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 周敦颐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品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词语翻译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贯通;通透。
植: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
亵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⒈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⒉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⒊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⒋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显得幽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少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
】 作品主旨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⒈本文借赞美莲花体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⒉ 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采纳]谢谢lz
形容正直的成语
关于正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案萤干死】: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
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不宾之士】:宾:客人。
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
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
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草茅危言】:草茅:指民间;危言:直言。
指民间敢于指责朝政的正直言论。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
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同“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亦作“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枉屈。
极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枉屈;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谠论侃侃】: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
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谠言嘉论】: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谠言直声】: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
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盗怨主人】: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
同“盗憎主人”。
【盗憎主人】:主人:物主。
盗贼憎恨被他所盗窃的物主。
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
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恶直丑正】:使奸邪者改恶从善。
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
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
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刚正无私】:刚:刚直;正:正直。
刚直方正而没有私心。
【刚直不阿】:阿:迎合,偏袒。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
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
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
指正直的人。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公正廉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公正严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沽名卖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沽誉买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同“沽名卖直”。
【古之遗直】:遗:留下来的;直:正直。
有古代遗风的正直的人。
【好谀恶直】:谀:讨好奉承;直:正直。
喜欢讨好奉承,厌恶正直劝谏。
【坚忍质直】:质:品质。
坚韧不拔,品格正直。
【蹇谔之风】: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之风】:謇谔:正直敢言。
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自负】:謇谔:正直敢言;自负:自恃。
正直敢言而自许很高。
【謇謇谔谔】:謇謇:正直,诚实;谔谔:直言敢谏。
形容忠正直言。
【洁清自矢】: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襟怀坦白】: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
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举直厝枉】: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同“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直错枉】:举:选拔。
直:正直,指正直之人。
错:通“措”,废弃,放弃。
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
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
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据义履方】:义:义理;履:遵循;方:方法。
依据道义,遵循理法。
指为人正直不苟。
【君仁臣直】:仁:仁义;直:正直。
君主仁爱,臣下才能直言相谏。
【侃侃谔谔】: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
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
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凛然正气】: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
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
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
比喻贤臣遇明君。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
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讲道义。
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备别人心存不良。
【挠直为曲】:将直的拗成弯的。
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
【内疚神明】: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聪明正直的神祗。
指良心受到责备。
【逆耳利行】: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
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欺人以方】:方:方正,正直。
比喻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人。
【千仞无枝】:比喻人品正直。
【清白之人】:品行正直,身世清白的人。
【清风峻节】: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清廉正直】: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史鱼秉直】: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秉:秉性;直:正直。
史鱼秉性正直。
形容人秉性刚直不阿。
【史鱼之俦】: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俦:同伴。
像史鱼一样正直。
常用于形容刚直的人。
【恃直不戒】:恃:倚仗;戒:戒备。
自恃正直,不加戒备。
【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挠】: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桡】: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从,不讲情面。
同“守正不挠”。
【淑人君子】: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素丝羔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鶗鴂雕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
鶗鴂,鸟名,杜鹃。
【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外方内员】: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内圆】: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
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危言谠论】:危、谠:正直的意思。
正直的言论。
【危言高论】: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言核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覈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温恭直谅】:温恭:温和谦恭;直谅:性格正直,能谅解人。
