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
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
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 前突。
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 奉先寺(4张)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引自百度百科)奉先寺
唐代仕女画是什么
看i可
什么在J.H.摩尔的著作中,被称为天空的孩子
我在 《上帝》一文中这样写“在所有的生命里,我羊的存在蕴义,最为丰富。
‘你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羊自初便们于对立的一级,它们草地上的性命,显现着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它们汇纳从的孺弱躯体,已成人类某种特定观念标准的象征和化身。
”)它们在J·H·摩尔的著作中,被称作天空的孩子。
它们是从文明之前的险峻高山,来到平原的。
它们的颜色和形态,至今依然像在天上一样。
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有的自卫方式便是温驯与躲避。
它们被置于造物序列的最低一级,命定与舍身联在一起。
它们以其悲烈的牺牲,维系着众生的终极平衡。
它们是一支暴力与罪恶之外的力量,微弱而不息地生存在世界上。
在雀形目鸟类中,体形最大的是鸦科。
鸦科鸟下分两支,一支是鸦,一支是鹊。
鸦的种类较多,如寒鸦、松鸦、星鸦、渡鸦、白颈鸦、秃鼻乌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等。
鹊主要为喜鹊和灰喜鹊两种(还有一种数量较少、分布不广的红嘴蓝鹊)。
喜鹊的躯体比灰喜鹊壮实,粗拙。
它们站立时惯有的警觉动作和那身从早到晚的燕尾服,使它们被儒勒·列那尔戏谑地称作“最有法国气派的禽类”。
它们仿佛拥有一付金属的喉咙,叫声锐利、干燥、毛糙,一派大巧若拙的气度。
灰喜鹊的形体柔美,羽色具有灰蓝和苍蓝的光泽。
它们的叫声娇媚、委婉、悠然。
它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像一群古代仕女。
这是两种北方典型的留鸟。
在冬季,看着它们,你会想到一个王国:喜鹊是王灰喜鹊是后(它们喜欢在山地和树林活动,如在后宫),而那些在它们周围起落的、时而尾随它们飞行一程的麻雀,则是数量众多的国民。
其它偶尔出现的鸟类,如乌鸦啦、老鹰啦及啄森鸟等,都像国外来的旅行者。
“40岁以前的相貌上帝负责,40岁以后的相貌自己负责。
”这是上个世纪林肯的一个说法。
它的直接意思是说,一具人的容貌在40岁之前取决于他的双亲,在40岁以后取决于他的心灵。
即一个人的心质、灵魂能够通过他的容貌得到准确反映。
莎士比亚曾经让哈姆莱特向他的母亲指出两个兄弟肖像的天壤之分:一个堂堂的先王,一个猥琐的篡位者。
在《心灵史》中,我也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关里爷是一位坚毅而善良的白须老者,永远手握一支竹笔,满面阿拉伯和波斯词汇,一脸圣洁的苏莱提之光。
”“苏莱提”,阿位伯语,意即信仰者特有的容貌之美。
传统“文如其人”(“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的结论,由于存在古今一些作家“言行不一”的反证,正受到愈来愈多的现代读者的质疑。
我想,这一富有真理色彩的成语,也许将会被“貌如其人”代替。
在放蜂人的营地,我曾看到过胡蜂(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马蜂)同蚂蚁一起在密桶偷食蜂蜜。
这个经验,导致我后来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过错。
胡蜂在我的书房窗外筑巢期间,为了酬劳它们,我在巢下的窗台为它们放过一只尚有余蜜的空蜂蜜瓶。
我是下午放上的,但到了傍晚,也未见一只蜂蜜触动蜜瓶。
晚上九点,我突然发现外面蜂巢大乱,只见窗户上,瓶子里,到外是蜂。
可能它们天黑停止工作后,部分蜂出来吃蜜,这些带有密味的蜂回巢后遭到了攻击。
直到夜里十一点,蜂巢才渐渐安静下来。
我打开纱窗,将瓶子放倒,因为里面还有七、八只蜂无法出来。
这些满身是蜜的蜂,艰缓地沿窗向上爬去。
它们小心翼翼地接近蜂巢,身后的玻璃上留下了道道蜜痕。
翌日一早,蜂群又正常地开始了它们紧张有序的建设工作。
一种预感,使我忽然想到楼下看看,在楼下,我找到了十余只死蜂。
由于愧怍,我没有将这件事情写进《我的邻居胡蜂》里。
但我当天写了日记,我在最后写道:“请原谅,胡蜂
”一双谛听的比脑袋还长的耳朵,两条风奔的比躯干还长的后腿,以及传统的北方村庄的颜色、木头一样的寂哑无声,这些大体构成了一只野兔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喻示了它们的黑暗命运)。
