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故宫影响深远的句子

形容故宫影响深远的句子

时间:2013-10-15 19:24

故宫各个宫殿的典故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

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

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

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

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

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

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取自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

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

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

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

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

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

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

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

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

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

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内檐装修精巧华丽。

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

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

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

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

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

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

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

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

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

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

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

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

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

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

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

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

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

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

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

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

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

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

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

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

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

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

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

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的图书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

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

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

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

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

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

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

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

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

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

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

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

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

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

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

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

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

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

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

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

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

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

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

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

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

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

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

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

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

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

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

”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

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

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

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

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世称“殿本”。

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

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

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

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

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

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

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

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

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

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西壁悬。

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

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

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

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

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

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

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

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

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

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

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

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

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

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

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

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

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

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

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

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

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

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

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

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

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

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

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

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

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

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

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

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

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

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

殿前接抱厦3间。

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

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

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

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

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

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

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

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

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

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

“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

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城则是实力与雄风的表现,一个伟大的民族.长城;1、雄伟壮丽,正如祖国的山河雄伟壮丽一样2、中华民族自古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修筑了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这体现我们中民族的传统精神。

故宫;1、中华民族的辛劳和智慧都体现在故宫的设计中2、中华民族自古能工巧匠的结晶因此,故宫和长城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因而可称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两朝,故宫都是封建帝王生活和办公的场所,是中央集权制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受外族入侵大多都在北方,所以历史上一有战事则迁都南方。

因而长城的修建体现的是抗击外族入侵,保护明清王朝版图完整的目的。

故宫是巩固大一统,长城是维护大一统,并且都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体现了两个王朝大一统的气派。

故宫、长城是我们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所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希望能帮到你的忙呢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

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孔庙和故宫有哪些相似之处

孔庙的建筑空间布局就遵循了这些思想,就像是将孔子精神融入到建筑中去一样,使置身于孔庙中的人无形之中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曲阜孔庙大致形成了以大成殿为中心,其他内庭为非中心的格局,也将整个孔庙分成了两个不同功能区的空间,这也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便于区别不同类型的大殿。

大成殿很有自己的特点,前檐的十根柱子每根上面都雕刻着龙,殿内除了摆着孔子和他弟子的塑像之外,还摆着许多乾隆亲笔题的字,特别有历史的味道。

孔庙里的棂星门,如果说有学业上的事可以在那祈福一下,相传棂星曾经是天上的文星,曾经的帝王在祭祀的时候首先都会先祭祀棂星,希望国家能够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促进国家的富强。

因此如此有意义的地方一定要去亲自感受一番。

奎文阁,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藏书的地方,奎文阁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分为两层,每层都有不同的作用,上层放一些重要的书,下层放一些有意义物品。

分类很精致,独有特色。

“年年花发旧时红”描写的就是杏坛了,杏坛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杏坛的周围则被树木环绕,这里大概是孔庙中最有意境的地方。

身处其中,想象着当时孔子教学的情景。

还有其他的诸多楼阁,每个都很值得一看,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早就听说曲阜的孔庙是仿照故宫而建成的,从以上看来阜孔庙的每一间殿阁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身处其中的感觉与故宫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曾经有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孔庙的话你会看到的,会有许多当地人举着写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牌子欢迎你的到来。

很是有一种亲切感。

曲阜的许多景点,有一个特别令人称赞的地方,那就是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

一般到了年纪大了都会很节省,这一点就很为他们考虑。

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如果说能够去真正的体验一下在孔庙里的感觉,实实在在的感受一殿一阁,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