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关于明理的名言警句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学之道,在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君子:指为君上者。
道:修已治人之术。
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
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
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
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
道:规律。
生:生产。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为:创造。
疾:迅速。
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
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
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
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
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关于德行的诗词
明胡秉言日月交融,万泰亨通刚柔,阴阳平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
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
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
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
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
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
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
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形容心地宽广的优美句子
这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第十一章:栖息之谷——修身心态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识的学习,交易永远是修炼场, 人性的一切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态和德行的统一,三者不可分离。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成功的交易者总是张着两只眼, 一只望着市场,一只永远望着自己。
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远比观察市场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网友的帖子 华尔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术交易,顶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
精典,让我们记往这句话,不断去重复加深或许会有好的结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难做到,知易行难!淋漓尽致的在这里得到体现。
相对来说性格理性的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难的多。
期货就是修炼和锻造性格最残酷最有效的场所,知行合一是吾辈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并勇于克服弱点的人,就可以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长线或短线,来达到此一境界。
期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应是生活的全部。
别被迅速致富冲昏头脑,我们真正该关切的是一切“真实”的事物,包括事业,亲人,好友和美好的时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这些都远比投资获利更重要,人生短暂,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控制自己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原则、正确的手段、最佳的心里状况参加投资活动。
大道至简,道理好懂,知识也好掌握.难就难在怎么控制自己,有的人为此走了一辈子。
关键的是坚持不懈一贯执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货网友的网页 是啊,身在职场的职业经理人,与身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职业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
富贵、钱财、功名不贪,而淡然处之。
来则受之,去则听之,逆事至而识以为魔,美事至而认以为幻。
外不自矜,内不自持,随遇而安,从容自得,逍遥自在,修心心不驰,修性性自定。
认真理路,勇往直前,抛开鼎炉之说,纯从心性动静中下功夫,——这将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一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二是通过对职业规律的掌握、控制而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两点我们都拥有了,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 本文是《职业经理人十大心态修炼指南》的最后一篇。
写到这里,笔者喜忧参半,心情复杂,——不知自己的付出,对风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职业经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帮助。
一阵茫然之际,冥冥之中,仿佛豁然开朗。
先人的智慧之光透过深邃的苍穹翩翩而来。
现整理于此,与各位共享共勉。
这些人生修炼大法,有些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品味,我们又可能体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来。
一、《大学》的修炼之道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
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三是指为政之人,“孰为大
政为大。
”因此,“大学”之道也可以说是为政之道。
这三种含义并不冲突。
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修身的“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
“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
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
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 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觉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
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 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
“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3、修身的“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
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7】治国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
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
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论语》也说:“仁者静”。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管子。
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
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
《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
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
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从修身过程和步骤而言,知道“德”、“行”都应该“止于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
能做到坚定心神志向,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的干扰。
能静下来,才能安于所处环境、条件,不因富贵而放逸心志,不因贫困而隳堕心志。
做到了安,才能专心思考问题,通过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获得了。
依是而行,有非即去,达到完善自我的修养目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终始、先后。
修身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顺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成。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
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
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
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
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是第三纲领。
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 综观《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
“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
“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
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经理人个性品牌的竞争。
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
职业经理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二、《中庸》的修炼之道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中庸”一词承载着世人对处世原则的恪守降临在两界凡宇。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
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为官不要专横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
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
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
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
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
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传)。
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4、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游戏规则。
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
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
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
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
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6、控制情绪,和谐共赢——小不忍则乱大谋 “喜怒哀乐之末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
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经理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
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
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
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
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
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抟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
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7、诚信为本——至诚诚己,厚德载物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无比高尚。
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至诚”,因为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
当然这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实,作者据此立论而已,但它说明了至诚的作用过程。
“诚人”必先“诚己”,就是说,要想让别人“诚”,必须自己先做到“诚”,而且永远做到“诚”。
《中庸》接着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随着“诚”的不断深化,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也日益增进,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于是“与天地参”的境界达到了,也就是《易经》乾坤二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君子风度和魅力所在。
8、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的修炼过程 那么,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呢?《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
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
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
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
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
幸好孟子及时出现,以他的言行做为“择善固执”的见证。
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都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
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予放弃,坚持不懈。
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
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
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晚清权臣李鸿章的误国就是因为他在“择善固执”上出现了心误,陷入了思维误区而没有警醒。
他错就错在“择善固执”选错了对象,错在对敌人讲“诚”。
李鸿章早年也是一条血性汉子,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例如,他曾因为恩师曾国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脱离曾府,也曾因常胜军统领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军权。
面对外国列强,李鸿章疾呼:“吾辈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强,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来自立呢
” 李鸿章之所以后来越活越窝囊,主要是因为他误信了曾国藩的一席话。
一次,曾国藩问李鸿章怎样与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说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沉默了很久说:“依我看来,还是在于一个‘诚’字。
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受感化的。
”李鸿章欣然接受,此后与洋人交往无不以“诚”字当先。
心误导致政误。
李鸿章一味强调对洋人讲诚信,却不力求洋人对他讲诚信,这是他最大的心误
所以,李鸿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协为宗旨。
例如,在处理1875年至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李鸿章明知英国理亏,却为了“了事”而签订了《烟台条约》。
在处理1885年的中法冲突时,李鸿章又不顾中国军队在越南大败法军的事实,签订了《中法新约》。
而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丢掉了台湾
对于朝野批评,李鸿章既不退缩,也不辩驳,因为他认定这是必要的妥协。
因为不能“从善如流”,他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
如果能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从善如流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9、见机行事,实事求是——认清环境,
大学之道的全文和翻译
《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全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