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誓》中记周武王伐纣时所说的商纣王的罪状是什么?
一是听信妇言。
第二是不重视礼仪祭祀。
第三是不任用贵戚旧臣。
第四是重用小人。
首先是第一条,这个在商代根本不是问题,商人不是周人,商代的女子地位并不低下,商代很多女性在军事政治舞台很活跃并多有建树,武丁王后妇好就是一个例子。
并且很多史料记载,商代军队编制中有“妇”这一编制,这个编制就是女性军队。
第二条基本是胡扯,帝辛祭祀祖先也是很用心的。
三和四可以放一起说,小人不是现代所理解的小人,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帝辛用人不拘泥于贵戚旧臣,而是破格提拔有能力的平民奴隶逃民之类,飞廉就是个例子。
这是有先进意义的,但是这个做法在当时确实不好被理解,这也是帝辛开罪了微子启箕子之类亲戚的一个源头。
从现代来看,帝辛根本是一个改革的先锋,只不过在那个时代,成功太难。
后来的周,完全把社会地位上下尊卑放在了第一位。
周武王给纣王的罪状
一、所谓殷纣王的罪恶,不是诳言和污蔑就是把好事说成坏事 作者说,曹操的恶名之远扬,比起殷纣王来,简直是望尘莫及,所不同者,曹操是开国之主,留下了不朽的事迹,卓越的诗篇,瑕不掩瑜,正统论者无法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
殷纣王则是亡国之君,自周以来,古代文献中提到他的,都是清一色的否定,从没有片言只语的赞扬。
史书列举他的荒淫暴虐也真是骇人听闻。
但是很奇怪的是以前加之于他的六大罪状,无非是夏桀的罪状的夸大。
而且都是“兴者”周人,对“前王”纣的宣传破坏。
他引称“中国古代史”作者夏曾佑的话说,天下有学做好事而一样的,没有学做坏事一样的,这里一定有穿凿附会处。
接着作者就对“尚书”中列举的那六条罪状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说殷纣王“酗酒”,无非是因为殷人本来好酒,而纣王可能酒量特别大些,喝的酒特别好些,至于“酗酒迷乱”,决不会是事实。
你想一个头脑糊涂的人怎么能成为“百克而卒无后”的战无不胜者呢
至于“酒池肉林”等奇谈,都是从此而生的。
而“不用贵戚旧臣”,实际上是以纣王之兄微子启为首的一部分年长的、原来有权利的人,在纣王即位后和纣王对立,没有握重权,心怀不满,把它加在纣王头上,被周人利用来宣传的。
再说“登用小人”,实际上是滥加罪名。
殷代末年,破格用人,提升奴隶为大夫卿士的确是纣,但这应该是进步的措施,他的极盛的武功,他对民族发展、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劳,和这个措施是分不开的。
而且早于他的武功极盛的汤和武丁,也都一样采取过破格用人的措施。
至于“听信妇言”,更只是反对派的造谣和周人的少见多怪。
作者说,殷代有能力的女性是很活跃的,卜辞中出现的女性就很多。
例如武丁的妃妾妇好,能带领万千人去打敌人,连武丁的震代名将沚盾戈(盾戈:是一个字,因不知念什么,也查不着,就将就了)都受她节制。
这样的妇言为什么不能听
可是,这是落后的周民族所想象不到的。
纣王妇,可能是和妇好一样的人物。
但因为她是纣王的妻子,所以更为反对派所痛恨、周人所攻击。
更奇怪的是,第五条罪状说纣王“信有命在天”,而第六条罪状又说他“不留心祭祀”。
其实要殷代人不信天是违反历史的,而说殷纣王不祀先祖更是捏造。
据出土的卜辞证明,帝乙(纣父)、帝辛(纣)时的祀典在殷代是最为完备的。
因此,从上述这些所谓罪状来看,不是诳言和污蔑,就是把原是好事说成了坏事。
作者说到崔东壁、顾颉刚给纣王又加一条“愚昧”之罪时说,有过“百克”战绩的纣王可能是个真正的庸人吗
周人曾经多次称赞过帝乙,甚至称他为“殷哲王”,而微子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帝乙不立有能力的长子,而立一个愚昧的幼子,这怎么能理解呢
二、反对殷纣王的微子启是殷忘的主要负责者,也是对纣王造谣中伤的主要负责者 随后,作者认为追寻殷王朝覆灭的原因,是评价殷纣王的重要关键问题,因为殷纣王之成为“天下之恶皆归”的人,也正是由于“身死国灭”,“倒果为因”是结果。
作者认为,殷王朝的覆灭,首先是因为殷王族内部爆发了大分裂。
作者说,据左传哀公九年传、吕氏春秋和郑玄的说法,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殷人是“兄终弟及”制,但帝乙把王位传给了纣而不传给微子启,微子不得立,自然不甘心。
纣即位后,形成了两派。
微子一派和纣作对,许多事情都从此而起。
微子启因不能继位而对纣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地对纣进行造谣中伤,这从周人所举的纣之六大罪状来源几乎全出于殷人可以证明。
反对派和敌人,前唱后和,正像桴鼓之相应。
把这些材料两相对照,殷王朝里隐蔽着敌国的代言人是无疑的了。
殷纣王呢,因为用着一批能人,政权很巩固,又常南征北战,对于这些谣言只是容忍着。
