾的是,将军祠也许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见证厦门历史的古祠将消失。

郭先生称:因为两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经找不到踪迹了,而旁边的吴英祠现在也只剩下一段古墙顶和门外的两只石狮子。

如果该地段老城区拆迁,不注意保护,古祠的消失将很可惜。

  郭坤聪先生告诉记者,吴英是莆田人,当兵出身,英勇善战,后跟随施琅东渡,在澎湖参加对刘国轩的战役,后来当了福建水师提督,被封为“威略将军”。

厦门官绅为表彰他的功绩,给吴英建祠堂、石坊表。

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较宏伟,是闽南少见的石构建筑。

但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公路时,石坊表就荡然无存。

现在,吴英祠已经变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

古祠门外的石狮旁边是修自行车的小店。

但石狮底部已经埋入水泥路下,另外两只石狮已经不见踪影。

吴英祠的后院是大观院,据熟悉情况的人讲,大观院是厦门四大院之一,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2年),后几经变迁,成了某单位职工宿舍。

  吴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将军祠菜市场,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点踪影。

  面临即将消失的吴英祠,郭坤聪先生觉得非常可惜。

将军祠具有见证厦门古代军事、交通和古建筑的价值。

如果将军祠仅以一地名存在,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郭坤聪先生认为,吴英祠不仅有保护价值,同时也有经营价值。

他建议两只石狮重新出土,修复吴英祠前门,立下地名标志,作为一景观;修复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经营场所,以此作为保护经费来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厦门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打铁街、洪本部街定位于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街区内的明清遗物已经屈指可数。

洪本部街一带,集中了郑成功遗址、港口城市海岸线变迁的见证。

近代码头文化的文物遗存,应该是要引起重视的。

  打铁街位于鹭江道旁边,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宽2米左右。

打铁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寿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

该宫也在多次拆除后,又修复的。

但现在面积比较小,10平方米左右。

据文献记载,福寿宫原来挺大的,前面还建有一个精致的八角亭,但后来都给毁坏了。

  福寿宫旁边就是洪本部,据说洪旭是郑成功的部将,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镶在房子旁边石墙里,由于风雨剥蚀,字迹已经模糊了。

在旁边的昭惠宫记者还发现一古碑:“洪本部路头告示”。

意思是告诉人们此地系军事重地,不要随意进出。

  打铁街历史悠久,地处海口码头,福寿宫是昔日华侨远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庙宇,建于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的影响。

  厦门在明清时期有13个古码头,打铁街和洪本部就连接着其中两个,是当时厦门与南洋往来的重要码头之一。

不少移居海外的华侨就是从这些码头走出去的。

因此,这些古街道在南洋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

福寿宫中原来保存着许多古石碑,不少华侨回来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厦门博物馆。

  洪本部街则是因为洪旭在此指挥部队而闻名,这些街道存有许多国家珍贵文物,像清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的碑文,对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设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经济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由打铁街、洪本部街等组成的明清历史街区曾是厦门市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议申报历史文化街区。

但现在街区内明清文物屈指可数,许多文物已经消失。

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

因为这些古老街区,脏乱不堪,商贩占道为市。

  一些厦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认为,打铁街、洪本部街应保留老字号、传统工艺品、传统小吃,才能与街区整体风貌相称。

应鼓励开办具有街区文化内涵的特色餐馆、特色旅游、南音社、闽南说书场、私人博物馆等。

  古书院书斋成追忆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书院,现在也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

玉屏书院是明代义学。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为玉屏书院,因堂后巨石如屏而得名。

后改为厦门中学堂。

民国年间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学,1952年成为厦门五中。

后因旧城改造,玉屏书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个遗址。

  比较出名的江下堂现在也只剩下祖堂,现在文安小学校内,1918年建成。

以前是闽海关。

该祠规格比较高,称为闽南第一宗祠,祠内有紫云屏、拜堂、宗贤堂、祖堂、后花园、望海堂、宗亲会馆、江下小学堂等。

当时建筑有1万多平方米,但后来仅存200多平方米。

相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钦点武状元黄培松御赐建立黄氏宗总祠堂。

建筑呈八卦状,外方内圆,意思是族人要团结。

  郭坤聪先生说,这些历代人文景观也基本遭到破坏,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树,经历着岁月的沧桑。

遍布厦门的各种历代人文景观,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是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

岁月沧桑,如今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有的尚存还能让我们去追忆。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不能不要历史。

