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完美的一天的句子

形容完美的一天的句子

时间:2017-11-20 05:49

形容一天时间过的快的句子

形容时间过得快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 文章阅读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去弦吐箭。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白驹过隙 日光荏苒?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人寿几何?逝如朝霞。

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难留,时易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天波易谢,寸暑难留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欢娱不惜时光逝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拉丁美洲)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雷巴柯夫)生命如日出日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仿佛还在昨天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日三秋光阴如梭光阴似箭三春花事好, 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 人生容易老。

——《惜时》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 今日徒懊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

——《昨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

——颜真卿《劝学》

形容“倒霉的一天“,但是开头优美的句子有哪些

全部奉上:(一)对联史话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一岁过去,扑面而来的是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欢庆佳节。

这时,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

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

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型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之多。

传统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

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

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

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

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

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二)对联的对仗一是词类必须相当。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

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

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

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

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

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

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

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方位并列主谓主谓方位│└————┘││└——┘偏正││主谓└┬┘└———┴—————┘│并列└———————————┘主谓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两联都如此。

(三)对联的平仄——交替与对立要能运用平仄,首先要能分辨平仄。

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

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我们试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ΔΔООΔΔО病树前头万木春。

ООΔΔООΔ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其中Δ代表仄,О代表平。

)每句诗内的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象这样的诗句,由于是利用汉语中的平仄声调写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顺口,有节奏感。

我们试读这副对联:又如再读下面这副七言对联:年年歌大有山青水秀春光好ОООΔΔООΔΔООΔ岁岁颂新春日丽风和景色新ΔΔΔООΔΔООΔΔО这里再举安庆大观亭的联语看一看: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ОΔΔООΔΔОΔΔОΔΔ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ΔООΔΔООΔООΔОО从这一对联的平仄符号来看,书有平仄符号的地方,是节奏点,这些节奏点是平仄交替的,上联与下联的节奏点,其平仄则是对立的。

但除了这些节奏点之外,上下联其他相同的地方,其平仄则不一定全是对立的。

这现象是说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之外的平仄,不一定要求对立,可以允许放宽.这种放宽,读起来并不影响全副对联的节奏感,所以便允许这种现象出现,特别是长联更是这样。

由此可见,对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平仄对立。

(四)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

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就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四是上下联朗读节奏必须相同。

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要写好对联除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民间楹联和诗联。

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

”等等。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就是一种对对联的练习

苏轼是对对联的一把好手,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只要读书,时时有之。

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对仗、讲究平仄。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积累,对做好对联题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要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1)联想法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

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

“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联想一般有三种,在对联制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词义)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卷中的“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一联即主要由此法拟制而成: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词语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卷的“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联想。

一般来说,对联制作最为常用的联想是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相对联想则在制作“反对”时较为常用(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中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和广西、海南等地用卷中的“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两联,就要用上相对联想)。

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制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粘连性。

(2)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其实前面的“联想法”和“化用法”都应以“拆合法”为基础。

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

即把一句按基本节奏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

2004年全国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

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最后,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考场上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审题是重要的一关,特别要告诫学生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写作要求方面的信息。

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的喜庆色彩;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是什么意思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误读千年的七句名言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

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以德报怨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完以后,,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

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

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是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让他们,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 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

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4、。

原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我们先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出这句话的

这话又是对谁说的

在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丑之,去卫。

”这段话是说孔子应卫国国君的邀请,到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子突然发现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请他来教化卫国的民众,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

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

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就发了感慨:“

近之则不孙,远之怨。

” 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

君主啊

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一个特指的对象,这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

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

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5、,而知也无涯。

原句:,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原意是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吗

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

所以他老人家就在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死自己滴。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

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

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

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在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被误读为:“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quiet very的区别

quiet是安静的,形容词。

very是非常,副词。

这两个没有什么类似的用法。

你要问的是不是quite和very的区别quite adv. 完全, 彻底, 十分 相当, 颇, 有点儿 的确, 真正, 是的 [口], 非常, 很, 极 quite a few 相当多 Q-right. 完全对。

I don't quite follow you, sir. 先生, 对您的意思我没有完全领会。

He isquitea good actor. 他是一个相当好的演员。

She wasquitebehind the age. 她完全落后于时代了。

This is a quite comfortable house. 这是所相当舒适的房子。

Q-a man! 真是个男子汉!“ It's a very delicate problem.”“Oh, quite.”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的确” very adv. [用于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分词]很, 甚, 极其, 非常 [常用于形容词最高级前, 以加强语气]最大程度地; 完全, 充分; 真正地 [与own连用, 以加强所有] [not very][表示语气的委婉]不太, 不大, 不怎么样 very fine [常用作反语]好极了, 好啊 very good (表示同意、赞许等)很好(较客气的用语) very well 好吧(常带点勉强的口吻) very high frequency 【信】甚高频(略 V. H. F., v. h. f.) very low frequency 【信】甚低频(略 V. L. F., v. l. f.) in the very same place 就在同一个地方 the very best quality 最好的质量 I will do the very best I can. 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I am not very fond of music. 我不太喜欢音乐。

