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夸奖女人的词语有哪些
绿得发亮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
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
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
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
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
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
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
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形容狗熊的成语
憨态可掬是一个成语,读音hān tài kě jū,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
也作“憨状可掬”。
形容女人脸蛋漂亮的词语
秀餐、花容月貌、闭月羞花、沉鱼、倾国倾城一、秀色可餐白话释义:形容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朝代:晋作者:陆机出处:《日出东南隅行》:“秀色若可餐。
”翻译:姿容非常美丽的女子二、花容月貌白话释义: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朝代:明作者:吴承恩出处:《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三、闭月羞花白话释义:也说羞花闭月。
形容女子貌美。
朝代:清作者:吴敬梓出处:《儒林外史》第十回: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四、沉鱼落雁白话释义: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朝代:清作者:李宝嘉出处:《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五、倾国倾城白话释义: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朝代:元作者:白朴出处:《梧桐雨》第一折: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
形容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的那种感受,最好是成语 拜谢
哀痛欲绝 (āi tòng y jué)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剥肤之痛 (bō fū zhī tòng)剥去。
肤:皮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创巨痛深 (chuāng jù tòng shēn)创:创伤;痛:疼痛。
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
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
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切肤之痛 (qiè fū zhī tòng)切肤:切身,亲身。
亲身经受的痛苦。
比喻感受深切。
痛不欲生 (tòng bù yù shēng)悲痛得不想活下去。
形容悲痛到极点。
爱别离苦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悲天悯人 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剥床及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
原指损害及于肌肤。
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剥肤之痛 剥:剥去。
肤:皮肤。
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不堪回首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
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不能自拔 拔:摆脱。
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苍生涂炭 涂:泥淖。
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缠绵悱恻 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
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楚楚可怜 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
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创巨痛深 创:创伤;痛:疼痛。
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
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
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 摧心剖肝 摧:折。
剖:划开。
心肝断裂剖开。
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
大慈大悲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
形容人心肠慈善。
回肠九转 好象肠子在旋转。
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己饥己溺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
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
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 交臂历指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
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
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叫苦连天 不住地叫苦。
形容十分痛苦。
酒食地狱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九回肠断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九曲回肠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苦不堪言 堪:能。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苦难深重 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
乱箭攒心 攒:积聚。
乱箭身在心上。
比喻内心极度痛苦。
民不堪命 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七死八活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
形容受尽痛苦。
切肤之痛 切肤:切身,亲身。
亲身经受的痛苦。
比喻感受深切。
水深火热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酸甜苦辣 指各种味道。
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
同病相怜 怜:怜悯,同情。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心如刀割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心如刀绞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饮泣吞声 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
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阿鼻地狱 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