  相关新闻   名人故居亟待修缮   在厦门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众多名人故居,近年来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无声地被毁损,乃至消失。

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业家黄世金故居,近代历史名人李禧故居等。

而苏氏宗祠、清道光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为平地。

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现在还住着他们的后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点不伦不类之感。

  石壁街因为有大片石壁,墙壁边有壁井和蚌壳井而闻名于世。

石壁街的台湾举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尽管院内榕冠如荫,但故居已经很破旧了。

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树木和毁掉的石旗。

正厅木门上的雕饰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荣耀。

现在住这里的几位老人都是后代中的长房。

  老人还说,原先院内还有一座花坛,后来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画也毁于“文革”。

记者在该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门历经风雨,已经斑斑剥离,但一些字画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门上“难得糊涂”的字迹还依稀可见。

  闽南著名历史人物蔡复一,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8年)进士,曾代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职。

相传“薄饼”是由蔡夫人发明。

现存同安区大同镇的故居,仅存后楼部分,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有卷棚顶廊道,额坊彩绘,是明代建筑。

这个被列入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复。

  据了解,目前厦门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门庭冷落”,不能发挥名人故居应有的教育启迪作用,其文化特征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这对今后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

  相关链接   厦门地名的由来   厦门之“门”,即门户之意。

厦门因为是东南沿海的优良渔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头”、“门”命名。

如,鹭江旧海岸附近有海后路、海岸街、海滨路等地名,神前澳、塔头澳、高崎澳、鼓浪屿澳、涵前澳,曾在渔港形成时并称五大澳口,当时有许多简易码头,如大桥头、太平桥头、料船头、打铁路头、得胜路头等,也大多保留下来。

  渔业是厦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今仍有鱼行口街、钓仔路等地名。

其他行业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袜巷、布袋街、打铁街、南猪行、卖鸡巷等,在当时都是一种行业汇集之所,名副其实,许多到近代还留有遗迹。

  厦门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头山路,体现历史人文的,如将军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妈街等。

这些地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沧桑巨变的画卷

为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老师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围绕‘历史的选择’为主题

在北方园林中,建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和夏季多风沙而形封闭感,别具一种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

以北京为例,除西北之外,几乎都缺少充足的水源。

城内的王府花园可以奉旨引用御河之水,一般的私家园林只能凿井取水或者由他处运水补给,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

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

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

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谐调。

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模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或者作为屏障、驳岩、石矶,或作为峰石的特置处理。

但总的看来,其风格却又迥异于江南,颇能表现幽燕沉雄气度。

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

每届隆冬,树叶零落,水面结冰,又颇有萧索寒林的画意。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王府花园尤其如此。

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了。

造成南北园林差异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的原因。

但是归根到底气候资源显然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了。

在众多气候因素中我们着重分析水的不同形态在园林建设中的意义。

南北园林在风格上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大小之分。

整体看,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小巧,呈纤丽之态;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多雄巨,呈宏丽之势。

而北方园林呈宏丽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玉泉山静明园有三十二景,北京圆明园也有四十景。

可以说,园林成群是构成北方园林宏大壮美的主要因素,这和南方园林多散落于市井郊野有着极大的不同。

二者在整体视觉、感官审美上,也就有了不小的区别。

扬州园林成群的地方有多处,较有名的一是在新城花园巷一带,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小盘谷、棣园、秋声馆等;一是在城内东关街,有小玲珑山馆、寿芝园、百尺梧桐阁、逸圃等;一是在城北瘦西湖两岸。

尤其是瘦西湖,直通至蜀冈平山堂,因当年清乾隆帝的临幸,使各地官绅富贾俱在河之左右营造园林,记载在册的就有二十四景之多。

其间楼台逶迤,屋宇高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长卷。

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为:“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中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

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又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的论述。

园多、景美,集成群、连成势,从这点看,瘦西湖景区便颇有了北园宏丽的风貌。

其次,皇家园林选地广,多选可稍加改造的天然山水,是其规模宏大的又一方面。

皇家园林的相地选址,可概括为:地形丰富、取景自然、高下散布、水陆互渗、山水适宜、建筑唯因。

而这,又几乎就是瘦西湖景区相地构园的特色。

“整个景区显示出完整的景观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起承转合连绵不断的景观序列,体现了突出的整体景观组织特征,是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艺术相互间借鉴融合的成功范例。