指和气、谦恭、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
【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心地正直】:指为人正直,不存邪念。
【心正气和】:内心正直,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
【胸中正,眸子瞭】:为人正直,眼睛就明亮。
【血性男儿】: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言方行圆】: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一介之夫】:介:耿介。
一个正直的人。
【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
指忠心正直的人。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
【义胆忠肝】:指为人正直忠贞。
【真金不怕火来烧】: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铮铮有声】:铮铮:金属相击声。
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正大不阿】:阿:迎合,偏袒。
正直磊落,不逢迎,无偏私。
【正人先正己】:正:正直,公正。
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正色危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同“正色直言”。
【正色直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正视绳行】:谓言行正直。
【正言若反】:正言:正直的话。
把正直的话当成反话。
比喻误解他人的好意。
【正直公平】:指正直而又公道,不偏袒。
【正直无阿】:阿:曲从,迎合。
为人处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正直无私】: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直道不容】: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会容纳。
【直道事人】:正直无私地对待人。
【直而不挺】:指作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有变通。
【直节劲气】:气节正直,操守刚劲。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
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直木必伐】: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
成材的树必被砍伐。
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直。
形容为人正直。
【直言谠议】:谠:正直。
正直的言论。
【直言骨鲠】:言辞正直,气节刚劲。
【直言极谏】: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直言切谏】: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同“直言极谏”。
【直言危行】:危行:直行。
正直的言论和行为。
【直言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直言正论】: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正色】: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鸷鸟不双】:鸷鸟:凶猛的鸟。
凶猛的鸟不成双。
比喻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正无私】:中正:正直。
正直而无私心。
【中正无邪】:中正:正直。
正直而没有邪念。
【忠鲠不挠】:鲠:鱼刺,借喻正直。
忠诚正直,不向恶势力屈服。
【忠言谠论】:谠:正直。
出言忠诚,立论正直。
【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众曲不容直】:曲:弯曲,比喻邪恶;直:笔直,比喻正直。
比喻在众多的坏人里不能容纳正直的人。
【庄庄其士】:庄庄:端庄正直。
行为端庄正直的人。
【纵曲枉直】: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
形容不主持正义。
描写失信的诗句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 亏:亏蚀.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 感:感触.真诚能感动一切.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1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16.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17.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1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19.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20.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21.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22.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23.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诚:真诚.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24.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2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26.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27.至诚无息.《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28.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为事:干事情.29.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30.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31.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32.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33.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34.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3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36.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37.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3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39.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左氏辨》容:仪表容貌.4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和顺. 同:随声附和.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41.一事真,百事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42.一言不实,百事皆虚.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8回只要一句话说得不真实,那么,说许多事情别人都认为是虚假的.43.智者不愁,多为少忧.汉·乐府古辞《满歌行》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44.百种奸伪,不如一实.清·李光地《性理精义》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45.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外表光鲜好看,也不如有实际内容的好.4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上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47.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48.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直:刚直,坦直.立地参天:脚踏实地而高入云霄.心地刚直:可以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49.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柳宗元《骂尸虫文》谓聪明正直的人为最好.5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道义上的结合.比:勾结.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51.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52.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明·谢榛《四溟诗话》刚正耿直的品质不为邪恶威武所屈折.53.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行为正直,心无愧惧.54.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不正则为奸,为慝.清·赵尔巽《清史稿》立身:指为人.制行:指处事.慝(tè):奸邪.为人处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训有忠诚正直和奸狡邪恶的区别.55.心正不怕影儿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正:纯正,端正.思想纯正行为也就正派.56.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容:让,允许.复:再.妒:妒忌,忌恨.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57.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比喻人的根基牢固,为人正直,就将立于不败之地.58.心正何愁着鬼迷.明·周螺冠《锦笺记》第二十出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59.