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
又比喻无法摆... 阿毗地狱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
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
又比喻无法摆... 嗳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百般折磨 用各种方式使人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创钜痛深 比喻受到巨大的创伤,痛苦之极。
钜。
同“巨”,大。
创剧痛深 指创伤大、痛苦深。
甘心如荠 荠:甜菜。
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
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 甘之如荠 荠:甜菜。
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
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
同“甘心... 呼天号地 哭叫天地。
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亦作“呼天叫地”。
呼天唤地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呼天叫地 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同“呼天号地”。
回肠百转 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同“回肠九转”。
咳声叹气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己溺己饥 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苦不可言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劳筋苦骨 指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酸咸苦辣 指各种味道。
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
同“酸甜苦辣”。
痛心切骨 伤痛透到骨头里。
形容悲愤之至。
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心如刀锉 犹心如刀割。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心如刀锉 犹心如刀割。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心如刀搅 犹心如刀割。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动魄惊心】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动心怵目】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
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
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动心骇目】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
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
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
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
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惊魂夺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魂落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同“惊魂丧魄”。
【惊魂摄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同“惊魂夺魄”。
【惊魂失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同“惊魂丧魄”。
【浃沦肌髓】浸透肌肉,深入骨髓。
比喻感受极深。
同“浃髓沦肌”。
【浃髓沦肤】浃:通,透;沦:陷入。
浸透肌肉,深入骨髓。
比喻感受极深。
【浃髓沦肌】浃:通,透;沦:陷入。
浸透肌肉,深入骨髓。
比喻感受极深。
心如刀锯 犹心如刀割。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咬定牙根 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咬紧牙关 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
油煎火燎 形容痛苦或焦灼。
摘胆剜心 摘:取。
剜:用刀剜。
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
形容非常痛苦。
形容陶瓷的句子
原文绿梅雨潭[1]我第二次到仙岩(1)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2)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3)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4)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朱自清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5)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6)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7)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注释】(1)仙岩:山名,位于浙江省温州与瑞安两市之间。
(2)踞:蹲。
(3)倏:极快地,忽然。
(4)离合的神光:形容水光一闪一闪的,神奇莫测。
(5)皱缬(xié):潭水泛起波纹,好像有花纹的绸缎(微微)褶皱着。
缬,有花纹的丝织品。
(6)挹(yì):舀,把液体盛出来。
(7)明眸(móu)善睐(lài):出自曹植。
意思是指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
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睐,看,向旁边看。
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赏析一】[2] 姜苏对朱自清赏析: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文章不仅取题为,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
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
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
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
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
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
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
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赏析二】[3] 刘忠华“艺术的女人的聚会”──朱自清《绿》的女性美赏析朱自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绿》中,将梅雨潭的“绿”当作“艺术的女人”(朱自清散文中语)来观照和描绘,以或隐或显的美女意象群,构成了一道丰富而优美的女性风景线,充分显现了“绿”诗意盎然的形象魅力,真可谓“艺术的女人的聚会”
1、“洛神”:珠光熠熠的服饰美:“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离合的神光”本来是描绘梅雨潭水波光闪闪、忽明忽暗的神奇景象。
但在此处,作者将“绿”比作了绝美的洛神来赞颂和倾慕。
