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应该怎么对
服务理念是“学习雷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运用好处、作用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特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编辑本段修辞举例拟物夸张对比对偶借代比拟反复反问双关回环回文顶真\ \ 比喻1、定义比即表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曹雪芹《红楼梦》)3.用法鲜明地表达诗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
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
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
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
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
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
“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
“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
“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
“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将什么与什么比较,突出了什么。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联想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⑴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拈连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
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病句
诸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唱《梁父吟》,他身尺,常常把自己和、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
”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注释(1)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
(2)对:回答、应对。
(3)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
(4)躬:亲自。
陇亩:田地。
(5)好(hào):喜爱。
为:唱。
(6)《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
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7)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8)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9)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莫,没有人。
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
许,承认同意。
(10)惟:只有。
友善:友好,关系好。
(11)信然:确实这样。
(12)先主:先,先帝,主,刘备。
屯:驻扎。
(13)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
(14)器:器重、重视。
(15)谓:对,说,告诉。
(16)岂:大概,是否。
(17)之:代词,代诸葛亮。
(18)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
俱。
一起。
(19)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就,接近、趋向。
(20)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21)枉(wǎng)驾:屈尊。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22)顾:拜访。
由是:因此。
(23)遂(suì):于是,就。
(24)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25)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就。
(26)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7)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
(28)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9)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9)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30)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31)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32)欲信:通“伸”,伸张。
想。
而:表转折。
智术:智谋,才识。
用:因此。
(33)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然:然而。
犹:仍,还。
已:停止,罢休。
(34)谓:认为。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35)出:产生。
自:从。
(36)已来:已,通“以”,表时间。
跨:占据。
(37)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38)比于:同,相比。
(39)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40)克:战胜。
为:以为,变成。
者:的原因。
(41)非惟:不仅。
抑:而且;亦:也。
(42)谋:筹划。
今:现 在。
(43)挟(xié):挟持,控制。
(44)令:号令。
(45)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6)此:这。
诚:的确。
(47)争锋:争强,争胜。
已历:已经经历。
(48)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49)贤能为之用:为:被。
(50)可以为援:为:作为。
援:外援。
(51)图:谋取。
据:占据。
利:物资。
(52)尽:全部取得。
连:连接。
通:到达。
(53)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54)殆(dài):大概。
(55)资:资助,给予。
(56)所以:用来。
(57)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
(58)险塞(sài) :险峻的要塞。
(5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0)高祖:刘邦。
(61)因:依靠,凭。
(62)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63)殷:兴旺富裕。
(64)而:但是。
(65)存恤:爱抚、爱惜。
恤:体恤、体谅。
(66)胄:后代。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67)信义:信用道义。
(68)著:闻名。
(69)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70)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71)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72)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73)内:对内。
(74)修:治理。
(75)政理:政治。
