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带(其)?的句子及翻译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任末好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任四岁,背着书籍不怕艰险(去拜。
常常说:人如果不,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
任末苦学文言文翻译
任末苦学【原文】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注释】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常师:固定的老师。
3、负:背。
笈(jí):书箱。
4、不远:不怕路途遥远。
5、而:若,如。
6、或:有时。
7、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8、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10、缚:绑。
11、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2、题:写。
13、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4、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15、易:交换。
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16、诫:告诫。
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犹:还。
18、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能无所事事。
【译文】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
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任末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作者简介】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
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文言文的句子
【原句】1、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如臣之比,赵咨所云:车载斗量,不可数尽。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2、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3、子如能自厉改,甚有声誉,发摘奸伪,僚吏畏伏之。
(《北齐书·司马子如列传》)4、(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
(清代方苞《再至浮山记》)5、今少傅丞相福国陈公序其篇端,所以发挥引重,固已尽其美矣。
(《丞相李公奏议后序》)6、英,姓崔,(字俊臣。
世居真州。
以父荫补永嘉尉,)挈累赴官,(不自慎重,)为舟人所图,沉英水中。
(家财妻妾,不复顾矣。
)幸幼时习水,潜泅波间,度既远,遂登岸,(投民家,举体沾湿,身无一钱。
赖主翁见怜,易衣赐食,复赠盘费而遣之。
英遂问路出城,)陈告于平江路,(令听候,一年杳无消耗,惟卖字以度日。
非敢谓善书也,不意恶札上彻钧览。
)(冯梦龙《情史》卷二情缘类“崔英”)7、一月中失膳饮节,违高堂定省者,旦旦然矣,而还暇课农巡乡如古循吏之云乎矣
(清代袁枚《答陶观察问乞病书》)【原创参考译文】1、(臣在本朝的那些日子里,不过充数当一个官。
)说到宗庙制度的齐备,百官人材的充足,就好比鸳鸾羽翅相接、杞树梓树绿阴一片。
像臣(侍中尚书令东平王元略自称)这样的人,用赵咨的话来说,是“车载斗量,不能尽数”啊。
注释: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社稷宗庙之辉煌,百官装束之富丽。
指思想上的造诣,泛指高深的境界。
语出《论语·子张》。
鸳鸯:比喻贤人。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
”范祥雍校注:“鸳与鵷通。
鸳、鸾皆凤族,以比喻贤人。
”2、梁朝的达官大臣们过于骄矜自尊,但看见元略入朝,无不对他的举止表示敬畏。
注释:朝贵:朝廷中的权贵。
3、司马子如能够慰勉警戒自己勇于改错,非常有声誉。
(他能)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他的属官们都敬服他。
注释:自厉:慰勉警戒自己。
发摘:揭发;纠举。
奸伪: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僚吏:属吏;属官。
畏伏:敬服。
伏,通“服”。
4、(这里是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有无所借助,)所以有辛到达的就少了。
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
注释:曷若:何如。
猝至:突然而至。
5、现在太子少傅丞相福国公陈先生在开篇为他的文集作序言,这是用来宣传弘扬他文章的精义,同时也是对他的称引推重,这本来就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事情了。
注释:所以:用来……的东西(办法)。
发挥:阐发,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引重:标榜;推重。
6、我(崔英自称)姓崔,(字俊臣。
世代居于真州。
凭借父亲的荫功补任永嘉县尉,)携带家室(到永嘉县)赴任,(途中因为自己不够慎重,)被船夫盯上,将我沉入水中水中。
(家财和妻妾,也不能再照看了。
)幸而幼时熟习水性,在波浪之间潜游,游得度远了以后,才敢登岸,(然后投宿民户家,全身都沾湿了,而且身无分文。
依靠主人家老人可怜我,给我换了衣服,赐予我食物吃,又赠与我盘缠然后打发我(上路)。
于是我就问着路出城而去,)到平江路去告状,(官爷让我听候消息,过了一年还是杳无音讯,只得卖字来度日。
完不敢说字写得好,也没想到我拙劣的书法得到长者阅目。
)注释:挈累:携带家室。
舟人:船夫。
陈告:告状。
消耗:消息。
恶札:拙劣的书法或文笔。
亦用为谦词。
钧览:对尊长阅览的敬称。
7、一月中失膳饮节,违高堂定省者,旦旦然矣,而还暇课农巡乡如古循吏之云乎矣
一个月之中不得不失去饮食的规律,而且不能够对高堂父母行晨昏定省的孝礼,每天都是如此,还有时间像古代所说的守法循理的良吏那样督责务农、巡行乡县等等吗
注释:高堂:指父母。
非专指母亲。
定省:指晨昏定省。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郑玄注:“定,安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
”后因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
课农:督责务农。
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
云乎矣:也说云乎哉。
语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追光寺【原文】追光寺,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①之宅也。
略生而岐嶷,幼则老成。
博洽群书,好道不倦。
神龟中为黄门侍郎。
元乂专政,虐加宰辅,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
雄规不就,衅起同谋。
