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或句子形容植树的劳动场面
fun是名词,不可数的,funny倾向于滑稽的意思,所以在这个句子里要用fun,表示有趣的事。
感叹句就是what+冠词+形容词+名词。
如waht a beautiful girl!how +adj+it is\\\/thay are等等,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lay laid laid 这里lay是原型是放置 下蛋的意思lie lay lain 这里lay是lie的过去时,是躺的意思lie lied lied 是说谎的意思
【记一次校园大扫除】场面描写作文500字
今天下午,全校大扫除。
大扫除开始前,我们先听了副校长的讲话。
他说话好深奥呢,有“三个代表”“民族危亡”“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什么的。
虽然听不懂,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是认真地做了笔记。
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都热火朝天地干活。
变奏╅断翼干活多仔细。
他眼睛瞪得大大的,多么专注,都忘记了擦玻璃。
目光穿透玻璃,仿佛要找出玻璃上每一处污点,然后用流出的口水擦净。
同样是擦这块玻璃,对面的M叛逆℃却三心二意,东张西望的,就是不看玻璃,真不知她在想什么。
瞧,没干多少活儿,M叛逆℃就累得脸都红了。
可M叛逆℃却找借口说变奏╅断翼总看她。
M叛逆℃怎么能这样呢
明天我一定要去告诉老师,说小龙女污赖好人。
百合书果是我们的卫生委员,年年荣获“学校卫生小卫士”称号。
他干活不仅卖力,而且很讲究方法。
现在百合书果正在擦桌子。
老师一来,他就边边角角地在一张桌子上擦个不停;老师一走,他就一擦十桌。
这是百合书果独创的韵律擦法,很有节奏感。
后来大家都来学他,结果上个月大扫除时,校领导一来检查,我们五年级二班就得到了卫生流动红旗。
恺撒大帝的工作是扫地。
他很爱扫地啊。
他扫呀扫,扫呀扫,他轻舞飞扬地旋转着,扫得满屋都是沙尘暴,他身上也蒙了一层灰。
这时,恺撒大帝扫把一扔“不干了”。
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干了,恺撒大帝振振有词地说:“i u不扫,何以扫我得先回去洗个澡。
”老师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出了校园。
我有点不明白,“i u”是两个韵母,是学习识字的初始,代表小学文化水平。
整句话的意思是“连字都不识得,怎么能扫平天下
”可为什么他把这话用在这里呢
见大家都干得那么带劲,我也忍不住想参加。
可是三年前的今天,打扫卫生时,脚被人踩了一下,结果一到大扫除时脚就疼,所以只好在座位上呆着。
可我多么想跟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呀。
这次大扫除真有意义。
它净化了校园,打倒了非典,美化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爱大扫除,我们爱劳动。
天下
一己不净,何以净校园
描写清洁工扫地时的动作句子
一个早晨,在模糊的灯光下,是清洁工的身影,他们不畏艰辛,任劳任怨保护着城市的卫生和大街小巷的卫生。
太和赵集今天的小满会作文
说起农村的“集”或者“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从古代就兴起的这种民间买卖和商品交易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河南的大大小小城镇,延至不太起眼的村落,都时兴着的各式样的集会。
自我童年记事起,家乡最有名的集会就是“小满会”,有的村子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麦会”。
乡亲们称作小满会,这里是有讲究的。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中原地区,这时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顺口说:“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
”小满会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村里的老人说,小满会是小麦收割前的一次大集会,更像是一种收割作物前大动员活动。
一直以来,小满会固定在距离我家三四里路的巨岗村举办。
巨岗村地处黄河北岸,毗邻106国道,交通便利,它不但是周边乡镇通往开封、郑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周围村落之间往来的要道。
这村做生意的也多,能人多,用今天的话说,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多,慢慢的,村子就演变成一个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方,功能就像现在的二七商圈之于郑州一样,它辐射周围的村落。
我问过村里的老人,小满会啥时候开始在巨岗举办的,老人都说,“这会啊,年太多了,早一辈都有啦,记不清楚是那一年了。
”一年一次的小满会,依据每年季节日期有所调整,一般在阴历4月14日举行,15日结束,别看时间短,这两三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从村西头到东头蜿蜒三四里路,商户依据路两边的杨树、柳树或者预制板等搭建商棚,规模大小不一,那场景用“热闹”、“壮观”等词来形容都不够准确。
有个小细节透露一下,有些生意个体户为了抢占先机,提前两周就开始占位了,竞争激烈,似乎是这大集会来临前的预演。