”这样产生的效果便是“视野之开阔为苏州园林所不及,而相互呼应却又较杭州西湖紧凑。

”瘦西湖如此,计成在扬州所营构的影园也是这样。

影园位于扬州旧城南门西南隅的南湖长屿上,四周环境是“前后夹水,隔水蜀冈,蜿蜒起伏,尽作山势,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蕉苇生之。

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

”这自然朴野的画面,与倚真山真水营构的皇家山水园,如避暑山庄、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何其相似。

这也难怪吴肇钊在《计成与影园兴造》中说:“江南淡淡的云山,园内是陪衬平岗小坂,漠漠平林,显得山体更为平远,构成一幅山水长卷;北面较近的蜀冈,园内是呼应色泽苍古的千仞峭壁,虬曲古松二,显得山势宏大高远,恰又是一幅山水立轴。

”此外,以万千的柳树群植于园林,似也可看作是北园的特色之一。

瘦西湖三十里河堤上遍植的柳树,烘染出了 “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的诗意图景。

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称影园也是“环四面,柳万屯”。

陈从周先生说:“苏南后期园林中,杨柳几乎绝迹,然在扬州园中却常能见到。

”其更在《说园续》中有以下断语:“杨柳亦宜装点园林……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苏州、杭州虽也有以柳为名的景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柳荫路曲,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六桥烟雨等,但从柳树的数量、或与建筑的组景上看,则远不及扬州园林来得密,来得有气势。

南方与北方的园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特色,互有补益。

从时间上说,中原、北方园林比南方园林发展得早。

但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在北方文化南渐之后发展起来的。

其后,北方园林又取材于南方园林。

1.南方园林江南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量、丰盛的物产、优美的景色、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园 林营 建必然自呈特色。

《中国大百科全书·江南园林》总结为三点:第一,叠石理水、水石相映。

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庭中造型尤佳。

最称绝的是苏州瑞云峰、杭州植物园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

第二,花木种类多。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布局自由,结构不拘定式,清新洒脱,小巧细腻,幽雅美丽。

小阁临流,冷色多,像山水画。

青瓦素墙,褐色门窗,官僚政治意识淡薄,书卷气深浓。

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

江南园林主要指以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为主的私家园林。

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以人工 造景为主,规划巧妙,设计精致,人文气氛浓。

造园师在有限的空间再现真实的自然山水, 以小见大,意蕴无穷。

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说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

北方高亢,南方婉约。

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条件,皇家园林有富贵之气,而庸俗之处在所不免。

南方园林清雅平淡,多书卷气,但不免寒酸简陋。

北方园林如京剧,南方园林如昆曲,京 剧受昆曲影响大,著名京剧演员都在昆曲上下过功夫。

2.北方园林中国历史悠久,黄河流域几千年前的生态环境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有大片厚实的植被,水土保持较好,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古代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北方园林系统发源很早,规模很大,与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园林系统互有影响。

历代都以黄河流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概言之,北方园林有以下特点:其一,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代表。

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那么,在人力、物力、财 力、智力诸方面都是倾国而为之。

并且,宫廷园林必然讲究帝王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体突出,强调中心。

所有的宫廷园林都占地较广,平面布局严谨,壮阔粗旷,厚重沉稳。

其二,北方园林受南方影响。

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喜好南方园林,把南方工匠招到京城造园。

北方人也自觉地学习南方园林。

京城的园林实际上是全国园林的集锦,集全国名园之大成。

如:?圆明园仿照了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鸳”、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 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圆明园还仿照了苏州的“狮子林”。

其文源阁仿照了宁波的天一阁,四宜书房仿照了海宁安阑园。

熙和园仿照了杭州西湖,二者的堤、桥、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照了嘉兴南湖,小金山仿照了镇江的金山,芝经云堤仿照了杭州苏堤。

其三,北方园林有四合院基调。

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贵族的四合院都是带 花园的。

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

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 方私家花园的活教材。

在中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南北园林风格曾有交流和渗透。

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数度南巡,使这种交流发展到一个高潮,在当时修建的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等北方园林中出现了很多模仿江南园林名胜的景点和“园中园”。

尽管建筑仍是北方形制,但在平面布局和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吸取了南方园林的许多特点。

江南的许多地方为接待帝王驻跸临幸,也兴建了许多行宫和别馆。

如扬州富商为了争宠于皇帝而在瘦西湖兴建的许多园林建筑,多带有北方风格。

至今扬州园林建筑仍有融合南北风格的特点。

不论南方或北方的园林建筑,其造型都比一般建筑灵活多样,精巧秀丽。

明末清初李渔《一家言》中写道:“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总的说来,园林建筑以朴雅大方为上品,以繁琐矫揉为下品。

