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月光”的叠词有哪些
描写“月光”的叠词:溶溶、皎皎、皓皓、朗朗、幽幽。
一、溶溶 [ róng róng ] (水)宽广的样子:溶溶的江水。
月色溶溶。
文学作品示例:近代 赵朴初 《武陵春·咏玉铃花》词:“白无瑕,溶溶月色谁能亚
”洁白无暇,月色宽广的样子谁能比得上
二、皎皎 [ jiǎo jiǎo ] 形容白而明亮:皎皎的月光。
文学作品示例:闻一多 《晴朝》诗:“皎皎的白日啊
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三、皓皓 [ hào hào ] 1、亦作“皜皜”。
洁白貌;高洁貌。
2、光明貌。
3、盛大貌。
4、旷达貌;虚旷貌。
文学作品示例:” 现代 郑泽 《杂诗答钝庵》之三:“凭楼望湘江 ,江波漫皓皓。
”在高楼上看向湘江,江面的水势非常大。
四、朗朗 [ lǎng lǎng ] 1、形容声音清晰响亮:朗朗上口。
笑语朗朗。
2、形容明亮:朗朗月光。
朗朗乾坤。
文学作品示例:艾芜 《山野》第二部十:“树梢树身先前清疏有致,朗朗可望的,现已抹起一些烟雾,显得迷蒙了。
”五、幽幽 [ yōu yōu ] 1、形容声音、光线等微弱:幽幽啜泣。
幽幽的月光。
2、深远:幽幽南山。
文学作品示例: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你觉得这一种‘冷处浓’的幽幽的乡情,是异国他乡所万尝不到的
”
关于月光下伤感的句子
月说说【篇一:月亮好圆的说说】编辑:guifeng1、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
《望汉月》2、可惜一月,莫教踏碎琼瑶。
苏轼《西江月》3、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佚名《明月何皎皎》4、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还缺。
柳永《望汉月》5、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元好问《倪庄中秋》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7、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
齐已《中秋月》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中秋月》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1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11、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晏殊《中秋月》12、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柳永《长相思》13、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陆龟蒙《中秋待月》14、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15、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16、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17、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1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19、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
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20、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相关阅读:关于月亮的句子1、城市的霓红冲淡了夜色,月亮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只是悄悄躲在屋顶或高楼
描写月光的好句
关于月光描写的精彩片段zt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
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
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巴金《家》)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他靠纱窗望出去。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
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
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
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
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
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
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
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树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
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 (浩然《艳阳天》) 月光洒满了这园庭,远处的树林,顶上载着银色的光华,林里烘出浓厚的黑影,寂静严肃的压在那里。
喷水池的喷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在那里荡漾,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的在受她的践踏。
(郁达夫《秋河》) 月亮快要出来了。
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
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法 罗曼·罗兰:《母与子》) 雾霭消散了,银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覆盖着广阔的沙滩。
河面没有一条船只,甚至看不见一丝微波,河心河岸,到处是一片宁静,这宁静有如死亡带给受尽苦难的病患者的一种无休止的安宁。
(印度 泰戈尔:《沉船》)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
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
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
为什么
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
为什么
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
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
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
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
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
析:不能。
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
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
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
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
“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
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
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
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析: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
形容月亮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