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描写浪子的诗句
二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既然是浪子又何必装出一副多情样子 这句话是啥子意思。
求解,详细点。
谢谢
是啊,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与张幼仪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和张幼仪的感情,除了半篇(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
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
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于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
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表示张幼仪看过她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 之前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
这封其实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
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波士顿。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
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她表示“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与林徽因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单方面有谈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对林徽因的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
后来林徽因经过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多情的徐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
然而, 这场所谓的恋爱至始至终都是徐志摩自导自演的。
之后,他们又进行了几次合作,如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陪同未婚夫梁思成赴攻读建筑学,当徐志摩再次见到林徽因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陆小曼相识相爱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
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
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欣喜,就一味迁就她。
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徐志摩入不敷支。
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京大学,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
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
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
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
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历史上有哪些多情浪子又是雅痞之士
1.柳永眠花宿柳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因此,青楼成了他常去之处。
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
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习,而词则靠词人填写。
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
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白衣卿相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
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
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2.李白3.苏轼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
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
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15岁。
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
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
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
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
然后一巴掌扇过去。
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
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儿做苏家的女人。
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
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
她是知书达理的闺中贤媛,自然明了社会赋予她的重任是相夫教子而非风花雪月。
她知道应该让苏轼感激,使苏轼满意,但是不该叫苏轼浪漫。
王弗把自己的婚姻包装得很标准,她自己也准备成为一个理性主义者。
不过她所嫁的苏轼偏偏是一个天生乐天派,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以爱情为食的美食家。
于是一个大众化的妻子,一个卓尔不群的丈夫,在婚姻的黑森林里不和谐地匹配。
巨大的反差,注定了这桩平常婚姻的不寻常。
在王弗看来,苏轼是一匹多情的野马,很需要她的驯导。
喜欢无拘无束的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很喜欢呆在岷江边的王方家里。
那里有古庙,清溪,但更多的是王弗设置的陷阱。
王弗常常炒瓜子,炸蚕豆给苏轼吃,同苏轼坐在茅屋外聊天,还陪他去不远的瑞草桥畔野炊。
王弗安排的都是苏轼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给了新婚的苏轼一个误导,苏轼傻乎乎地大口喝着美酒,却不知王弗的游戏秘诀在一个“栓”字——只要听话,认认真真地读书,她是愿意做厨师和玩伴的。
这就是苏轼所能拥有的全部浪漫。
不过精明的王弗也有一个疏忽,她没有发现那个人称二十七娘的小姑娘王润之正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盯着苏轼,后来她成为苏轼生命的一部分,她不能给苏轼以浪漫,却让苏轼去寻觅浪漫。
王弗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王弗还要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她的父亲是乡贡士,大约有点儿家庭熏陶。
苏轼以为王弗给予他的是爱情的浪漫。
苏轼跃跃欲试地要把王弗也当成一本书来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宋朝夜晚啊。
可惜苏轼又错了。
王弗不睡觉,陪苏轼一夜一夜地熬着。
苏轼喜欢读书到也罢了,可王弗何苦
现在广泛流传一个故事:一次苏轼因疏忽而有错漏,王弗便笑着指了出来。
苏轼惊异地问:你还能知书……王弗的读书面远不及苏轼,要想插上嘴发表意见何其难也。
她能做的只有专心,甚至比苏轼还专心,才能找到这个千夜难遇的,她能知苏轼又恰好犯的知识错误。
苏轼惊诧之余,想烦也烦不起来,心里反而很感动。
他已经很幸运,有一个可以让他感动的好妻子。