V-well, if you insist. 如果你坚持的话, 就这样吧。

马克思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

《艺术》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诸多爱的艺术理论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作品。

如果光看书名,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教授广大爱情上的无为者诸多爱情技巧,以获得一种美满的爱情关系为目标。

但此书广受欢迎并且经历半个世纪热度不减显然又暗示了它的内容不会如此肤浅。

果不其然,在书的开头,弗洛姆就给那些抱着寻找爱情技巧的目的阅读者泼了一盆冷水:“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那么,这本书既然不是传授所谓的爱情秘籍,它要探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它又能给花钱买此书又花时间阅读此书的读者带来什么

一、版本及作者简介我是做出版的,对书的版本比较挑剔。

的艺术》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也有为数不多的中译本。

我比较过几种译本,翻译最为精准而流畅,也是我最为推崇的版本当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李健鸣的译本。

目前有精装本和简装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装帧不一样,我个人更偏好简装本的封面设计。

当然,这个译本虽然是最好的,但也存在编辑上的讹误,比如“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原文却是“在进入的西方社会”,很明显是拼音输入导致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该书的作者弗洛姆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

1900年出生于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逃亡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和学术研究。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分析也基于这两种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弗洛姆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除《爱的艺术》以外,弗洛姆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二、《爱的艺术》主要内容我几乎是收到书后用两天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后来又看了两遍,看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我认为十分经典的句子和段落。

我已经无法准确形容当时看完这本书后的复杂心情,我只能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最经典的爱情理论著作,在看书的过程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的观点所震撼,头脑也一次又一次地深陷思考的旋涡,让人无法自拔,相见恨晚。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爱一个人,你先得爱所有人”。

前面提到,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一方面,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心理学的终极答案是爱而不是性,他更关注人性和灵魂,这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不谋而合,相信这也是他的书能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立地区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因此他的“市场经济爱情理论”主要针对西方世界。

但是在今天,我相信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他所指出的问题甚至在中国更为严重,也更发人深省。

尽管几千年前孔子已经说过“仁者爱人”的话,可是中国人终究是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世界,也就更没有能力去爱一个人。

作家镜子11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爱无能》,媒体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开创了“爱无能”时代。

在这个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悄然流行一种病,这种病就叫做“爱无能”。

因而“学会爱”关乎人类的终极幸福,正如弗洛姆所反复强调的,对于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爱的教育中有所缺失,汉学在很多时候仅仅沦为了一种说教,而没有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强调“学以致用”,无用的“知”是没有价值的,“知”易而“行”难;传统西方文化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知”本身就是目的,“行”则是简单的。

所以中国人讲“爱”,注重行动,毋宁说注重“形式”,认为行动或形式本身就是爱,比如“相濡以沫”,比如没有爱却仍然负起“责任”,而不注重内心的感受;西方人认为“爱”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和认知,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前言里引用的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巴拉塞尔士的那句话一样:“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对此,哲学家周国平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两个优秀的灵魂之间才有“爱情”,而普通人在一起只是“过日子”。

所以不要以为为救患尿毒症妻子的北京男子廖丹与他的妻子就是真爱,而与结发妻子离婚的王石与女演员田朴珺就不是真爱。

事实上,廖丹自己也不认为自己与妻子就是爱情,他说:“两个人就是搭帮过日子——能过到一块儿,得了。

”正像弗洛姆在书中强调的,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弗洛姆认为,所有爱情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你缺少一个适合的恋爱对象,而在于你本身有没有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努力实践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爱是一门艺术。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后加入美籍。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三、《爱的艺术》观点精萃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和观点构成了这本书的精华。

《爱的艺术》这本书针对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多透彻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回答,我甚至认为这种回答超越了诸多宗教和哲学而接近终极真相。

以下就是一些极具穿透力的观点,我将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归纳。

1.爱是对象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人们追求爱情,悲观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奇怪的态度,第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同“持久的爱”(being in love)这两者的区别。

2.有了性就有爱吗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性爱常常会同“堕入情网”的爆炸式的经历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的所有隔阂突然都消失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就其本质而言是注定短命的。

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作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

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许我应该说——一样的少。

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而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