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直:正直,合理.宁可正当地去争取,也不可委曲地谋求.60.好谀是人生大病.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61.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公正无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险.62.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晋·傅玄《履铭》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恶终归招致凶险.63.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崔彦昭传》标:标杆.心正必无恶行.64.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65.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五代·后周·冯道《偶作》只要自己内心没有邪恶之念,就是在极险恶的环境中也能立身.66.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67.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把善良美好之心,传留给后代继承.方寸:指心.68.宁为直伐,不为曲全.明·王廷陈《矫志篇》愿刚正不阿而遭杀戮,不卑躬曲节以求全.69.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70.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汉·崔寔《政论》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71.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72.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唐·孟郊《游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73.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三十二首》难为桃李颜:很难具有桃红李白的鲜艳色彩.比喻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诌容媚色取悦权贵.74.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75.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唐·白居易《折剑头》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76.用心莫如直.唐·李翱《答朱载言书》为人应正直.77.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唐·寒山《联句》清:清澈.皎洁:明亮洁白.比喻内心至为澄明洁白.78.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结《自箴》汝若全德:你如果是道德完美.汝,你.必忠必直: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全行:品行无瑕.必方必正:一定是正直的人.方:正直.79.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寒山《诗三百三首》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80.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正路方登,直流才饮,喻为人应正直.81.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唐·宋之问《题张老松树》无寸枝:不分枝杈.孤直:孤高直挺.喻为人有如老松,孤高正直.82.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苏轼《老人行》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83.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唐·马总《意林》以形正影不斜喻人品正直则言行不至偏颇.84.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85.《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86.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宜:应该,应当.87.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宋·梅尧臣《古意》光:光亮.刚:刚强.魄:月之光.比喻要保全坚贞刚直的气节.88.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朋友》淡如水:清淡得象水一样,形容淡泊而纯真.君子的心地如水那样淡泊纯真,感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小人说得好听,却口是心非,言行相悖.89.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90.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91.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明·洪自诚《菜根谭》心地:心里.随在:处处.喻处处以正直平和之心对待别人,将会处处得到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92.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邪·何人欺》对人问心无愧,对天不存畏惧.即立身处世正大光明.93.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人不可没有羞辱之心.94.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想要人不知道,最好是自己不说,自己不做.95.磊磊落落向曙星.古乐府《两头纤纤》胸怀坦荡可同闪亮的晨星相媲美.96.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三国·魏·嵇康《卜疑集》对己无所愧疚,对外不违时尚.96.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五代·荆南·孙光宪《北梦琐言》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道,而坏事却传播得非常迅速广远.97.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宋·普济《五灯会元》第4卷负:违背.惭:惭愧.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9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99.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广阔.玉洁冰清:宝玉般纯洁,冰雪般清白.光风霁月:霁(jì),雨雪停止.100.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101.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明·洪自诚《菜根谭》眼光要长远,心胸要宽阔.102.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103.打破天窗说亮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比喻坦率地说真话.104.明人不做暗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4回光明正大的人,不做见不得人的坏事.105.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明·洪自诚《菜根谭》暗昧:不光明.厉鬼:凶恶的魔鬼.情操不同,对客观环境事物的体验迥异.106.心安茅屋稳.清·杜文澜《古谣谚》心地安详,虽穷犹乐.107.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清·梁启超《新民说·附录》谓光明磊落的人,应该是心里所想的和口头所说的完全一致.108.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清·梁启超《成败》磊磊落落:谓心地光明正大.磊磊:原指群石高垒貌.落落:豁达开朗貌.独往独来:比喻不仰仗别人,无怕牵碍.谓男子汉应当光明正大.109.心安理得,海阔天空.清·梁启超《新民说》心安理得: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是顺理成章的,心里很坦然.海阔天空:象大海般辽阔,象天宇般无边无际.坦荡的心胸象海洋和天空那样辽阔.110.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晋书·石勒载记》大丈夫处世行事,应当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象日月那样洁白明亮.111.生平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小学·外篇》生平:毕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磊落的.112.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113.无事不可对人言.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自认为心胸坦荡,没什么可隐瞒的.114.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洒落:洒脱,不拘谨.霁:雨雪初停.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明净的景象.115.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皱眉事:指坏事.切齿人:指痛恨到极点的人.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会有憎恨你的人.11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中庸》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同“现”.隐:不显露.微:显现.1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小学·外篇》天、神:迷信的说法,指上天、神明.子:指你.无事人不知.118.夜觉昨非,今悔昨失.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觉:醒悟.悔:后悔,悔过.应当经常自我反省.119.君子独处,守正不挠.《汉书·刘向传》有德行的人单居独处,也坚守正道,不肯屈从.120.