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用来形容李清照的句子

用来形容李清照的句子

时间:2015-06-28 16:40

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来形容李清照,可用来当做文章标题。

半世浮萍随水逝,一宵冷雨葬名花

描写李清照的外貌用优美的语句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素约小腰身,不奈伤春。

笑得顾盼生姿,“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长什么模样

丁启阵 李清照(1084——1156)那会儿,照相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李清照不可能留下一堆老照片,供我们仔细打量、端详;词人生前虽然曾经请人画像,但画的只是头部小像,最多是上半身像,并非全身像,因为原本已经不在,画中人衣服发式又不类宋人,流传下来的李清照三十一岁时的小照(有丈夫赵明诚的题词),真伪也大成问题。

因此,李清照长什么模样,谁也无法确凿言之。

当今世上所能看到的李清照画像、塑像,大致都是画家、雕塑家想象出来的东西。

画家、雕塑家,通常对李清照其人、其诗词文章的了解相当有限,因而他们想象出来的李清照,通常是不太靠得住的。

元人绘李清照《荼蘼春去》小影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李清照到底长什么模样,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象。

李清照的读者何止千万,李清照的模样自然亦不止千万。

下边用文字描述的,不过是我想象中的李清照——如果说我想象中的李清照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在形成李清照形象的时候,做了一些近似学术考证的工作。

我敢肯定,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的女词人李清照,不是最美的,“四大美女”名额都已经被人占了,她们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当然也不是最丑的,丑陋的典型也早已经有了人选,她们是无盐、嫫母、母夜叉。

据说,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李清照都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我也是这样想的。

据说,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李清照都是偏于清瘦体型的。

我也基本上是这样想的,但是,略有不同,也还有一些补充。

年轻时的李清照应该是较为清瘦体型的,我的根据是她的词句。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这首词大约写于她结婚之前,也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少女李清照用“露浓花瘦”四个字,形容刚刚荡完秋千的自己“薄汗沾衣透”的身体。

李清照的词中,“瘦”字不老少。

《如梦令》“应是绿肥红瘦”(宋汤灰《八声甘州》“柳腴花瘦”);《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是,这些“瘦”字基本上都不能用来证明李清照是瘦女子,因为,这些个“瘦”字,都是“枯萎”的意思。

只有《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像是在直接说身材。

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李清照显然也并未发福变胖。

居住青州不久,李清照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所作的《南歌子》词云“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能够穿着结婚前的衣服,当然可以说明,婚后的六七年里,李清照的身材没有大的变化——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二十一岁的赵明诚。

赵明诚在李清照三十一岁的画像上的题词是“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云云,用“清丽”、“端庄”形容李清照其词其品(大约兼及其人其貌)。

可以推测,李清照虽然仍然不胖,但是应该也不是骨感美人。

骨感美人很难用“端庄”二字去形容。

今天能够看到的元人绘画的李清照《荼蘼春去》小影——可能是根据李清照生前小照描摹的,李清照的面部颇有些丰腴的意思,决不是“人比黄花瘦”的模样。

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那个时候跟唐代差不多,还是以胖为美的,画家作了一点美化——胖化——处理。

不过,《瑞鹧鸪》中的“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两句,很像是晚年之作,可能是借银杏兼指自己形象。

如果真是这样,“未肯枯”三个字就足以表明,中年以后的李清照其实并不瘦。

有那么多愁绪,那么多眼泪,经常失眠,饮食上又“去重肉”(不同时吃多种肉,见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喜爱的女词人身材是苗条的。

具体如何苗条法,我想可以借用一首存疑词的语句来描写:“素约小腰身,不奈伤春”(《浪淘沙》)。

就是说,年轻时代的李清照属于小巧玲珑型的女子。

小巧玲珑,加之俏皮活泼,少女、少妇时代的李清照一定是十分可爱、光彩照人的。

请看她的两个生活片断:少女时代,李清照是爱笑的,笑得顾盼生姿,“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

初见未婚夫赵明诚,李清照是“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少妇时代,大约是新婚不久,李清照曾经“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美好的诗词作品的李清照,应该是、当然是、只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可是,生命的规律——生老病死——谁也不可抗拒,活了七十三岁的李清照自然也有年老色衰的时候。

但是,对我们而言,只要记住青春盛年的李清照的模样就足够了。

2007-12-3

描写李清照的那几句是什么

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其二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如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苑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抱五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 感怀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