同时他又最不幸,他是少有的可以把感动和爱情分开的人。
和所有的书房雅事一样,王弗假性的完美和苏轼高贵的残缺扭曲在一起诞生了一个宋朝进士。
王弗很在乎这个进士。
苏轼很快担任风翔府签判,王弗跟随丈夫前往。
这时他们已经有了孩子,就是后来陪苏轼游石钟山的苏迈。
苏轼做官的感觉从来都不太好,他开始广交朋友,他是真正为朋友而活着的人。
朋友们经常往家里来,苏轼是相信天下无坏人的,全部热情款待。
大家天南海北,侃得唾沫横飞,苏轼知道王弗躲在帘子后面偷听。
苏轼的背上真是凉飕飕的,万一让朋友知道,岂不笑掉大牙
有一天章敦来了,说了许多让苏轼高兴的话。
章敦一走,王弗从帘子后面走出来,说,今天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
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
王弗实在是具有女人那种凭直觉判别好坏的非凡本领,她的帘后偷听也确实帮助过丈夫不少。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也承认她是贤内助。
但是我敢断言,苏轼无论如何不会喜欢王弗垂帘听客语之举。
做太太做到偷听丈夫与朋友们一言一语的地步,为官的丈夫还有什么意思
做丈夫的朋友还有何乐趣
王弗在一相情愿地促使苏轼成熟,苏轼却已经开始显露大诗人大文豪的另类风范。
这对总是错位的夫妻,一直在对抗。
这一年5月,王弗去世了,年方27岁,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
突然残破的家庭让苏轼很伤心,但是王弗不去,王润之不来,苏轼就不会碰上美如春园,眼若晨曦的王朝云,不会有西湖船上的灵思妙想,就不能享受以后的多灾多难,不能展开绮丽的双翅,整个文化史都在期待苏轼的飞翔。
王弗之死,应该是对历史的成全。
苏洵对这个儿媳妇是满意的,他对儿子苏轼说:“你太太跟了你,却无法享受你的成就。
你该把她葬在她婆婆的身边。
”苏洵大约是想找个人陪着亡妻。
第二年,苏洵也死了。
苏轼将二人运回故乡安葬。
苏轼在坟墓周围的山坡上种植了松,同时也种下了一丝牵挂。
自此以后的10年,苏轼的心里都装着这片坟地这片松林。
的确,王弗需要牵挂。
冷峻清高的苏洵是不会成为她的谈伴的,婆婆程夫人肯定又在忙着大事,她除了凄凉还是凄凉。
苏轼多次在梦里遇见王弗,醒来都异常难受。
曾给予他实实在在生活的王弗,死后竟然带来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浪漫思念。
苏轼又寻找回来了婚前的那种心态。
不过苏轼每次都不知该对王弗说些什么,他心也乱,头也乱,不能乱说,不能不说。
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晚上,他再一次梦见王弗,终于想清楚了要说的话,这就是凄美绝艳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奇怪的悼亡词,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应该提起的生活往事。
苏轼一门心思只要王弗就坐在小轩窗前,为她梳妆。
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愿,却是一个时代都不能给予的奢侈。
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10年来的所思所想。
看来苏轼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个追求浪漫爱情的苏轼,他就这样一意孤行地情意缠绵着。
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从前勇敢了许多,勇敢到当着天下人的面说那些令人脸红的情话。
流泪的苏轼,让这个民族都多了一份温情和天真。
王弗坟墓的那抔黄土关闭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真纯目光。
王弗不为苏轼而生,但为苏轼而死,死了就完完全全属于苏轼了,她的美丽第一次具有了飞越时空的质地。
这种美丽去掉了她活着时的庸常和琐屑,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纯粹爱情的承诺。
直到今天,我们还看见一个身影正在跨进苏轼翠竹掩映的大门,虽然这只是一个安慰性的造型。
苏轼还有要说的话,接着又写下《蝶恋花·春景》。
他喜欢的是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笑个不停的女孩,苏轼继续让人吃惊,也许他已被压迫得有些癫狂,才会出现这些胡言乱语。
实际上苏轼还留着伤感的清醒,他问自己,这样的女孩有吗
有的,他回答。
她在何处
在天之涯,他无奈的笑着。
惠州的那年秋天,他命王朝云歌唱这首词,朝云歌喉未发,业已泪满衣襟。
天佑苏轼,他终于有了一个仅仅是为他的爱情而哭泣的女人。
数年后,苏轼与世长辞,他的梳妆残梦永远地留在了王弗墓地的明月之下,松涛声里。
4.陆游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
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与唐琬结合。
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陆游唐琬始终无后令陆母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
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
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四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
望采纳,谢谢
什么叫做情场浪子
采桑子 (苏轼·北宋)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采桑子 (晏殊·北宋)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点绛唇 (晏几道·北宋)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蝶恋花 (苏轼·北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遁,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归在路率尔成咏 (孙万寿·隋)学宦两无成,归心自不平。
故乡尚万里,山秋猿夜鸣。
人愁惨云色,客意惯风声。
羁恨虽多情,俱是一伤情。
贺新郎 (辛弃疾·南宋)赋水仙云卧衣裳冷。
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
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
爱一点、娇黄成晕。
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
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
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
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
谩写入、瑶琴幽愤。
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砾银台润。
愁殢酒,又独醒。
寄人 (张泌·唐)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城子 (秦观·北宋)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 (2) (韦庄·唐)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
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
梁州令 (晏几道·北宋)莫唱阳关曲,泪湿当年金缕。
离歌自古最消魂,闻歌更在消魂处。
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
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
木兰花·春恨 (晏殊·北宋)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赠别二首 (杜牧·唐)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雨霖铃 (柳永·北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
形容痴情的诗句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死生契阔,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