这是一种富于传奇色彩的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动物。
它们像庄稼一样与土地密不可分,之实际它们看上去已经与土地溶为了一体(我将野兔视作土地的灵魂)。
传说白天见到一只野兔的地方,夜晚便会出现一群。
而误伤伙伴或自伤,往往是那些捕猎野兔的猎手的最后下场。
在西方,野兔不仅曾经与月亮女神有关,也曾被民间当作遭到追逐而无处躲藏的女巫化身。
野兔本有一种令人惊异的适应环境能力,它们在全球的分布比麻雀更为广泛和普遍(至海拔49000米的山地,远至两极的冻原),但是现在人们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
我地直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常深入田野,但我对野兔的印象主要来自童年的记忆。
一次愚人节,我打电话庄重的告诉城里一位朋友,说我赤手抓到了一只野兔。
其实,甚至今年春天在河北霸州,我提着望远镜在平原上徒步走了一上午也未发现一只。
是的,野兔已从我们的土地上销声匿迹,正如它们在一支西方民歌中所慨叹的:“这是人的时代。
”“杜鹃”更像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在向日葵、碾盘和贫匮院落长大的农家姑娘的名字。
我喜欢它们的别称:布谷(尽管在鸟类学家那里,杜鹃属中只有大杜鹃才被这样称呼)。
“布谷”一词,让人联想到奇妙的、神奇的、准确无比的二十四节气,它从字形发音以及语音都像二十四节气,洋溢着古老的土地和农业气息。
在鸟类中,如果夜莺能够代表爱情的西方,布谷即是劳作的东方的最好象征。
就像伊索寓言里夏天沉迷于歌唱、冬天向蚂蚁乞粮而遭到嘲笑的蝉,唯一不自营而借它巢繁衍的鸟,即是引吭沥血高歌的杜鹃(杜鹃可产出与寄主的卵酷似的拟态卵,它将卵放入寄主的巢后,便会衔走寄予主一个或多个卵,以免被寄主觉察卵数的异常)。
如冠军或独裁者,杜鹃在世上的数量不多。
我从未听到过三只以上的杜鹃同时啼叫,通常只是一只。
每一个巧取的富人须有若干本分的人作他的财富基础,而每一只杜鹃后面必有一个牺牲寄主满巢子代的血腥背景(出壳后的杜鹃幼雏,会将同巢寄主的卵或幼雏全部推出巢外,独享义亲哺养)。
杜鹃的胆子,与其智能、体形均不相称。
它们一般隐匿于稠密枝隙,且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却难见其形。
华兹结斯即曾为此感叹:“你不是鸟,而是无形的影子,是一种歌声或者谜。
”迄今我只观察到过一次杜鹃,当时它在百米以外的一棵树上啼鸣。
我用我的20倍望远镜反复搜寻,终于发现了它。
它鸣叫的样子,正如我们通常在鸟类图谱中看到的:头向前伸、微昂,两翼低垂,尾羽上翘并散开,身躯上缘呈弧形。
在望远镜里,这羞怯的、庄重的、令整个田园为这动容的歌手,无论大小、姿态及羽色都像一只凶猛的雀鹰。
过去,我一直认为麻雀行走只会向前蹦跳,因为我从未看到过它们像其它鸟类那样迈步。
这种怪异的、仿佛两腿被绊住的行走方式也许是麻雀所独有的,我注意过比麻雀体形更小的鸟在地面上行走时也是迈步。
一次在北京西站候车,正是清晨,旅客稀少,在候车大厅外面的小广场上,我看到一只正在觅食的麻雀。
我观察着它,它啄一下,便抬一次头,警觉地向四周瞧瞧。
我忽然发现它会迈步:当它移动幅度大时,它便蹦跳;而移动幅度小时,它则迈步。
法布尔经过试验推翻了过去的昆虫学家“蝉没有听觉”的观点(蝉听不到低频的声音,但能听到高频的声音),此时我感到我获得了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
我想,作为一种在人类周围生息的“蓬间雀”、一种地面鸟,麻雀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觅食品店需要大步快速走动,但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由此便形成了它们像袋鼠一样跳跃行走的习性。
谁知道<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这句歌词的歌名叫什么
1、史载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步摇这种饰物,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
”又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
”可见,步摇是殷代、周代王*后礼服的必要配饰。