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

正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同别人的隔离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离,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克服人与人的隔离。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3.什么是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什么是爱的能力

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

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5.爱是控制对方还是给对方自由

如果我爱他人,我就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正像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所咏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6.同性恋之间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真爱

从生理上来看,男子和女子都有异性的荷尔蒙,与此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也都是双性的。

他们都具有接受和渗透,物质和精神的原则。

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

阴阳两极是每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阴阳两极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的基础。

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生儿育女的基础这一生物现象上。

从纯心理角度来看亦是如此:在男子和女子的爱情中,双方都获得新生。

而同性恋爱的变异是达不到两极结合所造成的,因此同性恋爱者永远不会脱离孤独的折磨。

同性恋者同不能施爱的异性恋者,都实现不了两极的结合。

7.爱是自私的吗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

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

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

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这一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的博爱意义上。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

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8.为什么说“博爱”是“专一”的前提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9.为什么爱情需要自律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

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10.为什么说利己不是自爱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利己者就是自恋者,他们把对别人的爱用到自己身上。

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11.为什么说多愁善感的爱在现实中不存在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

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

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

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把现时推移到过去。

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

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

不知有多少订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

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

现在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

……不管是通过参与别人的非真实的爱情经历来体验爱情,还是通过把现时推移到过去和未来的方法来躲避爱情的现实,这些抽象的和异化的爱情形式其作用就和鸦片一样,都是为了减轻现实、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痛苦。

12.怎样的两个人才能产生爱情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13.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

难道信仰就一定是信仰上帝或者别的宗教教义

信仰是否同理智和理性的思考对立

信仰是不是只是一种无法证明的没有根底的知识呢

首先应该区别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

我理解的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信仰一个人或者一种理想)。

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

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

……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

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核心。

……相信自己是我们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如果人的定义正如尼采所说的是因为人有许诺的能力,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生存的一个条件。

14.什么是爱的信仰

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15.为什么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爱无能”

有能力爱的人在现存制度下只是一种例外,在今日的西方社会,爱情必然是罕见的现象。

不仅是因为许多劳动形式已经不允许人们持有一种爱的态度,而且还因为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作出有效的抵抗。

……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曾说过: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繁荣世界里,哲学往往会保持一种傲慢的沉默;而当现实世界进入冥暗的“黄昏”时,哲学这只“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起飞。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评价此书。

对于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分量,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你可以一辈子不看书,但只有一本书如果不看你会后悔一辈子,那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果现代文明行将尽毁,而我们只能将一本书留于后世以启迪新的文明,那也一定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说一个人高高在上 用一个字说 想起名字

我喜欢你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已经烂熟于心的句子每天我都要跟自己说上好几十遍在梦里,在心里,在脑子里就是不敢在你面前因为一到你面前我就会忘记自己是谁只看得到你,想得到你全身的器官都在跟你说我喜欢你可嘴上却还是一个字都发不出来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听到了那一句话万一你没有与我同样的心意请你一定不要那么快拒绝我因为忍了那么久积攒了那么久那伤口也会比别人来得更加持久更加难以痊愈。

欧皓辰,我喜欢你!我的脑和心,我全身上下每一个器官都在说着我喜欢你。

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另外一个名字吗?叫作天方夜谭。

如果你语文不好,我可以解释给你听,天方夜谭,形容荒诞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说,想让我喜欢你,简直是天方夜谭。

懂了吗?我只是陪衬而已,你的钢琴才是主角。

主角完美,配角才能更 加如鱼得水。

失恋嘛,又不是世界末日。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世界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止。

所以呢,我们也不要停在一个地方太久。

就算我们之间隔着全世界,但是只要每天靠近彼此一步,我就觉得,有一天我一定,一定可以牵着你的手。

现在我发现,这一切都是错觉,不管我怎么努力,都走不到你的身边,因为你,还是站在原地。

YOU就是你,ME就是我,youme youme就是你我你我,文绉绉的翻译一下就是···彼此彼此~对于我来说,欧皓辰他就是生活中的一束光,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我就看不到任何人,甚至连我自己也都在黑暗的后面。

我就像是一只向着光的小虫,不断地靠近他……光在哪里,我就要去哪里我第一次觉得,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站在他的旁边。

即使是像这样,站在一个他看不到我的角落,看着他站在那个光亮的地方,做一个小小的粉丝,这样就很满足了。

池早早,你一定要打起精神来!你一定会成功!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喜欢他了。

加油!你有喜欢过人吗?你知道被自己喜欢的人讨厌是什么感觉吗?你不知道,你怎么会知道!因为你总是高高在上的,你会知道那种低到尘埃的感觉吗?望采纳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