直到征东夷一役,因为战争时间很长,殷人死伤很大,反对派在内部就蠢蠢欲动了。
纣王战胜归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两派的斗争就尖锐化了。
作者说,于是发生了暗杀,如,反对派“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没有成功,逃到太行山去了。
比干和纣王冲突,被纣杀了。
箕子被纣监禁了。
微子隐藏了起来,微子的心腹太师疵和少师畺投奔周武王,把殷人内情泄露了。
大阴谋家周武王于是乘此时机遍告各部马上出兵伐纣。
殷纣王在这刚刚复员新兵征集困难、常备军有限且疲劳未复,内部不稳的情况下,突然遭到了强悍的周联军的意外袭击,原是很难取胜的,不料在战场上又遇到俘虏兵倒戈,“动摇分子”的溃散,终于在震古烁今的牧野之战中力战而亡了。
因此,作者认为,造谣中伤纣的是微子启,发动内讧的是微子启,派人投敌的是微子启,招引外侮的是微子启,殷亡的责任主要应由微子启来负。
三、殷纣王的五大功绩和四大优点 作者认为,殷纣王在历史上对当时人民和中华民族有过五大功绩;和这些功绩相联系的他个人有四大优点。
他的功绩是:第一、开拓东南和发展民族。
作者说,纣对东夷的平定,对殷民族的保全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的殷人退出中原,向南迁徙,对殷民族来说是失败的,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说开拓东南有巨大意义。
这是纣王对民族发展的不朽功绩。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作者认为从反面材料来看,至少这三件事可以肯定:纣时建筑是超越前代的,纣对工艺有过发明和提倡,纣对音乐的提倡和创造。
第三、对落后的东南区域传播了文化。
作者说,春秋战国时代南方徐、楚、吴、越各国传世古器很多,器铭大都四字为句,与北方各国传世古器铭大致相似,可见南方文化的一般情形,特别是战国时代出现了楚辞文学,为南方增添了异彩。
不消说,这和殷文化的南下是分不开的。
第四是用人惟才。
作者说,周人曾以“登用小人”攻击纣王,但是纣能够在旧人满朝的情形下,一下提升大量新人执政,却是一种针对衰敝的革新措施。
这些人对当时的文治武功提出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建议。
更由于纣王从用人惟才,转到“不才者远”,更进而“人才乐为之用”,为殷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第五是重视俘虏。
作者说用俘虏当兵,把武器交给他们,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氏族社会的战争中,只有互相砍杀,根本不要俘虏。
在奴隶社会战争中,俘虏虽是目的物,但也谈不上重视。
作者又说:再据卜辞所载,乙辛以前(武丁时尤甚)用俘虏作祭祀牺牲的数字很大,到乙辛时杀人以祭的数字一般只在十人以内。
以之和用俘虏当兵两相比较,纣王对俘虏的重视,可以无疑了。
至于纣本人的优点,作者认为:一是“智勇兼备”。
这从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描述来看,就可以证明。
二是“明于知人”。
作者认为这是“用人惟才”的先决条件。
三是“讲究气节”。
作者说,在极端不利、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殷纣王能毅然决然地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壮烈牺牲的精神,即足以证明。
四是军民对他的信服。
何以见得
作者说,“百克”的战绩没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从“血流漂杵”的局面来看,也可证纣的主力是万众一心的。
再如,周人克殷之后,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周人不立微子启继殷之后,反而立了武庚禄父(纣的儿子)来统辖殷人。
什么力量迫使周人这样做的
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周人知道殷人信服纣王,只有立武庚才能安定局势。
最后,作者说在恶意宣传下,正确的事实当然被湮没不少,但仅从上述而论,殷纣王有功于当时的人民,有功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明白。
甩掉“成败论人”的成见,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君主中,就其对人民对历史的功劳而论,纣应该列在前茅,他的地位,比以前的武丁,以后的周武王还要高些。
“应该替这位冤枉当了三千年反面教员的殷纣王翻案。
”
《牧誓》中记周武王伐纣时所说的商纣王的罪状是什么?你怎么看?