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
萧衍素闻略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赡,甚敬重之。
谓曰:“洛中如王者几人
”略对曰:“臣在本朝之日,承乏摄官,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如臣之比,赵杏所云②:‘车载斗量,不可数尽。
’”衍大笑。
乃封略为中山王,食邑千户,仪比王子。
又除宣城太守,给鼓吹一部,(左佥右刃)卒千人。
略为政清肃,甚有治声。
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
寻迁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孝昌元年,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略归国③。
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
萧衍谓曰:“胺宁失江革,不得无王。
”略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乞还本朝,叙录存没。
”因即悲泣,衍哀而遣之。
乃赐钱五百万,金二百斤,银五百斤,锦绣宝玩之物,不可称数。
亲帅百官送于江上,作五言诗赠者百余人。
凡见礼敬如此比。
略始济淮。
明帝拜署侍中义阳王,食邑千户。
略至阙,诏曰:“昔刘苍好善,利建东平④;曹植能文,大启陈国⑤,是用声彪盘石,义郁维城⑥。
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藩华,门勋夙着,内润外朋,兄弟伟如。
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往虽弛担为梁,今便言旋阙下,有志有节,能始能终。
方传美丹青,悬诸日月。
略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故封义阳。
然国既边地,寓食他邑,求之二三,未为尽善。
宜比德均封,追芳曩烈。
可改封东平王,户数如前。
”寻进尚书令、仪同三司,领国子祭酒,侍中如故。
略从容闲雅。
本自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
言论动止,朝野师模。
建义元年薨于河阴,赠太保,谥曰文贞。
嗣王景式舍宅为此寺。
【注释】①东平王略:《魏书》卷十九下有传。
②赵咨所云:赵咨为汉末人,仕吴,官至都尉。
建安二十五年(220)奉命使魏。
魏文帝问曰:“吴如大夫者几人
”咨答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注)③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畧归国: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南叛乱之际,萧衍派遣豫章王萧综镇徐州。
而萧综投降于此魏,其长史江革等将士五千人成为此魏俘虏。
明帝下令遣返江革等,因以征召元略。
(《魏书》卷十九下)④刘苍好善,利建东平:刘苍为东汉光武帝第八子。
封为东平王。
苍好经术,曾与公卿共定南此郊冠冕车服制度。
汉明帝问曰:“处家何者最乐
”苍答曰:“为善最乐。
”(《后汉书》卷七十二)⑤曹植能文,大启陈围:曹植为曹操幼子,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善属文。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
(《魏志》卷十九)⑥声彪盘石,义郁维城:盘石与维城,均指王族在各地封为藩王,使中央集权的体制得以稳固。
【译文】追光寺,位于寿丘里,原是侍中尚书令东平王元略的宅邸。
元略生来就很出色,年幼时已显得老成持重。
博通群书,好道不倦。
神龟年间任黄门侍郎。
当元乂垄断政权、对宰相下毒手之际,元略秘密地与他的哥哥中山王元熙一起,打算仗义起兵,向元乂这个在君王左右的恶人问罪。
然而这番雄图没有成功,反而在同谋者内部发生了纷争,元略的四个兄弟全部遇难,唯有元略只身逃命到江左。
萧衍对元略的名声素有所闻,看到他器度宽弘优雅,富于文才学识,对他非常敬重。
萧衍问他:“洛中像您这样的人有几位
”元略回答说:“臣在本朝的那些日子里,不过充数当一个官。
说到宗庙制度的齐备,百官人材的充足,就好比鸳鸾羽翅相接、杞树梓树绿阴一片。
像臣这样的人,用赵咨的话来说,是‘车载斗量,不能尽数’啊。
”萧衍听后大笑。
于是封元略为中山王,给予食邑千户,待遇相当于王子。
又任命他为宣城太守,给予乐队一部和仪仗兵千人。
元略行政清正严明,很有政治声誉。
梁朝的达官大臣们过于骄矜自尊,但看见元略入朝,无不对他的举止表示敬畏。
不久,元略转任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孝昌元年(525),明帝赦免吴人江革,以此作为交换,请求让元略回国。
江革这个人是萧衍的大将。
萧衍对元略说:“朕宁愿失去江革,却不能没有中山王。
”元略回答说:“臣的家里遭遇灾难,亲人的白骨还没有埋葬。
乞求让我回到本朝,料理生者与死者的事谊。
”不禁悲泣泪下。
萧衍哀怜地让他回国。
于是赐给他五百万钱,二百斤金,五百斤银,锦绣珠宝等物品更是数不清。
萧衍亲自带着百宫到长江边送行,有一百多人作五言诗临别相赠。
元略所受到的礼遇大凡如此。
元略才渡过淮河,明帝就任命他为侍中、义阳王,赐给食邑千户。
元略来到朝廷,有诏书谓:“过去刘苍(东平王)好善,有利地建成东平封地;曹植(陈思王)能文,大大地发扬陈国的声望。
所以,他们的名声道义是盘石之宗和维城之族的荣耀。
侍中义阳王元略,其品德是诸侯的精萃,一门的功勋早已著称。
他内润外朗,兄弟都很英俊。
既然见义忘家,为国舍命,那种不朽的忠烈何日能忘
过去虽然一度在梁朝休闲,现在又返回朝廷,这堪称有志有节,善始善终。
正应流芳史册,如同悬挂于曰月上那样不可磨灭。
元略稍前尚未抵达的时候,真诚求归,树立名节,因此封为义阳王。
可是封地不仅边远,而且俸禄需靠其它郡邑提供。
考虑过另外雨、三处地方,都不如意。
应该依照德行选相称的封地,对昔日的功勋追加荣誉。
可改封东平王,赐给食邑的户数同前。
”不久,晋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兼任国子祭酒,侍中的职位不变。
元略从容闲雅,出自天性,离开南方回到北方后,气度更加高迈,他的言论和行为成为朝野的楷模。
建义元年(528)在河阴逝世。
追赠太保,谥文贞。
继承王位的景式献出住宅作为此寺。
再至浮山记(1)【原文】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2),数言白云、浮渡之胜(3),相期筑室课耕于此。
康熙己丑(4),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5)。
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6),心融神释(7),莫可名状。
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
然有患焉
方春时,士女杂至(8)。
吾常闭特室(9),外键以避之(10)。
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11)
”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12)。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13),始荷圣恩,给假归葬(14)。
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15),因展先墓在桐者(16)。
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
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17),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