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君子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想的却是不正派的事.121.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兰:香草名.幽谷:僻静的山谷.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行义:施行仁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比喻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122.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萤火赋》类:类似,好象.道:正当的事理.有道德的人,即令在没有看到之处,也不做欺心的事.123.一生肝胆向人尽.唐·顾况《行路难》为人处世,应当肝胆相照.124.君子之心,似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明·洪自诚《菜根谭》君子之心坦荡可解.125.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唐·周昙《杨震》无言:不要说.暗室:比喻暗中.咫尺:喻距离极近.斯须:一会儿.四知:指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任何事情都无法掩人耳目.126.怜此皎然质,无人自芳馨.唐·白居易《咏牡丹》怜:怜爱.皎然:洁白.127.兰在幽林亦自芳.唐·刘禹锡《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贝兄》兰:香草名.幽林:僻静的山林.比喻人在独处时也要保持高洁的品质.128.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129.一生之内,当无愧于人.《梁书·高祖三王传附萧人理》毕生都要无愧于人.130.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唐·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比喻人生应当光明清白.131.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抬头.俯:低头.对天、对人、对己都无愧.132.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宋史·蔡元定传》衾(qīn):被子.虽独行独寝,也不做亏心之事.133.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表经年:在岭南过了一年.岭表,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地区.孤光自照:谓自己心地光明磊落.孤光,指月亮.肝胆比冰雪:谓自己玉洁冰清.134.看风驶帆,正是随波逐流.宋·普济《五灯会元》看风驶帆:比喻看势头随时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言行.随波逐流:比喻没有主见,随大流.为人要正直,不可看风驶舵.135.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神鬼莫测:形容事情极为诡秘.天理难容:天道不容许.天理,即天道,迷信者谓天所主持的公道.136.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3卷知重:敬重.13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如果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做.形容做了坏事不可能瞒过别人.138.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人能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做事不昧着良心就自然能安睡.139.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宋·佚名《名贤集》亏心:违背良心.亏心之事不要作,侥幸心理不应有.140.自古明人不做暗事.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从来光磊落的人不做见不得人的事.141.树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深:指树的根扎得深.比喻为人正直、行为端正,就什么也不惧怕.142.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谓为人不要做亏心事,因为天威神录在鉴察着一切.143.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清·石成金《传家宝》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问心无愧.144.镜子明则尘埃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能明辨是非,就能抑止邪恶行为的萌发.145.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谓为人要光明正大、忠诚老实.146.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生.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很难事事尽如人意,但求处世无愧于心.147.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明·胡居仁《居业录》要成为杰出的人物,就应当干出杰出的事业.
关于真诚的诗句大全
春草明年绿,王不归
——)王维《送别》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离愁。
——(唐)杜牧《赠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此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唐)白居易《琵琶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整理 先一遍原文要有题目 再重点字词解释 再逐句翻译 尽快给我,谢谢
爱莲说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名称: 爱莲说 作品出处: 作者: 周敦颐 文学体裁: 说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原文译文句子解释注释词语解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阅读理解鉴赏本文主旨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原文译文句子解释注释 词语解释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阅读理解鉴赏本文主旨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展开编辑本段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 爱莲说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本段译文 濂溪清赏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编辑本段句子解释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4.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爱它的)出自淤泥却不被(淤泥所)沾染,被清水洗濯却不显得妖异。
5.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6.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7.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8.亭亭净植, 它笔直地洁净地站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 1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2.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13.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这句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描写莲花正直编辑本段注释词语解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从历史的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际意义。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
亵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显得幽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倒装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何人同予者)宾语前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逸之花)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
编辑本段鉴赏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爱莲说(5张)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
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
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编辑本段本文主旨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⒈本文借赞美莲花体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⒉ 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 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世称濂溪先生。
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阳)、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爱莲池。
据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爱莲池记碑》记载:“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湖南乡土地理志》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淬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
爱莲池(13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