一、所谓殷纣王罪恶,不是诳言和污蔑是把好事说成坏事 作者说,曹操恶名之远扬,比起殷纣王来,简直是望尘莫及,所不同者,曹操是开国之主,留下了不朽事迹,卓越诗篇,瑕不掩瑜,正统论者无法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
殷纣王则是亡国之君,自周以来,古代文献中提到他,都是清一色否定,从没有片言只语赞扬。
史书列举他荒淫暴虐也真是骇人听闻。
但是很奇怪是以前加之于他六大罪状,无非是夏桀的罪状的夸大。
而且都是“兴者”周人,对“前王”纣的宣传破坏。
他引称“中国古代史”作者夏曾佑的话说,天下有学做好事而一样的,没有学做坏事一样的,这里一定有穿凿附会处。
接着作者对“尚书”中列举的那六条罪状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说殷纣王“酗酒”,无非是因为殷人本来好酒,而纣王可能酒量特别大些,喝的酒特别好些,至于“酗酒迷乱”,决不会是事实。
你想一个头脑糊涂的人怎么能成为“百克而卒无后”的战无不胜者呢
至于“酒池肉林”等奇谈,都是从此而生的。
而“不用贵戚旧臣”,实际上是以纣王之兄微子启为首的一部分年长的、原来有权利的人,在纣王即位后和纣王对立,没有握重权,心怀不满,把它加在纣王头上,被周人利用来宣传的。
再说“登用小人”,实际上是滥加罪名。
殷代末年,破格用人,提升奴隶为大夫卿士的确是纣,但这应该是进步的措施,他的极盛的武功,他对民族发展、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劳,和这个措施是分不开的。
而且早于他的武功极盛的汤和武丁,也都一样采取过破格用人的措施。
至于“听信妇言”,更只是反对派的造谣和周人的少见多怪。
作者说,殷代有能力的女性是很活跃的,卜辞中出现的女性很多。
例如武丁的妃妾妇好,能带领万千人去打敌人,连武丁的震代名将沚盾戈(盾戈:是一个字,因不知念什么,也查不着,将了)都受她节制。
这样的妇言为什么不能听
可是,这是落后的周民族所想象不到的。
纣王妇,可能是和妇好一样的人物。
但因为她是纣王的妻子,所以更为反对派所痛恨、周人所攻击。
更奇怪的是,第五条罪状说纣王“信有命在天”,而第六条罪状又说他“不留心祭祀”。
其实殷代人不信天是违反历史的,而说殷纣王不祀先祖更是捏造。
据出土的卜辞证明,帝乙(纣父)、帝辛(纣)时的祀典在殷代是最为完备的。
因此,从上述这些所谓罪状来看,不是诳言和污蔑,是把原是好事说成了坏事。
作者说到崔东壁、顾颉刚给纣王又加一条“愚昧”之罪时说,有过“百克”战绩的纣王可能是个真正的庸人吗
周人曾经多次称赞过帝乙,甚至称他为“殷哲王”,而微子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帝乙不立有能力的长子,而立一个愚昧的幼子,这怎么能理解呢
二、反对殷纣王的微子启是殷忘的主负责者,也是对纣王造谣中伤的主负责者 随后,作者认为追寻殷王朝覆灭的原因,是评价殷纣王的重关键问题,因为殷纣王之成为“天下之恶皆归”的人,也正是由于“身死国灭”,“倒果为因”是结果。
作者认为,殷王朝的覆灭,首先是因为殷王族内部爆发了大分裂。
作者说,据左传哀公九年传、吕氏春秋和郑玄的说法,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殷人是“兄终弟及”制,但帝乙把王位传给了纣而不传给微子启,微子不得立,自然不甘心。
纣即位后,形成了两派。
微子一派和纣作对,许多事情都从此而起。
微子启因不能继位而对纣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地对纣进行造谣中伤,这从周人所举的纣之六大罪状来源几乎全出于殷人证明。
反对派和敌人,前唱后和,正像桴鼓之相应。
把这些材料两相对照,殷王朝里隐蔽着敌国的代言人是无疑的了。
殷纣王呢,因为用着一批能人,政权很巩固,又常南征北战,对于这些谣言只是容忍着。
直到征东夷一役,因为战争时间很长,殷人死伤很大,反对派在内部蠢蠢欲动了。
纣王战胜归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两派的斗争尖锐化了。
作者说,于是发生了暗杀,如,反对派“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没有成功,逃到太行山去了。
比干和纣王冲突,被纣杀了。
箕子被纣监禁了。
微子隐藏了起来,微子的心腹太师疵和少师畺投奔周武王,把殷人内情泄露了。
大阴谋家周武王于是乘此时机遍告各部马上出兵伐纣。
殷纣王在这刚刚复员新兵征集困难、常备军有限且疲劳未复,内部不稳的情况下,突然遭到了强悍的周联军的意外袭击,原是很难取胜的,不料在战场上又遇到俘虏兵倒戈,“动摇分子”的溃散,终于在震古烁今的牧野之战中力战而亡了。
因此,作者认为,造谣中伤纣的是微子启,发动内讧的是微子启,派人投敌的是微子启,招引外侮的是微子启,殷亡的责任主应由微子启来负。
三、殷纣王的五大功绩和四大优点 作者认为,殷纣王在历史上对当时人民和中华民族有过五大功绩;和这些功绩相联系的他个人有四大优点。
他的功绩是:第一、开拓东南和发展民族。
作者说,纣对东夷的平定,对殷民族的保全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的殷人退出中原,向南迁徙,对殷民族来说是失败的,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说开拓东南有巨大意义。
这是纣王对民族发展的不朽功绩。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作者认为从反面材料来看,至少这三件事肯定:纣时建筑是超越前代的,纣对工艺有过发明和提倡,纣对音乐的提倡和创造。
第三、对落后的东南区域传播了文化。
作者说,春秋战国时代南方徐、楚、吴、越各国传世古器很多,器铭大都四字为句,与北方各国传世古器铭大致相似,可见南方文化的一般情形,特别是战国时代出现了楚辞文学,为南方增添了异彩。
不消说,这和殷文化的南下是分不开的。
第四是用人惟才。
作者说,周人曾以“登用小人”攻击纣王,但是纣能够在旧人满朝的情形下,一下提升大量新人执政,却是一种针对衰敝的革新措施。
这些人对当时的文治武功提出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建议。
更由于纣王从用人惟才,转到“不才者远”,更进而“人才乐为之用”,为殷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第五是重视俘虏。