讲了这么多,恁也别嫌烦,下面就带您赶趟小满会。
记忆里,小满会当天清晨饭后,村里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家门口套架子车的,院子里叮叮咣咣收拾东西的,妇女们嚷叫交代着男人买这买那的,孩子们兴奋的追打着,姑娘们在谈论着买啥款式的裙子,老人们也换好了干净的衣服静坐在门口等着出发了。
不大会儿,村子里就真正的热闹起来,人们出发了,坐马车的,骑自行车的,还有结伴步行的,都一股脑的汇聚在从村里通往小满会的那条路,像流水一般涌向小满会。
若是赶巧碰上对面的村子出发的乡亲们,两股人群很有气势的朝着106国道汇合,那场面像是古代交战的双方开打一样,各有各的阵势。
等到两队人马汇合在106国道,人群掺杂在一起,两个村的乡亲们开始互相打招呼开玩笑,一时间,这支大队伍熙熙攘攘,人群里散发着异常的兴奋和无法形容的热情,载着这样的巨大希望一路向北。
十几分钟后,大队伍陆陆续续的到达巨岗村口,村口处聚满了人群和马车、自行车以及少量的拖拉机。
我们这支队伍开始也陆续的解散了,栓马车的,锁自行车的,男人自成一队,妇女、孩子、姑娘们结伴而去,老人们则被送到会场的外围去看戏。
说到这里,就算进入小满会场了。
啥
流着油的金黄火烧
刚进村口,孩子们就赖着不走了。
路两边有几家卖火烧的摊位,摊位前围满了人,一股股的葱花肉香味溢散开来,那时候,光是闻着这味道,我们这帮孩子就开始流口水了。
等到靠近烧饼炉,瞧见铁炉板上那金黄的滋润着油花、发出滋滋的声音的火烧,我们就彻底迈不开脚了。
即使站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来一个吧,孩儿
你要不要来一个
好吃不贵啊
随着胖胖的老板娘那一声声吆喝,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个都不停地央求着家长买火烧吃。
为此,有的孩子还大哭大闹起来。
这会还没有开始逛,就率先在这热闹起来了。
留光火烧,在我们那特受欢迎,据说,正宗留光火烧都已经卖到首都北京。
在附近的乡镇和村落的集会上,很多卖家都是模仿着留光火烧去做的,且不说正宗不正宗,反正是味道好极了。
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会就是为了能吃上一个火烧,只要手中拿着一个火烧,再拥挤的人群,再热的天气我们都能忍受。
吃一回就上瘾的硬菜,猪头肉说到吃的,人人都难例外撇开。
这不,男人们挤在了猪头肉的摊位前。
当时,巨岗猪头肉在我们那一带可谓是“美名远扬”,是难得的一道“得劲”的下酒菜。
老板和几个徒弟站在小店的摊位前,面对囔叫着的人群,手脚都忙不过来。
这些乡亲们也顾不上先来后到,谁都想抢先买到刚出炉鲜嫩的猪头肉。
用今天的话说,就跟大家节日里参与疯狂的网购一样,人人卯足了劲,看谁手快。
猪头货(猪头肉的俗称)也是家里请客吃饭的一道硬菜。
逢上请人吃饭,特别是重要的亲戚或者客人,主人都会特意上一盘猪头货,客人喜欢吃这一点咱先不说,重要的是主人显得有面子。
一盘猪头肉放在桌子中间,就这么一放,主人心里敞亮敞亮的,倍有面儿。
其实,那时候很少有人专门买着吃,也就是逢上会或过节、请人吃饭才会享受一顿。
当时,凡是能沾光吃上几口猪头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在巨岗猪头货已经走向市场,取名巨岗卤肉,在开封、新乡等城市比较受欢迎。
一应俱全的农具天地沿着这条会场主路往里走,就泾渭分明了。
路北的人群多是男人们,路南则是妇女和孩子。
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满会最有特色、最难忘记的画面。
会场主路北边,是一家家的农具商户,这些农具商户是依靠着路边的杨树、柳树、预制板等搭建农具摊位。
沿着这些摊位从西往东一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溜光的大木杈,几乎跟树一样高、一样蓬勃的大埽把,锋利的月牙形的镰刀,还有做工精细的木耙、木楸、篮筐、簸箕、笆斗、麻绳、卷席、草帽等,这些都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
顺着在看下去,还有铁楸、锄头、爪钩等铁质农具。
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摩拳擦掌,叮叮咣咣,跃跃欲试”,挑选合适的农具。
就这么一圈转下来,有的人高兴的扛着几个大木杈,有的买了几个卷席,卷席是为了屯麦子用的;还有的人几乎件件都买一个,两手早都拿不下了,说法是又是新的收割季,换套全新的吧,这样的话,一是新农具好用,二来干活来劲。
在农具商户的后面,是一片荒地,荒地里遍布杂草,也有稀疏的杨树。
这里是牲畜的交易场所,比如骡子、牛、驴、猪、羊等等。
牲畜交易场所的人相对少一些,多是中年男人或者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经常与牲畜打交道。
这里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困难一些,比如,商户一个劲的夸自己的驴多好,多卖力,而围在一旁有意向买的人则不急,他们抽着烟,一根接一根,围着几头驴来回的观看,时不时的摸摸,或者拍打几下驴,像是满意又像是不太满意,一副捉摸不定的样子。
这时,商户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牲畜交易场所最吸引人的是专门给牛治病的地方。
人们围成一圈,一头牛拴在木桩子上,几个人按住牛头,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将一个特制的磁铁塞进牛嘴里,继而磁铁进入牛肚。
约十分钟后,中年男人将手里的绑住磁铁的线握紧,同时,一面慢慢的往外拉回磁铁。
这时,周围的人都有些紧张。
还好,中年男人将磁铁轻巧的取了出来,只见磁铁上吸附着碎铁皮、铁屑和其他一些金属颗粒。