这样的园林建筑审美观点是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的宗旨相一致的。

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算是北方园林的佼佼者,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作,突出特点就是线条比较粗放,装潢比较奢华,大气,简单说来就是“雄”苏州园林算是南方园林的代表,大部分都是些达官贵人退休以后隐居的地方,突出特点就是小巧玲珑,清秀淡雅,简单说来就是“秀”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中国园林还善于因地制宜,即根据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方园林与北园林之不同。

皇家宫苑与私家园林也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其特性,现在中国园林已逐步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

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

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

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

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

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

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

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

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

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

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

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

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

在堆山叠石以及花木配置方面,北方园林的山石一般较凝重浑厚,江南园林则较虚幻空灵。

花木配置方面如以品种的多样而论,江南园林远胜于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的布局特点北方园林的布局特点 北方园林的特色在皇家、寺观、私家园林中都有表现,主要表现于前朝后寝、轴线对称、一池三山、仿景缩景、障景漏景等方面,从内容的布局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儒道佛三家对园林的渗透。

前朝后寝,指园林的后园式布局,与日本园林、岭南园林不同。

前朝后寝在园林中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园与宅关系上,园林居于宫殿、住宅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景山、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都是在后部;二是园内游与居关系上,居在前、游在后,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在南面入口处,颐和园的宫殿区在东面入口处。

此等布局直接受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一致。

轴线对称,是北方园林最明显的特点。

皇家、私家、寺观皆如此,只不过在轴线和对称的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园林的轴线与宫殿和住宅的轴线一致,成为宅区轴线的延伸。

中轴线上置最重要的大门、厅堂、宫殿、甬道、水池,无论大小园林都是如此,其中以颐和园轴线最为壮观,从昆明湖上的凤凰墩开始,到南湖岛,到万寿山的牌坊、排云殿、佛香阁、须弥灵境、牌坊、石拱桥、北大门,既可以从岛上观,亦可以从山上观,气象不同。

慈宁宫花园、乐家花园、恭王府花园、景山都是一条轴线,而有些园林则用多条轴线,如御花园有中、东、西三轴,在建福宫花园有东西二轴,圆明园则多条复合。

既有轴线,就有对称,在大型园林中,颐和园的对称主要表现在万寿山的建筑上,圆明园的对称表现于福海的西湖十景、九洲清晏的环湖九景、西洋楼景区的一路景观。

故宫四园、景山都是严格对称,而象恭王府花园、可园、乐家花园、十笏园等则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景点对称,对称观点与道家的阴阳互补、儒家的文臣武卫等相对概念有直接关系。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布局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它源于齐国的东海神话,成就于皇家园林的祈寿夙愿。

北方园林的一池三山主要表现于皇家园林之中,如金、元、明、清四朝在西苑三海景点创作,一海一山,南北一线,成一池三山之制。

颐和园有大小三山,大三山是: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是:凤凰墩、知春亭、小西泠。

当然,一池三山思想在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则演化为一池一山、一池二山或一池多山,与私家没有绝对权力有关,对于生命的把握不如皇家至高无上,大臣生命的存在有时不过皇帝的一句戏言,老百姓的生死更是无足轻重。

在园林中凿一池堆一岛,就大呼蓬莱瀛洲,赞叹不止。

仿景缩景,当然不是北方园林的发明,早在秦朝就开始了,秦始皇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于咸阳北阪上,到了金、元、明、清定都北京之时,随着康乾二帝南巡盛典的一度掀起,异地仿景和缩景达到了高潮。

在皇家园林中有多处缩仿之景:北海三处、静明园一处、静宜园一处、颐和园九处、避暑山庄六处。

仿景常指原比例摹仿,缩景常指变比例摹仿,仿景和缩景当然也有原样(写实)缩仿或变样(写意)缩仿。

如避暑山庄小金山的模写算是很到位的模仿,而圆明园西湖十景的模仿大多是略师其意。

障景和漏景是一对概念。

北方园林的障景表现为严密性,从围墙的障景上看,大凡墙隔较少漏窗,即使有漏窗,也是较为厚重的花式或直接玻璃屏蔽。

入口前的障景多用龙壁,因为大多现存园林为皇家园林,北海的九龙壁成为中国影壁的代表作。

当然,入口后的障景也大量用影壁来转折空间,而非如江南园林用漏窗、白壁、池山、壁山等转折窗间,这一点在一般私家园林中表现极为普遍。

从设计要素上看,北方园林的小品、装饰、建筑、植物、堆石都有很强的特点。

北方园林小品有盆景奇石、鎏金动物(龙、凤、象、雀)、石狮等,装饰上用彩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