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
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
既而思楚、蜀、百粤间(18),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19);惟子厚所经(20),则游者亦浮慕焉(21)。
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
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22),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23)
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24)。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注释】(1)浮山:又名浮度山、浮渡山,在安徽省桐城县东九十里,有奇峰七十二,为桐城之胜。
(2)未生:左待,字未生,桐城人,方苞好友。
北固:刘北固,字辉祖,安徽怀宁人,方苞好友。
(3)白云:白云岩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为当地名胜之一。
(4)康熙己丑: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5)宗六上人:名叫宗六的和尚。
上人:和尚的别称。
(6)木末:树梢。
(7)心融神释: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
(8)士女:男女。
(9)特室:独室。
《庄子·在宥》:“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
”(10)外键:锁上外门。
(11)败坏:山有名,则游人杂至,破坏了清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12)“是宗六”句:意为自己有文名,为《南山集》作序,结果被牵连下狱,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13)雍正甲辰:雍正二年(1724)。
(14)“始荷圣恩”句:方苞在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出狱后,家属族人被迫入旗籍,羁留北京,不得回乡。
雍正皇帝即位后,特赦方苞族人归籍,1724年(雍正二年),又给假一年,准其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
(15)卜日:选择吉日。
(16)展:察看。
(17)一昔:一夜。
(18)百粤:即百越,秦汉以前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族繁多的越族。
此处指古越族所在的地区。
(19)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柳:柳州,治所在今广西省柳州市。
比胜:并胜。
指上述百粤、楚、蜀各地山水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并胜。
(20)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解(今山西货运城县解州镇)人。
柳宗元因遭宦官贵族集团打击排斥,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曾以永州、柳州山水为内容写过不少著名的游记,这些山水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
(21)浮慕:虚慕。
意为一些人并非真的对永州、柳州的山水有切实的感受,只是因为它们曾为名人所游赏而慕名往游。
(22)曷若:何如。
(23)猝至:突然而至。
(24)无以至:无法更改。
意为宗六和尚说的话,到底还是正确的。
【译文】从前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说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
曾相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
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二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
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
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望着浮山的最高峰出现在大叔的树梢,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
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
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
山有名,则游人杂至,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
”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的说:“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泽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 又过了十二年,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圣恩请假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
八月上旬到了枞阳,我选择吉日把祖父的灵柩改葬在江宁,于是先察看在桐城的祖先墓地。
当时左未生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移居在东乡。
我要前往哭奠,就取道白云山,然后返回枞阳。
我先到浮山后,算着时间已经很紧张,就相约在某一夜相见,我就招来左未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和尚的住处相会。
然后就出发了。
白云山距浮山三十里,道路曲折艰难,每逢阴雨天气就道路不通。
途中又没有僧舍旅店可以托身住宿,所以我再想前往观赏浮山也是不能了。
与宗六和尚分别后,我忽然回忆起他前面所说的话,想想也不一定对。
如果路途遥远地处幽僻并且游玩这有没有可以借助的东西,则它情况自然不为人知,与山有名无名也没有关联。
接着又想到楚、蜀、百粤这些地方的山水。
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位名胜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柳子厚经过了那里,于是前去游玩这也就慕名往游了。
现在白云山的游人,还不如浮渡山那样人多混杂。
这里是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有无所借助,所以有辛到达的就少了。
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
这样看来,宗六和尚说的话无法更改,到底是正确的。
我再到浮山,不是为了游玩啊。
也没什么可记的,但这其中的含义却不能埋没,所以就总结了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一并记下了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