作者说用俘虏当兵,把武器交给他们,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氏族社会的战争中,只有互相砍杀,根本不俘虏。
在奴隶社会战争中,俘虏虽是目的物,但也谈不上重视。
作者又说:再据卜辞所载,乙辛以前(武丁时尤甚)用俘虏作祭祀牺牲的数字很大,到乙辛时杀人以祭的数字一般只在十人以内。
以之和用俘虏当兵两相比较,纣王对俘虏的重视,无疑了。
至于纣本人的优点,作者认为:一是“智勇兼备”。
这从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描述来看,证明。
二是“明于知人”。
作者认为这是“用人惟才”的先决条件。
三是“讲究气节”。
作者说,在极端不利、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殷纣王能毅然决然地付出的生命,这种壮烈牺牲的精神,即足以证明。
四是军民对他的信服。
何以见得
作者说,“百克”的战绩没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从“血流漂杵”的局面来看,也可证纣的主力是万众一心的。
再如,周人克殷之后,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周人不立微子启继殷之后,反而立了武庚禄父(纣的儿子)来统辖殷人。
什么力量迫使周人这样做的
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周人知道殷人信服纣王,只有立武庚才能安定局势。
最后,作者说在恶意宣传下,正确的事实当然被湮没不少,但仅从上述而论,殷纣王有功于当时的人民,有功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明白。
甩掉“成败论人”的成见,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君主中,就其对人民对历史的功劳而论,纣应该列在前茅,他的地位,比以前的武丁,以后的周武王还高些。
“应该替这位冤枉当了三千年反面教员的殷纣王翻案。
”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是在哪一场战役
,就是商周之际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
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寖弱诸阶段后,到了 ()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
在封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
公刘、、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使周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文王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文王为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
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
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孤立商纣。
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
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
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
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方针。
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
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
接着,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 朝歌的通路。
至此,周已处于“”的有利态势,伐纣灭商只不过是 一个时间问题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
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
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一战而胜。
盟津之会后的两年中,纣王昏乱暴虐,愈演愈烈;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人民的不满无以复加,连太师、少师都抱乐器奔周。
纣已众叛亲离、彻底孤立,伐纣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武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
公元前1046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 濮、蜀(均居今汉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
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冒雨迅速东进。
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
周师沿途没有遇 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
商纣王无奈之中只
周武王和商纣王还是亲戚关系,你知道吗
姬发灭商建周功绩巨著,是我国历一代明君史上少见的一代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