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

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北方园林的自然特点按照中国园林的地域特征来分,风格最明显的是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其它还有中原园林、荆楚园林、云贵园林、川蜀园林及少数民族地区园林。

我们经常指的北方园林较为狭义,是指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的园林,它集中了齐鲁、燕赵两地文化。

这一地域在太行山以东,燕山长城以南,拥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山东平原。

河北地区北、西、南三面围山,东为大海,中为平原,华北平原北以燕山为靠,山东平原位于泰山中南部。

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

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

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

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

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

山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当然,清代皇家及贵族也有权力、财力以及人力营造如此雄伟的山。

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

景观效果最为有名的泰山和长城都是山景。

泰山在岳位居第一,泰山封禅是历代皇帝的最爱,园林中的孤立土山概取象于泰山。

长城因地处燕山、连接隘口而闻名中外,园林中常有城关一景,就是长城的写照。

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它并不十分普遍,因为此地远离江南。

于是,北京一带较少,在山东一带相对较多。

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倒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此石就产于北京市的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不过,房山石在山东倒不十分普遍。

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耐寒性强,能过冬。

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

四季景色差异性最大的主要表现于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的构筑物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

北方寒冷,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

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

不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

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

地暖、空调等暖气设施不仅用于建筑室内,而且用于草地的过冬。

室内外水池在冬天保持不结冰除了用地暖外还用了高强度的驳岸和池底砌筑手段,如材料用高标号水泥,水池配筋加密,以防结冰或胀裂。

建筑屋顶都用了厚檐、吊顶,在望砖望板上的泥灰较厚,多层,瓦用厚筒瓦,出檐很浅,主要是为了防寒而不是为了泄水。

梁架较粗,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冬天的积雪。

建筑的坐南朝北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尤为重要,冬天时间长,北方寒流来临之时,正值万物休眠,人们把建筑作为最佳的庇护所。

以防寒为主的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园林,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力在不仅在国内无可替代,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南方的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不同,多为私家园林,在气势上无论如何不能与北方的园林相比,但是江南园林的婉约细腻也同样是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北方园林是魁梧彪悍的男人,那南方园林无疑就是温宛娇羞少女。

南方的园林面积多数比较小,很多其实就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后花园。

南方花园长于小中见大,于有限的空间蕴涵无限的意境。

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词用来形容南方园林真是贴切之极。

南方园林最大的魅力就是在看似狭小的空间中创造最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比起那些大气恢宏的宫殿,同样令人震撼。

拙政园就是南方园林的主要代表,它具备所有南方园林的优秀品质。

拙政园相比其它南方园林,面积上要大一些,不像同里的退思园那样纯粹靠构思和搭配来弥补空间的不足,那种韵味体现得不明显,但是拙政园那种既小巧又大气的魅力却也是其它任何园林所无法相比的。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中国文化遗产的作文怎么写

中国文化遗产简介 说起中国的文化遗产实在是数不胜数。

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的几个著名的文化遗产吧

我来当你们的导游。

最主要的,我要给你们介绍颐和园。

这些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圆明园、颐和园、故宫、明十三陵、天坛。

课文中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

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墙高1米,气魄十分雄伟。

北京故宫是古代帝王居住之地。

总共21位皇帝在这里住过。

故宫原名叫紫禁城。

里面分了许多宫殿,有太和殿、慈宁宫等等,里面布置得金碧辉煌,金银玉器有几千件。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属长廊了。

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人们称它有三绝,我来给大家一一介绍吧

第一绝,就是造型绝。

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你从上面往下看,你会发现他的形状像倒挂着的蝙蝠,就是英文字母“W”的形状。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建成蝙蝠型呢

因为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福到了。

第二绝是水文绝。

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

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了阵阵凉风。

因此,夏天天气再热,长廊中也是凉风习习。

当人们在长廊里行走,就会看见,目中美景在轻轻地摇动,虽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长廊的第三绝是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有一颗钉子

在273间长廊里,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

真是人在廊中走,竟在身边移。

北京的文化遗产还不止这些,希望你们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