(76)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77)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78)身:亲自。
(79)川:平野。
(80)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81)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82)日:一天天。
(83)悦:高兴。
(8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85)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6)犹:好像。
(87)愿:希望。
▲
云南有哪些民族, 主要说哪些语言?
把云南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分为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4种类型。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4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
全省所有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分布。
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5个。
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
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
其中,景颇族有两种语言,一是自称“景颇”的景颇族使用的景颇语,一是自称“载瓦”的景颇族使用的载瓦语。
瑶族有两种语言,一是自称“勉”的瑶族使用的勉语,一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使用的布努语。
怒族有3种语言,即碧江自称“怒苏”的怒族使用的怒苏语,兰坪、泸水自称“柔若”的怒族使用的柔若语和福贡自称“阿侬”的怒族使用的阿侬语。
这26种语言中不包括未定族称的克木人、芒人等的语言。
这26种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的藏缅、壮侗、苗瑶、孟高棉4个语族,藏、景颇、彝、缅、苗、瑶、壮傣、佤德昂8个语支,其中藏缅语族中的白语、普米语、怒语(阿侬、怒苏、柔若3种语言)、独龙语等语言的语支未定。
属汉藏语系的语言有藏、景颇、彝、哈尼、傈僳、拉祜、纳西、基诺、卡卓(通海蒙古族语言)、载瓦、阿昌、白、普米、怒(阿侬、怒苏、茅若3种语言)、独龙语等语言。
其特征为:在语音方面,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
声调能区别词汇意义,在有些语言里,声调还能区别语法意义。
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很密切,三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条件。
声调同声母清浊而分阴阳,这一规律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
汉藏语系语言的声调发展不平衡,从调值来看,数量最少的只有两个,最多的12个。
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之间声调的特点比较接近,都是四声八类系统,声调对应关系也比较明显。
汉藏语系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以壮侗语族最为普遍,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发展的趋势。
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为三合的。
有些语言,元音分松紧两类。
其作用主要是区别词汇意义,有些语言还能区别语法意义。
在语法方面,汉藏语系各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词序比较固定。
虚词种类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各语言都有一些形态变化,包括语音交替,增添附加成分、重叠等各种语法手段。
在词汇方面,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其中有些词在语音上有双声、叠韵组成的现象。
属南亚语系的语言有佤、布朗、德昂等语言。
南亚语系语言的特征:在语音方面,主要特点是辅音系统比较整齐。
塞音清浊的对立比较普遍,有独立的清音送气系列。
在孟高棉语族的不少语言中,有内爆发音作为前声门化鼻音和流音的情况。
词尾塞音常常是不除阻的。
元音系统比较丰富,元音常区分为高、前、中、后4级。
长元音很普遍,但鼻元音不常见。
除少数语言有声调外,南亚语系诸语言多数不是声调语言。
在语法方面,句子的一般语序为主语—动词—宾语。
形容词通常跟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后面。
句法中也使用唯被动结构,常用前置词而不同后置词等。
在词汇方面,词的结构通常是一个主要音节,有时前面可再有一个次要音节。
大多数词根是单音节的。
前缀和中缀比较普遍。
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
因而,根据以上情况,可把云南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分为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4种类型。
母语型。
这类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虽有一部分人(学生、干部、工人、军人等)通汉语,但其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为本民族的母语。
如怒江的傈僳族、迪庆的藏族、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西双版纳的傣族、沧源、西盟的佤族、澜沧的拉祜族、贡山的独龙族和怒族等。
双语型。
双语现象在云南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象中较为普遍,同时又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
这类民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居住在内地平坝地区和各民族交错聚居、杂居的地区,他们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已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如白族、纳西族、壮族、蒙古族和杂居或分片聚居于内地的彝族、苗族和哈尼族中的一部分人,聚居或杂居于金少江和元江两岸的傣族有一部分人也兼通汉语。
一种情况是居住在边疆地区人口较少的一些民族,他们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有一部分人兼通本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的拉祜族、哈尼族、佤族都有一部分人兼通傣语。
怒江的怒族、白族、彝族中的大多数人兼通傈僳语。
文山的瑶族有一部分人兼通壮语。
丽江的白族一般兼通纳西语。
多语型。
这类民族一般人口较少,与邻近的民族联系密切,他们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通邻近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语言。
如德宏的德昂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一部分人还兼通景颇语、傣语。
宁蒗的普米族,除使用普米语外,一部分人还兼通藏语、彝语、纳西语,有的还兼通汉语。
除上述民族之外,布朗族部分人兼通傣语和佤语,阿昌族部分人兼通傣语、景颇语,基诺族多数人兼通傣语和汉语。
母语转用型。
这类民族本民族语言已消失,而通用汉语。
回族、满族历史上已通用汉语。
云南水族的本民族语言也基本消失。
除上述民族外,昭通的彝族和昆明市郊区的白族大部分已通汉语。