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生平何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虚室生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分得知字韵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骑士,相逢说项斯。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何莫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伴,蔷薇风细一帘香。

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 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

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

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

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佑与建中,为政有皋夔。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地盟。

其二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逐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

其三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相关介绍 李清照不必多说,大凡念过书的人都知道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是作为一个词人出现在文学史上的,是婉约派的正宗;而且就她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来看,这一点无庸置疑。

虽然《漱玉词》里也有“天连云涛接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样意境开阔、气势磅薄的作品,但是读完全书,我们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调子有些低沉,感情很柔弱,没有涉及重大社会问题。

于是李清照就和“守着窗儿”、“欲语泪先流”、“人比黄花瘦”的形象合为一体。

然而,假若我们撇开《漱玉词》,读读李清照的诗,我们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诗里是另一个李清照

咏史 李清照的诗流传最广的是《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好的咏史诗,不但是对历史的咏叹感慨,更是对现实的抨击和告戒。

南渡之后,南宋建立并逐渐稳定,议和苟安之论却充盈朝堂。

李清照的这首诗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既不能生为人杰又不能死为鬼雄的可哀可鄙。

女作家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绪洋溢其中。

在《咏史》中,她这样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希望南宋能像东汉一样中兴,表达对爱国志士的钦敬。

朱熹在《游艺论》中评价:“本朝夫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李有诗大略云:‘……’(诗从略)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

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 早在北宋末年,李清照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眼光。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作《读中兴颂碑》,李清照有和诗两首,借史实指责徽宗的荒淫奢侈,批评朝中奸佞误国,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俱在。

……(其一)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其二)”可怜的是,当权者并未醒悟。

不久金人南下,天翻地覆,北宋灭亡。

生平 李清照曾打算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一个姓孙的女孩,不料那女孩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可见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态度。

李清照并不以为然。

她对自己的才能、抱负很自信: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相斯。

(《分得知子韵》) 李清照是个独特的存在,空前绝后。

她厌弃世俗:“……青州从事(指酒)孔方兄(指钱),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得佳思。

静中我乃得至交,无有先生子虚子。

”(《感怀》)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词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晓梦》)她藐视名利:“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夜发严滩》) 南渡之后,家乡沦陷,赵明诚病死,所集文物失散殆尽,膝下无子女,李清照被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孤独的世界。

她的孤独、思乡、怀旧和家国沦陷之感融合在一起。

这在她后期的词中得到全面的表现,在诗作中也有所反映。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

(《偶成》) 绍兴四年九月,金兵五万人,纠合傀儡政权刘豫的军队由泗州渡淮南,十月,进至扬州大仪镇。

李清照避难金华,登八咏楼,并赋诗一首:“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江山如此多娇,时势如此多艰。

在朝中主和派的威迫下,爱国志士只能眺望生愁了。

家国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而诗是用来言志的。

她所写的有关时事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三首并几个残句,但是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感却跃然纸上。

宋胡宗汲的《诗说隽永》载:“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

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密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觉易水寒。

’ 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直斥君臣无能。

当时流言传说赵明诚生前曾将所藏文物私与金人,也许与李清照的讽刺主和派不无关系。

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徽、钦二帝。

当时李清照已是年近半百的寡妇,听到这个消息却立即写诗过去,正如她在诗序中所说:“有易安室者,夫祖皆出韩公门下。

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女人是不应该议论政事的,她们应该做的就是缄默和战乱时的“义不受辱”,但李清照不管这些。

她的爱国之心在孤独的黑暗中愈发炽热。

她讽刺赵构的主和:“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她抨击卖国求荣:“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可当将令,币厚辞益卑”;她告诫使臣“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而她这么关心,“不乞虽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只是为了得到故乡的消息。

在诗最后,她说:“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对故国的思念,真如血泪倾泻。

当然,李清照的诗的艺术性比不上她的词,但是,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活生生的李清照。

读了诗我们才会知道她不仅抒发自身的苦闷愁烦,也唱出家国之痛。

她在窗前吟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时候,也在想着“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江堤《不谈漱玉》)

李清照《如梦令》句子分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

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

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

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

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

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

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

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

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

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

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

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

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

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

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

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二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

“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

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

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

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

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

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

(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

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

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

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

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

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

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

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

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

“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

(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

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

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

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

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

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

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

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

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

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

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

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

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

”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

”“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

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

《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

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

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

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

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

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

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

”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

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

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

……‘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

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

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

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

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