曹植在中极力铺写了洛神之美,又写自己“解玉佩”以通“诚素”,表达了对洛神的无比倾心,然后写道:“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如同诗词中“用典”一样,此处“用典”同样是为了引起我们的联想,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
梅雨潭的“绿”有如那“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的洛神,她是那么华贵亮丽、光彩炫目,展现了一种“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引人追捉和渴慕。
2、“少妇”:婀娜多姿的体态美:体态美是人体姿势、动作的美,是人体的具有造型性因素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它比人的相貌更能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而且“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人体端正和匀称的发展的标志,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令人喜爱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绿》中描写潭水的外形时写道:“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在朱自清眼中,梅雨潭“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绸,微风拂过,柔波漾漾。
这种“曲曲的波”所呈现的柔和的曲线,被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称为一切线条中“最美的线条”,是“美的顶点”,因为“它引导着眼睛以一种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这种流畅、轻快的美感,仿佛风韵可人的少妇,穿着紧身的、下摆曳地的绿色长裙,迈着匀称而轻盈的步伐款款走来,犹如盛开的花朵,浣纱透玉、暗香袭人。
其身姿体态优雅的曲线和整体起伏的轮廓,以及背后轻舞的裙幅,体现着年轻女性的婀娜妩媚和健美丰姿,给人一种飘逸、和谐、生机勃勃的美感,自然会使人感到她卓然超群的女性魅力。
3、“少女”:娇羞含情的风度美:风度美是人的风采、气质,主要是以神态表情、举止行动、待人接物中显露出来的美。
“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参见,语文课本已删节,下同)。
潭水因瀑流的汇入,在水下湍流和涡漩,水面泛起悠悠涟漪。
这情景使作者想起初恋的少女。
她情窦初开,娇羞含情,怀着玫瑰色的相思跟情人约会,却又腼腆、羞怯、难于启齿,只好轻轻地抚弄着衣角或花帕借以掩饰。
表面上平静矜持,而内心却燃烧着爱的激情,像怀揣玉兔,剧烈地跳荡着,跃动的声息依稀可闻。
这种充满意趣的描写,表现了“绿”似静非静、静中含动的难以言传的神韵,赋予了“绿”以初恋少女那种既缠绵悱恻,又含蓄适度的羞涩之美,真是意脉暗传,“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全在“那一低头的温柔”(徐志摩:)里了
4、“妻子”:温柔细腻的性格美:“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绿”的色泽和质地,一是明亮,二是柔嫩。
在朱自清的感觉经验中,“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自然是自己的妻子和当时只有4岁的女儿采芷的皮肤,“雪肤凝脂”、“皓质呈露”,是那么柔软滑润、白皙细腻,正如杜甫所写的那样:“肌理细腻骨均匀”(),充满了匀称和谐之美。
同时, 又不禁使人想起中贾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使人“清爽”。
特别是他的夫人武钟谦,温柔敦厚,性格如“水”──当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跳之水,而是涓涓山泉潺潺溪流,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恬静、委婉、和顺、细腻、贤良,“从来没发过脾气”,“连一丝怨言也没有”(朱自清:),使家庭生活弥漫着浓浓的蜜意。
5、“玉人”:晶莹纯净的品质美:“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碧玉”本指清绿色的玉石,后常用来比喻女人(所谓“小家碧玉”),“如花似玉”就是比喻美女。
玉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能用来比做君子所崇尚的高贵品德,《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话,便以玉石的温润来比喻温和、宽厚;在《世说新语》品藻中也把素质美好的人称作玉人。
梅雨潭的“绿”明净、纯洁、通体丽质,有如清丽非俗、品格高洁的“玉人”一般,百媚横生、魅力无穷,想看却看不透她──如出水芙蓉,近在咫尺,美而可悦而又不可亵玩,可爱更可敬
从这里,我们也仰望到了朱自清伟大人格的美的闪光。
6、“西施”:“充内形外”的精神美:既然难以看透这美丽诱人的“绿”,又舍不下“她”,作者只好继续寻找自己的感觉,借助联想引起对比来表现“绿”的奇异:梅雨潭的“绿”,绿得浓淡相宜、明暗和谐,使人想起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从而将眼前的“绿”和国色天香的越国美女西施联系了起来。
温州古为越地,西施是越人,地理人物之灵是相应的。
梅雨潭的“绿”的美,实为西施之美的再现。
西施不仅具有倾国之貌,更具有一种忍辱报国的自我牺牲精神,“蛾眉何惜千般死,为报君羞故国恩”(萧军:《吴越春秋史话》)。
正是有这种深蕴的内在性格和精神“形之于外”,西施的美才能永放光芒。
这里,作者从“西施”的“奇绝”想象并描述着“绿”的“奇异”,表现了“绿”的令人“惊诧”的美,实在是独具匠心
7、“女神”:神奇善良的心灵美:当作者捕捉到“绿”的奇异之后,又追捉到她的“神奇”:“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此时此刻,作者神与物游,借助联想的羽翼,夸张着“绿”的魔法与伟力:可以使舞女飘飘欲仙,可以使盲妹明眸传情,这是怎样一片神奇无比的“绿”啊
作者在捕捉“绿”的迷狂中,俨然感觉到“她”就是一位道法无边、伟力无穷而又乐善好施的“女神”。
这种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愿望正是朱自清“为人生而艺术”的审美理想的折射。
8、“女儿”:活泼可爱的生命美:“绿”是醉人的。
作者在神醉心迷之中,把“绿”当作了活泼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又进一步把“她”当作自己渐渐长大的“女儿”,拍着她、抚摩她、亲她,并别致地称她为“女儿绿”。
情真意切,委婉曲折而又洒脱酣畅,将父亲之于女儿的爱喷发而出,语句和生命迸合为一,使“女儿绿”这一诗意形象充满了无限的意趣和生机,透露出作者对健康活泼的生命之美的礼赞,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升腾着作者蓬勃向上的激情。
“绿”,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盎然的生意,象征着跃动的生长的力量,更象征着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
把“水”比作女人,并非朱自清的独创。
但他却独具慧眼,发现了其中“女性美”的底蕴,并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加以浓丽纤细的描绘,足见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对高尚艺术境界的追求。
他从满眼的“绿”感到“惊诧”,领略到大自然的生命力,进而“作种种幽邈的遐想”(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妙悟到“绿”的“女性美”,将长期萦绕在心际的圣洁的“艺术的女人”和眼前碧绿秀美的潭水相互交融:一切描绘都落到“绿”上,尽展“绿”之秀、之艳、之奇、之美,可谓“近而不浮”(司空图:《诗品》,下同);又从“绿”写到女性的服饰、容貌、体态、肌肤、举止等外表美,展现出性格、品质、精神、心灵等内在美,则又是“远而不尽”。
远近交流,古今合力,神人同一,内外和谐,以有形表无形,以“刹那”展永恒,表现为思维空间的多维拓展,使“绿”的“女性美”成了一种立体的无与伦比的美。
这便是《绿》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功能之所以充分发挥的原因。
(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2期)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