关于“步摇”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据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第十五》:“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其上垂饰珠滴,是步摇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宫廷首饰的后妃步摇,最初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规格要求,据《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记皇后拜谒宗庙时的礼服头饰:“假结,步摇,簪珥。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 汉代金步摇饰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
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
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此处,“爵”即“雀”,“华”即“花”。
据近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北宋陈祥道云:“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版,第1358页)又《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上》,邓太后“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
”可见,汉代一般后宫妃嫔尚无资格佩戴步摇。
另据《西京杂记·卷一》,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时,妹妹赵合德送来很多贵重的道贺礼物,其中首饰有“五色文玉环、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合欢圆珰”。
据《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孙皓“使尚方以金作华燧、步摇、假髻以千数”。
这些首饰被宫女们戴上,昏*君孙皓“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出更作,工匠因缘偷盗,府藏为空。
” 《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晋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
”在晋代,步摇首饰是民间不得随意服用的禁物,只有后妃命妇等上层贵妇*人才能佩戴,可见《晋书·志第九·礼上》关于行蚕礼的记载(“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摇、衣青”)。
刘宋一仍其旧,重申了对步摇的禁*令(《宋书·志第八·礼五》:“步摇……皆为禁物”)。
据《晋书·志第十五·舆服》所载,晋代皇后步摇的形制和东汉差不多,只是“八爵九华”,雀形饰件有所增多。
晋代步摇又俗称珠松,说明珠饰非常之多。
另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四·王礼考九》,魏晋南朝以及北齐皇后步摇皆依前制。
又《隋书·志第六·礼仪六》,隋代皇后谒庙仍佩步摇,一如晋代。
步摇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丽首饰,上行下效,它向民间流行的自然趋势不可遏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时有所见,到唐代步摇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首饰了。
据《新唐书·志第二十四·五*行一》:“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据《杨太真外传》:“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
”唐玄宗用大内宝库中的上好黄金打造成步摇,亲自插戴在杨贵妃头上。
这正好和《长恨歌》所描绘的相合,杨贵妃的专宠可知。
又《唐语林》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唐代社*会高度发达,崇尚奢靡之风,盛装的妇女们满头珠翠,富丽堂皇之极。
由此可见,步摇是唐代妇女的重要首饰之一,这也和考古成果相印证。
元代以后,步摇不如唐宋时流行。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上》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人谓步摇为女髻,非也。
盖以银丝宛转,屈曲作花枝,插髻后随步辄摇,以增媌媠,故曰步摇。
” 此外,还有一种步摇冠,外形和步摇有些相似,但并非妇女首饰,作为一种冠帽,男女皆可服用。
