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青春励志的句子
豆蔻年华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大概也就十三四岁左右,形容20多岁年轻人可以用血气方刚、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旭日东升、如日中天、年轻力壮、生龙活虎、说男生也可以用方值弱冠
豆蔻年华,接后面的句子?
《赠别》(其一)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1)娉娉(ping乒):形容美好的容貌。
袅袅:形容体态柔美。
(2)豆蔻(kou扣):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果实有香味,可入药。
梢头:豆蔻枝的末端,较娇嫩。
二月初:豆蔻含苞未放,古代常用来比喻未成年的女子,称十四岁的女子为豆蔻年华。
(3)十里扬州路:唐代扬州十分繁华,街道为“九里三十步”。
这里不过举其成数。
张祜的《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 (4)珠帘:华美的帘子。
这两句说,十里长街,珠帘卷起,所见的女子,都不及所要赠诗的那人美丽。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此诗意境画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一首写别离的诗。
第一句便写出了一股深厚的离情,人因情浓才不舍分离,因此此诗的基调是伤感。
因诗人难舍诗中女子,所以在笔下对她尽心描写,用心声写出她的美丽。
先就豆蔻花外形上众蕊同心的特色想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连理”,因此“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这芬芳的豆蔻花应该为那一对离别的恋人去分担愁苦了。
这种笔法只属联想,只是由花及人,同杜牧的以花喻人完全不同。
杜牧以前的诗人如梁简文帝就花写花,恐怕还只是文思不够开阔的原因,而杜牧以后的诗人依然很少有将豆蔻喻作少女的,恐怕是被杜牧的这首《赠别》诗给震慑住了,故或者就此搁笔,或者转移角度,另求突破。
可以说样说,古今诗作中把豆蔻的形象描绘得最美的,大概便是非杜牧这首《赠别》莫属了。
那么,杜牧将豆蔻花喻作少女,究竟给人以什么美感呢
本人认为,首先是色彩的鲜亮明艳,能给人以清纯可爱之感。
豆蔻花有浅黄、浅红两大类,只是淡淡的色晕,并非为大紫大红炫人眼目的光芒。
如此清嫩淡雅的花色,似乎应该同少女相联系才和谐,而大紫大红却是妇人衣饰的特色。
因此当读者念到“豆蔻梢头二月初”时,马上就会联想到那肤色白皙、双眸清亮的少女形象来。
其次是形态的纤细柔曼,尤给人以聘婷袅娜之感。
豆蔻花的花成穗状,嫩叶卷之而生,叶渐展,花渐出,花生叶间,颤颤悠悠,用来形容少女的轻柔苗条的身姿十分适宜。
诗人用“娉娉袅袅”四字写少女之美,真让读者联想到诗人笔下的豆蔻花大约是这位少女的化身吧。
这首诗让人读罢,在艺术是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一位美丽多姿的少女形象,尤其是将她比作春光明媚的二月时初萌的豆蔻花蕾,让人在伤感当中也难忘惊人的美丽,这样在诗人笔下,美就远远比离愁更加令人难忘。
用什么词形容青春,青春形容词有什么
形容青春的词语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锦瑟年华、意气风发、豆蔻年华。
成语解释:1、朝气蓬勃拼音:zhāo qì péng bó释义: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
引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党的最高领导层就能够实现新老合作和交替,成为更加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
”2、风华正茂拼音:fēng huá zhèng mào释义:意为外表或面色明亮,通常反映出光明和欢快的内在精神。
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
引证:《沁园春·长沙》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3、锦瑟年华拼音: jǐn sè nián huá释义:比喻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
形容青春时期。
引证: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译文: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4、意气风发拼音:yì qì fēng fā释义:形容俊伟豪迈。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引证:三国·魏·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译文:武皇的兴旺,用“道”来整治那些残败的局面,教化那里的民众,义气风发。
5、豆蔻年华拼音:dòu kòu nián huá释义:指少女十三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引证: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
杜甫有首诗形容少女豆蔻年华的
你好是杜牧吧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
杜牧年轻时曾随 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 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 初”之句。
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
二月 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 “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 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