这时,人们开始说说笑笑,气氛欢快起来。
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绚丽的花布世界路南多是卖布料、衣服、水果以及其他小吃的摊位,可以说是女人们的天地。
一列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花布依次排开,顺着一个方向望去,仿佛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看的人眼花缭乱,这“花花布构成的绚丽地带”与路北边灰色的农具天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你若是从空中俯瞰,会场主路一半是灰色,一半是彩色,像画家笔下的新旧两个世界。
布料是女人们必买的,用来给男人、孩子做衣服。
当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很少买成品衣服。
那时,我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和其他婶婶、大娘们在布料等摊位前挑来挑去,不厌其烦,当你觉得她们已经谈妥准备购买,商户早已拿着剪刀和尺子丈量布料的时候,她们却撂下手里的布料继续往前走,你只能眼巴巴的跟着往前走,她们总说“前面还有更好的。
”妇女们领着孩子,一边看花布,一边还要留意孩子不能走散;只见她们跟商户讨价还价的,打孩子的,还有互相吵架的,总之,乱哄哄的,可比路北边热闹多了。
路南边人群很拥挤,结伴同行的人稍不留意就走散了。
这里插个小故事,有一次,姐姐不小心在一个路拐弯的地方走散了,母亲吓坏了,她在人群里仔细又焦急的寻找着,碰上村里人就嘱咐人家若是见到我姐就先领着她,这样,村里人你传我,我带话给你,消息像一条弯曲的线散播,姐姐就像是在这条线的某一处待着,只是暂时与母亲隔断了,最后,姐姐被村里人找到了。
母亲看到她时,她已经哭成泪人,哭的全身都湿透了。
邻居对母亲说,丢不了,会上都是咱村的人。
老年人的专属大戏台热闹和拥挤的会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
所以,他们更乐意前往大戏台安静的看出戏。
他们赶会跟小孩子赶会一样,目的很明确,小孩为了吃,老人就是看戏。
大戏台就在会场主路南边一个大空地搭建起来的,戏台周围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摊位,以及一些吃的,例如胡辣汤,凉皮啊等。
那时,我很少去大戏台,因为一句都听不懂。
后来明白,大戏台是为了关照老年人而专门搭建的,一来不至于忽视他们这个群体,是村里沿袭下来的一种尊重、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大戏台是地方戏剧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算走完热闹的地方。
当然,这不是家乡的小满会的全部,有些感受和细节是无法见诸于文字的,至于其中的意味,只有我们本地的乡亲们明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些年,小满会还是一年举办一次,规模也很大。
只是人相对少了些,人们的热情也低了些;商品类别变化很大,原来的最有特色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工具。
其实,早些年人们赶小满会(小孩子除外),乡亲们更多是一种心理期盼和希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麦收而购买农具,农具在手,收获就有,希望就有。
一个热闹的小满会,昭示着一个丰收季。
描写春天清洁工人打扫大街的场景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老师、有同学,还有爸爸妈妈……清洁工是一个不惹人注意的人,但是,我十分崇拜她。
早春的风呼呼的吹来,让人直打哆嗦。
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到了楼下,我便看见一位清洁工穿着薄薄的工作服,来到垃圾桶旁边,用手中的木棒伸到垃圾桶里,我想:啊,好恶心呀!那么多脏东西,她也敢用手掏。
她一定是用手捂着嘴,紧闭着眼睛,哼,我一定要瞧个仔细!于是,我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我看见她的手冻得红通通的,像红苹果一样红,她咬着牙,使劲地用木棒往外掏,突然,一个瓶子从垃圾桶里溜了出来,这时,她转过身,笑意顺着她脸上一道道弯弯的皱纹往外流,她的样子真美!她的眼睛是多么的炯炯有神,一闪一闪,大大的嘴巴,使人感到亲切无比。
在她的头发里还有“银丝”呢!我的心中不禁由然而升一种佩服的感情,我想:我刚才那么对她,真对不起!在生活中我并不具备那种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可她却有,我要向她学习!中午,红彤彤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
妈妈说:“今天太热了!你下去买瓶花生牛奶!”我爽快地答应了,我马上拿着钱冲了下去.忽然,我又看见那位清洁工,我想:今天这么热!你不热吗?我走进一看,一颗颗豆大般的汗水躺满了整个脸,一颗晶莹的汗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额头,“啪嗒”一声,汗珠掉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儿,天气更热了,汗珠不停地掉了下来,像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我想:这位阿姨是多么热爱她的工作,我一定要学习她,把这股劲儿放在学习上,这样,我的成绩一定会名列前茅!
