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爱情为什么总以美好的悲剧结束,难道没有完美的结果吗
不能去否认楼上的观点,因为观点最不能来反驳观点。
不过,以边城的小说主题来看,我认为:正是因为爱与美浑然一体,而纯粹的美势必悲得感人,所以爱才会如此凄婉,如此纯彻。
美,势必因善而悲。
在边城的开篇,作者就用善而引发的悲剧缓缓拉开序幕,翠翠父母的殉情不是受人拆散,也非权势所逼。
因为心中朴实的善念,因为责任与愧疚。
而且,湘西的风俗所染,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人们率真热情,心念他人。
如此种种,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良的人们因善犹豫不决,因善伤害自己。
天保如此,老船夫如此,傩送如此,翠翠也是如此。
恰恰是因为人物全部善良,本身含有悲剧成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悟到美的悲哀的分量。
这便是桃花源里的疼痛的美:一座远离文明的边城,一群善良率真的人在善中丢失了自己。
值得深究的是,文中老船夫在面对翠翠的爱情问题时,多次提及“像极了她死去的母亲”除了隐隐的暗示结尾,还深刻化了爱情的悲剧,这种家族遗传式的爱情悲剧放大了人物的悲哀,有一种宿命式的轮回,使得浪漫与悲凉在下一代继续延续。
继而会推想老船夫当初的爱情,他为何孤身当摆渡人,居住深山,为何至善至纯,对于爱情的自由依旧默默支持保护,为何性格洒脱又温和,给人以回味之余,深感爱情悲剧的延续还是因为人性的传承,表达了一种人性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结局注定的一种悲凉。
爱情通常浪漫而悲凉,爱而不得往往记忆犹新,人们往往渴望得到爱情后的凄凉,这也是一种孤独美,遗憾美。
《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刚学完这个课文,呵呵第一,对爱情的追求完全是自发的被动的。
对爱情的追求,态度上完全不够积极主动,是一个明显的等待爱情、相信爱情终将会到来的典型代表。
她不知道爱情是两快磁铁的物理特性及反映,她天真地认为磁铁和石头之间也可以产生爱情的火花。
应理说是一个对爱情有所感知的,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通过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衬托翠翠出了翠翠内心的凄凉,或许这正是她情窦初开的表现吧。
虎耳草是翠翠情思的象征和寄托,小说中多次提到及说她在梦中见到。
表明了翠翠对傩送感情逐渐由蒙胧变得清晰。
如果说端午节在河边巧遇傩送那段貌似恼怒的对话,是翠翠钟情傩送的蒙胧爱情的萌发。
梦中听到傩送的歌声和采摘虎耳草,便是这种钟情的持续和发展。
然而她并没有主动地去争取,也没有积极地去追求,而几乎完全是处于被动消极等候的状态。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翠翠出生于湘西大自然,成长于湘西大自然,或许正是湘西大自然和她密切的关系,才铸就了她的一切都顺乎自然的性格,或许也正是这种一切顺乎自然的性格才从根本上决定了她对爱情态度,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她即将面临的是爱情悲剧的结局。
第二,翠翠依赖性过重,独立性不够。
翠翠的这种特征与她的年龄是分不开的,翠翠是一个形象,更甚至可以说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
因此她完全没有摆脱亲人的呵护照料,完全处在亲人的保护伞之下。
一天到晚,或许是在爷爷的左边,或许在爷爷的走边,偶尔之余才去河边摆摆渡。
她没有真正的离开过自己的亲人。
最远的最独立的时候莫过于端午节在河边巧遇傩送那天,但是时间又何其之短,而且还有爷爷千叮万嘱,还加上有人暗中保护,可以说她没有独立的时机。
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她的爷爷早就打点好了,她只须照着她爷爷的步子走就行了,她只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就可以了。
或许正是这种她的一切都由她的爷爷包办的生活习惯让她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她的爱情婚姻也应该由她的爷爷来为她安排,她只管坐享其成就行了。
她根本就不知道爱情是自己的事,幸福要靠自己来谋取这个道理。
她还在悠哉乐哉地做着等她的爷爷来为她设计未来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梦,直到大老丧身二老离她而去她才略有所醒悟。
当然她更不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的道理。
当然这种特征也因为她心理机智的不成熟,从小就在她爷爷的保护伞下生活,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难,没有受到磨练,自然就没有多大的心理进步,因此成熟至晚。
第三,翠翠是一个形象,还没有成熟。
翠翠是一块没有半点瑕疵的翡翠,显得非常的纯洁可爱。
正因为她纯洁可爱的特点,才会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种美好的形象,恰恰也正是这种留在人们心中的美好的印象才营造出了她能够张扬个性的氛围,反过来又纵容了翠翠任性、撒娇、的性格。