内地民族杂居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各有一部分青少年只会讲汉语,已不懂本民族语言。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杂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群众和内地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教师、工人、医务工作者、解放军、公安干警等,他们在长期与当地少数民族一同生产、生活和建设中,许多人不同程度也掌握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些人既能使用汉语还兼通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云南是个边疆省份,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3国的边界线总长4061公里。
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彝族、哈尼族、有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16个少数民族分别与3国跨境而居。
境内外同一少数民族大多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本民族之间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样:“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
” 云南的多民族、多语种构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多文种。
云南少数民族原有文字种类很多。
据50年代调查,原有民族文字的11个少数民族中,共有23种。
其中,傣文5种:西双版纳傣泐文、德宏傣纳文、傣绷文、金平傣文、新平傣文。
纳西文4种:东巴文、哥巴文、玛丽萨文和外国传教士拟制的拼音文字。
傈僳文3种:一种为维西傈僳族汪忍波创造的音节文字,另两种为外国传教士所拟制。
彝文2种:彝族原有文字(又称:老彝文)和外国传教士所拟制的拼音文字。
景颇文3种:1种景颇文和2种载瓦文。
藏文同西藏藏文。
苗文、拉祜文、佤文、独龙文(又称日汪文)各1种,均为外国传教士所拟制。
除上述22种民族文字外,历史上还有“方块壮文”、“方块白文”、“汉字式哈尼文”和“方块瑶文”。
这些文字的字形和体系相当复杂。
傣族的傣泐文、傣纳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皆来源于古印度梵文字母系统,都是拼音文字,与泰国的泰文、缅甸的缅文、柬埔寨的柬埔寨文和老挝的老挝文同属一个体系。
傣泐文与泰国清迈一带的傣允文(兰纳傣文)和缅甸景栋的傣痕文以及老挝寺院中所使用的经文,从字母形式到拼写法、正字法都是一致的,只在书法上有些差异,实际上是同一种文字。
藏文是公元7世纪由图弥三菩札仿照当时梵文体系的那伽俐体创制的。
老彝文、罗罗文、毕么文、西波文、韪书等。
关于老彝文的起源和历史沿革,无定论。
老彝文在彝语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区比较通行。
纳西族的东巴文,发展到近代已有少数的形声字,也使用假借的方法,但基本上是一种象形表意字文字,这种文字大约创制于晚唐时期。
纳西族的哥巴文、玛丽玛萨文和傈僳族汪忍波1924年创造的傈僳文,都是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字形略象汉文,但笔画比汉文简单。
纳西文、傈僳文和载瓦文各有一种是用拉丁大写字母颠倒正反形式表示声母和韵母的拼音文字。
苗文、哈尼文和一种傈僳文,其字母字形有方的、圆的、大的,也有小的,这3种文字的特点是每个字由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组成,大写字母表示声母,小写字母表示韵母,韵母可放在上方、右上角、右侧、右下角,以位置的高低表示声调的高低。
新平傣文、方块壮文、方块白文和方块瑶文是以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在汉字的基础上通过增减笔画而创造的。
其余的拉祜文、佤文、独龙文等文字均为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这些文字在历史上使用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比较通用,如藏文、傣泐文、傣纳文和景颇文;拉祜文、傈僳文和苗文主要在信教群众中使用;有的虽在很少一部分地区使用,如汪忍波创造的傈僳文,只在维西县几个区的傈僳族群众中使用;纳西族的玛丽玛萨文,只在维西县自称玛丽玛萨的一部分纳西族居民中使用。
除汪忍波创造的傈僳文和纳西族的玛丽玛萨文是本民族农民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外,其他文字几乎都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
这些文字中,除藏文、傣泐文、傣纳文、彝文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有较丰富的手抄本或木刻经文和其他文献资料外,其他文字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起,党和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和组织专业队伍,对哈尼、傣、傈僳、拉祜、纳西、佤、景颇、苗、彝、白等10个民族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先后帮助哈尼、傈僳、纳西、佤、景颇(载瓦支系)苗、壮等7个民族创造了9种文字(其中哈尼族、苗族各2种);帮助傣、拉祜、景颇(景颇支系)3个民族改进了4种文字,其中傣族为2种。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帮助独龙族在原有文字(日汪文)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草案);根据苗族人民的要求,帮助苗族改进了滇东北老苗文;开展了对原有彝文的规范工作。
除属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彝族可用凉山规范彝文外,其他5个方言区则在原有彝文的基础上,规范一种以表意为主的彝文方案。
到1989年,云南已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独龙族等14个民族正在推行或试行22种民族文字或拼音方案。
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社会扫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可以说云南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宝库。
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以自己语言文字为标志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使祖国的文化宝库更加丰富。
在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来源:云南民族文化网)
求一段描写老人打太极拳的段落
壮的老人往场地中间一站,个地方仿佛都多了一股威严的气势,他似乎在摸着一个无形的球,仿佛与这风融为一体,变得轻柔温软,但又让人感觉里面潜藏着无限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冲出来,轰出一声巨响。
他把双手往上提,整个人的精气神仿佛也因此升华,嘴角微微扬起,有些得意,却没有扬得太高。
老人的一只脚在地面划出一道清逸出尘的弧线,虽然看似很轻,但若是有人被踢到,必然要摔个大跟头。
为什么用鱼水之情形容军民一家,而鱼水之欢却形容男女关系
军民鱼水一家人是用来形容军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军队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出自于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的歌词: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巫山云雨 : wū shān yún yǔ 语出宋玉《高唐赋》序:楚怀王梦与神女相会,神女说:“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用来指男女幽会合欢。
鱼水之欢原意是用来形容两个物体或人之间的关系,好比鱼在水里一般的融洽、自然和舒服(比如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对诸葛亮的评语就是: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但后来由于被一些文学家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所以造成了我们一种误解:鱼水之欢单指男女之间的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