(见孙机先生《步摇·步摇冠·摇叶饰片》)。
《汉书》记载奸*臣江充觐见汉武帝时就带着步摇冠,给皇帝以很好印象。
《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这便是十六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慕容氏的来历。
步摇冠和本文无关,略过不提。
2、考古 最早可见的步摇样式,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有所反映。
画中一名老年贵妇,身穿深衣,头插树枝状饰物,这应是最早的步摇形象。
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披垂的花叶捧出弯曲的细枝,中间枝顶一只小鸟,嘴衔下坠的圆形金叶,其余的枝条顶端或结花朵,或结花*蕾,而花*瓣下边也坠金叶。
摇叶的设计原是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比较阿富汗大月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步摇,便可见出若干细节处理的惊人相似。
步摇冠并没有被汉*族普遍接受,但冠上的摇叶却移用到已有的步摇上。
金步摇步摇在魏晋时相当流行,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也绘出了它的形象。
图中步摇皆两件一套,垂直地插在发前,它的底部有基座,其上伸出弯曲的枝条,枝上似有金摇叶,恰与出土文物相符。
这种步摇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六朝贵*族妇女喜爱的头饰。
这时期出土的步摇实物多见于北方鲜卑族墓中。
辽宁北票出土的步摇饰件,状如花树,展开大小枝丫,枝上金环各挂金叶,随步一动,枝摆叶摇,华美无比。
北燕冯素弗墓曾出土一件完整的步摇冠。
目前发现最多的是步摇上的配件,以桃形金片(有的考古发掘报告称为“鸡心形金片”)和六瓣花形金饰为主。
一般认为,这种桃形金片是步摇上的摇叶。
另外,还有内*蒙*古西河子北朝墓出土的金步摇。
南北朝以后,花枝悬缀摇叶的步摇样式已不流行,唐代步摇形制与汉魏时有较大的差异。
系坠之簪钗,成为步摇的新样式。
唐代步摇多以金玉制成凤形,口衔下垂的珠串。
永泰公主墓的石椁线刻画中便有头插步摇的侍女形象,钗首为一大朵海榴花,悬有坠饰。
李重润墓石椁线刻画的宫装女子,其冠上所簪步摇为一对展翅欲飞的金凤,从下弯弧度可以看出花结、垂珠有一定的重量。
韦泂墓的墓室壁画,西壁侍女也插着一凤形步摇。
莫高窟第一三〇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发髻上所插的两支凤钗,口*中也衔着流苏。
在《簪花仕女图》中,也可见一贵妇髻上簪有步摇花钗,下缀穗状摇叶。
汉代样式的步摇在唐代也有了变化,常常把细金银丝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于顶端缚花叶,缀珠玉。
新城长公主墓、阎婉墓出土的系着料珠的铜花饰,应该是这一类步摇的残件。
较之于其它朝代,唐代步摇取材贵重,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典雅,色彩明快协调,给人一种落落大方之感。
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现藏于安徽博物馆,非常精美,器形较大,想来与其时高髻之风分不开。
“金镶玉步摇”长28厘米,在金钗上端有一对展开的翅翼,翅翼中镶着精琢的玉片,玉片四周满饰镂空梅菊,由细金丝编织的、嵌着珠玉的穗状串饰分组下垂,如活物一般生动。
“四蝶银步摇”长18厘米,银质,顶端有四蝶纷飞,这些蝴蝶用银丝不规则地绕织而成,下有珠玉垂饰。
这两枝步摇制*作独具匠心,极为华美,象征着使用者高贵的身份,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时尚的。
两种样式的步摇均为宋元所继承。
陆城南宋墓出土的步摇,似乎遥承魏晋步摇的样式。
北宋刘沉墓出土的步摇,包镶水晶的银片外缘悬系一溜小坠,出土时尚存一枚菱形残件。
与它式样相同的还有四川阆中宋墓出土的一对金步摇。
此式步摇的插戴,可见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宋人绘《送子天王图》。
湖南攸县丫江桥出土的元代窖藏金步摇可以算作古典样式的步摇。
它采用了传统的基本构件,即花树和草虫、飞鸟,以宋元时的“像生”做法,将薄金片一一錾凿成形,然后用绕成螺旋的细金丝连缀一体,总成一束后套接簪脚。
益阳八字哨的银步摇与它形制相似。
明清高髻之风渐微,步摇仍有不少存世遗物。
3、诗词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美*人头戴步摇的情态描画。
魏晋时代,步摇已非贵*族妇女之专利,民间女子也有服用,相关禁*令形同具文。