描写打扫卫生的片段
今天妈妈突然大发慈悲:只要我打扫小房间,就奖励我8元零花钱,我听了,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赶紧跑到小房间,开始了大扫除。
我首先把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书排得整整齐齐。
然后再擦墙,擦墙的时候,有的斑点不识抬举,和墙就是不分手,我用了洗手液、84、洗洁精等等五花八门,也毫无用处,热得满头大汗,我急得不知所措,真想放弃,可转念一想:如果这样的话,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只好另想办法。
突然我思路大开,就是用剪刀把有斑点的地方挖掉,然后用白颜料往上一抹,这样就以假乱真了。
(1) 最难的一项就是拖地了,我先往地上浇了点混了洗衣粉的水,稍等片刻之后,我就接二连三地拖呀,抹呀,挤呀,弄得头晕脑胀。
终于,我把地上的灰尘一扫而光,都能照出人影子来了,我累得气喘吁 吁,大汗淋漓。
妈妈原本以为我打扫得很不干净,想不到我打扫得这么干净,妈妈吃了一惊,说:“我们家孩子这么能干,真是出人意料。
” 妈妈爽快地给了我8元钱,我终于用劳动换来零花钱了,耶
(2)今天,我来到奶奶家。
奶奶慈祥地对我说:“孙子,今天我们把家里打扫打扫吧
” 于是我拿来了扫帚、拖把和抹布。
奶奶的腰弯不下来,她吃力地扫着地,叹了口气,说:“唉,人老了,不行了。
” 我说:“奶奶,我来扫地、拖地,您去擦窗吧,这样可以轻松一点。
”奶奶便去擦窗了。
她的眉结舒展开来了,嘴里哼着小曲儿,愉快地用抹布擦着窗户。
不大一会儿,窗户便干净了许多。
奶奶说:“扫地要双手紧握扫帚,连角落也要扫干净。
”我按照奶奶教的方法卖力地扫起来,一点尘土都不放过,从一个房间扫到另一个房间。
房间被扫得干干净净,房间也变得焕然一新。
然后,我扶奶奶到沙发上去休息,我则去拖地。
奶奶看着大汗淋漓的我,说:“你真是我的好孙子
” 我说:“这有什么呀,这是我应该做的——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
” 今天,我很高兴。
因为我帮助奶奶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想想自己做值日的动作,写一段话。
用上5个已上的动词。
我猜啊,大家一定都有做过学校的值日生吧
而今天呢
就是我第一次扫地啦,虽然扫得满头大汗,但是,我觉得还是蛮有趣了。
呵呵,你看看就知道了
今天下午放学,同学们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们3个扫地的。
我们三个人说好了,一个人擦桌子,擦黑板,则另一个人就排座椅,倒垃圾。
我呢
就分配到扫地咯
我扫呀扫,扫得灰尘满天飞,哈哈,满天飞。
突然,我遇到了“强敌”——一块口香糖黏在地上。
起初,我用扫把扫了半天还没有扫起来,我气得火冒三丈,心里暗暗地咒骂它:“你这块该死的口香糖,怎么这么难搞起来啊
”我又扫了一次,还是不起来。
雅琪说:“你用石头试试看。
”我回答说:“恩,我试试吧。
”接着,我跑出教室,拾起一块石头,走进教室,用石头刮那块口香糖刮了半天,还是刮不起来。
这时候,诗琪劝我说:“思瑶,别刮了。
你看,用扫把扫不起来;用石头还是刮不起来。
我们无能为力了。
”“唉,没办法了,我们放弃吧。
”我心里嘀咕着,“不行,这块口香糖不把它搞起来,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卫生了。
”顿时,教室鸦雀无声。
“呀
”我大叫一声。
“怎么了
怎么了
”诗琪雅琪连忙问道。
我解释说:“我突然想到我书包里有一把小刀。
”说完,我拿起书包,找呀找,找呀找,终于在文具盒里找到了。
那把小刀外壳是粉色的,刀非常锋利,像是刚买来的。
我拿起小刀,马上就向那块口香糖扑去,一瞬间,口香糖终于被我弄起来了,我兴高采烈。
最后,地板扫干净了,垃圾也倒了,我们就各自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想那一件事,心里暗暗自喜。
今天,是我第一次当值日生,也是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成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