这个在小说中多有体现。
比如, “那人问: ‘是谁
’ ‘是翠翠
’ ‘翠翠又是谁
’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 ‘你在这儿做什么
’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 ‘他不会。
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 ‘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 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 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 么,你骂人
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 那黄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来。
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 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 见了。
’” 祖父望着翠翠干笑着,“翠翠,大鱼咬你,大鱼咬你。
” 翠翠因为对于这件事心中有了个数目, 便仍然装着全不明白, 只询问祖父, “爷爷,谁个人得到那个碾坊
” “二老
”祖父说了又自言自语的说,“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 羡慕碾坊得到二老
” “谁羡慕呢,爷爷
” “我羡慕。
”祖父说着便又笑了。
翠翠说:“爷爷,你喝醉了。
” “可是二老还称赞你长得美呢。
” 翠翠说:“爷爷,你醉疯了。
” 当然这种任性,是由于内心的种种“纯洁”和尚未成熟的特点而在口头上流露出来,也是自然而然的。
正是这种说话方式反倒证明了她的纯真。
第四,周边人的影响,周边人都很喜欢翠翠,都乐于帮助她。
翠翠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姑娘,心底善良,乐于助人,为人大方。
这样的特点造就了大批喜欢关心呵护她的民众,使得她有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然而正是这些“周边人”反倒纵容了翠翠,让翠翠的一些本性找到了生长的温床,并促进了她爱情悲剧的发生。
然而恰恰是这种人际关系促使翠翠的性格缺点变成了一种惰性,因为她这样的一个女孩就没有自立的必要,同时也没有独立的条件。
因为她的一切都由她的周边人已经完全打点好了,他只管顺其自然地过着一种顺势的被动的生活就可以了。
“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
”“于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
”是她爷爷的精心呵护。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
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问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
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
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问他就知道她在河边。
那人说是二老问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是湘西民众的关爱照顾。
另者,翠翠作为一个美少女,她根本没有自立的意识,根本没有自立的动力。
因为翠翠还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小少女,不懂什么市自立的生活,没有意识到自立的重要性,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兴许正因为周边的环境太好了,对她的成长太舒适有利了,才让翠翠不懂自立是怎么回事,没有必要自立,没有自立意识。
为什么伟大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结束
因为编剧喜欢悲剧,观众喜欢眼泪,编剧用悲剧赚眼泪,眼泪化成毛爷爷
为什么那么多文艺作品都是以爱情的悲剧结束
好伤心
1.因为让我们记住的只有悲剧.2.反应这个社会的现实,虽美好,但总有美中不足,简单说没有十全十美.
如何干净利落的结束一段感情
既然爱情大多以悲剧结束,我们为什么还要谈恋爱
爱情正如飘落的树叶,看似飞翔却己坠落。
谈恋爱如同植树,也是有成活率的。
而人的侥幸心理和好奇心一样的,
形容爱情结束的成语
一刀两断yī dāo liǎng duàn[释义] 比喻坚决断绝一切关系。
[语出]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刀;不能写作“刃”。
[近义] 当机立断[反义] 藕断丝连 拖泥带水[用法] 多用来表示亲戚;朋友间断绝关系;不再往来。
也表示思想感情上彻底决裂。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快刀斩乱麻”;都指“果断地处理各种关系”。
但~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