如,曹植《七启》诗:“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晋初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
梁朝女诗人沈满愿(沈约孙女)有首《咏步摇花》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为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
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
”诗中把当时步摇的形制以及插着这种步摇走路时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意是说,步摇上缀以美丽的珍珠、翡翠,饰以用薄金片和玛瑙精制的荷花,花叶相间,栩栩如生。
把它插在云髻前的两额间,枝弯珠垂,轻拂绣领,稍一挪动步子则珠摇玉动。
可见,这一时期步摇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远胜前朝。
全唐诗中也有大量的描写。
比如:张仲素《宫中乐五首》“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玉作搔头金步摇”,武元衡《赠佳人》“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罗虬《比红儿诗》“妆成浑欲认前朝,金凤双钗逐步摇”,孙棨《题妓王*福娘墙》“无端斗草输邻女,更被拈将玉步摇”,和凝《宫词百首》“步摇钗是辟寒金”,韩偓《浣溪沙》“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戴叔伦《白苎词》“新裁白苎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毛熙震《后*庭花》“步摇珠翠修蛾敛”,薛昭蕴《浣溪沙》“步摇云鬓佩鸣珰”,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正如李贺《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所言,步摇能为女子容色增辉,在头饰中别具风情。
和凝《临江仙》“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飐步摇金。
肌骨细匀红玉软,脸波微送春*心。
娇羞不肯入鸳衾,兰膏光里两情深”,和《长恨歌》所描写的情节,差相仿佛。
全宋词中亦有所见。
比如:谢逸《蝶恋花》“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李纲《采桑子》“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侯置《阮郎归》“云鬟玉步摇,淡妆浓态楚宫腰”,吕胜己《长相思》“体夭夭,步飘飘。
绶带金泥缕绛绡,珑璁趁步摇”,史达祖《步月》“红雾绕,步摇共鬓影,吹入花围”,陈允平《木兰花慢》“新妆步摇未稳,捧心娇、乍入馆娃宫”,张抡《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步摇环佩丁东”。
宋诗中也不乏佳句:曹勋《端午帖子九首》“朝下仙班晓景迟,步摇香认九华妃”,陈世崇《元夕八首》“风飘蹀躞步摇轻,相唤相呼去看灯”,徐铉《观灯玉台体十首》“艳*舞回罗袂,香风闪步摇”,张玉*娘《梦游龙阙》“肌澈冰霜玉树寒,步摇环佩玻璃滑”。
王实甫《西厢记》中“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一句,更是脍炙人口。
4、造型 步摇,顾名思义,“步则摇也”,名称虽生动形象,但具体形制少见阐明。
作为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它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发髻高绾,有时还用义髻,钗较之于簪的双股优点则体现了出来。
钗首因露于外,富有装饰作用,是发钗的精华部分。
步摇的基座通常为钗,钗首饰有活动的花枝、珠串,走起路来随着步子不停地颤*动*摇晃,故得名“步摇”。
步摇的造型只是簪钗基本形制的延伸,其功能与装饰审美特别显现在行步摇荡之中。
《后汉书》所载皇后步摇形制,译过来大概是:以黄金做成山形底座(“山题”),金丝穿白珠绕呈桂枝状,其间缀以花朵、鸟雀、吉兽等形象的饰件,鸟兽用翠鸟羽作装点,并垂有珠玉坠饰。
步摇在汉代属于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其时绘画和出土实物所见步摇,概为花枝状饰物,上可缀鸟雀等形饰件,悬以金片或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随步颤*动,饰件栩栩如生。
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古代女子妆奁中的贵重首饰。
陈祥道所言步摇形制,其实是唐代以后的常见造型。
唐代步摇实为钗首带坠饰的花钗,是晚出的一种饰物了,它和汉代的步摇有所不同。
其形制为:钗首多为凤凰、蝴蝶等形,上缀珠宝花饰,并有珠滴或坠子垂下,佩戴时插于发际,行动处下垂的珠玉流苏便不停地摇曳,有着金光闪烁、步步摇颤的迷离效果,极富动感,自是别样动人。
步摇依其材料质地,除金步摇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
步摇的制*作工艺复杂,能充分体现出一个时期的首饰加工制*作水平。
明代兴起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镶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结实耐用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
六朝以来,步摇花式愈繁,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
步摇在魏晋南北朝已是女子最华贵的发饰,其佩戴在唐代最为流行。
当时高髻盛行,插戴的饰品也随之繁复。
与高*耸的发髻相称,步摇成为一时之风尚。
唐代步摇多见金玉制成凤形,口衔珠滴,是为“钗头凤”、“凤头钗”也。
五代妇女袭晚唐遗风,插戴步摇为饰者也很普遍。
步摇在汉朝时常做为树枝状,长长蔓伸,上悬片片金叶。
唐代盛行的则是以金玉制成鸟雀形,在鸟雀口*中垂下珠串,一走动珠串便随之晃动*摇颤,婀娜多*姿。
也就是说,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颤枝,一为垂珠。
其缀饰,可以细丝连接成枝,也可以形成下垂的珠链式。
哪种特征为主,即分别为汉式步摇与唐式步摇,当然,也可以把两种特征结合一体。
宋元以下,步摇的形制仍沿袭以上两种形式。
或在钗首以金银链垂下各种坠饰,行走时坠饰晃动幅度较大,此系步摇的基本形制,即唐式步摇。
或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各种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即汉式步摇。
明清以后,首饰中步摇之名目,已为世人所鲜见,但这并不表示步摇已被淘汰,事实上它依然是妇女最常见的发饰之一,只不过用了其他名称而已。
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五凤挂珠钗”其实就是凤形步摇钗,也即唐式步摇。
另外,清代将花形步摇称为“茉*莉颤”,即是汉式特征为主。
“云鬓花颜金步摇”,由于材质贵重、制*作精美,簪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的女子,万种情思、千般风情都在这鬓间发上轻摇慢晃,摇曳生姿。
单看“步摇”之名,已经美得令人心动神摇,一步一摇,步步生莲,如今的女孩再也无法重现步摇的花容,步摇掩没在庭院深深、帘幕重重的历*史中,无可追寻了。
5、审美 步摇开始是后妃首饰,接着进入贵妇阶层,后流行于民间。
宫妆在古代一直引领时尚,步摇作为发饰之物,益臻行步动态之美,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很快风行开来。
唐代步摇尤为盛行,形制也日趋精美,华丽程度大大增*加。
因其制*作工艺精细,材质贵重,多见于富家女子妆奁。
簪步摇的女子,碎步款款,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头上云髻高*耸,步摇光华灿灿,摇曳生姿,顾盼之间益增妩媚。
可以想象,这般的女子走起路来,一步一摇,该是多么的风情万种。
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莲步轻移,姗姗而来,头上金步摇颤颤生光,迷得唐明皇神魂颠倒,马上与她“芙蓉帐暖度春宵”,可见步摇的迷人魅力。
柏*杨先生《浊*世人间·耳朵的灾*难》一文,虽把步摇解释为耳环,但文中所述正合此情此景,最后一段尤其精彩。
簪步摇的女子,要温婉,要娴静,要淡定,动作要恰到好处,才妩媚,才诱*惑,才风情无限。
簪上步摇,迈着碎步走在自家的庭院里,一种楚楚动人的风情韵致,油然而生。
它也是一种约束,行走时须端好身架,走慢了,没有摇曳生姿的媚;走快了,叮咚作响,显得放*荡不知礼。
那时的女子们长日无聊,只得把头上青丝反复掂弄,绾成各式发髻,满头玲珑,只为悦己者容。
高髻之上,步摇颤晃,珠玉流光,更显肩削颈长,带出多少媚来,直引得良人心神荡漾。
步摇的最动人处,当是那起身微步的瞬间,所谓“花枝乱颤”大概就是这种意境吧。
作为一种华美繁复的首饰,步摇轻摆,熠熠生辉,妆点得女子们风姿绰约,淹然百媚,但这种千年时尚的经典美丽,由于时空流转,生活节奏加快,如今是再难簪戴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